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美食节目的推出以及英文版本在各大网站上播出之后,便迅速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观众的眼球,本文基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美食节目中部分菜名的英文翻译为研究文本,对其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找出了其中之规律,为同种文本和类似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饮食文化是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餐菜名翻译尤为重要。但目前中餐菜名的翻译仍存在不规范、不统一、无法准确传达菜品名称内涵等问题。本文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舌尖上的中国1》的菜名英译。在菜名翻译中,写实性菜名以直译为主,音译、意译、增译为辅;写意性菜名使用归化策略下的意译,尽可能传达菜品内容,以减少跨文化误解,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式菜名英译一直具有较大难度,误译现象广泛存在,翻译质量有待提升。文章先就中西菜肴命名方式的异同进行阐述,然后选取国内外广受好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中的菜品英文翻译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中式菜名英译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式菜名英译一直具有较大难度,误译现象广泛存在,翻译质量有待提升。文章先就中西菜肴命名方式的异同进行阐述,然后选取在国内外广受好评的纪录片佳作《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中出现的菜品英文翻译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中式菜名英译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胡茜 《现代英语》2021,(4):86-88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精致新颖的特点,向国内外的观众展示出我国丰富多样、精美绝伦的饮食种类、是展示我国优秀饮食文化的线上平台之一.文章选取《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集《心传》旁白作为语篇分析文本,借助马丁的评价理论,以UAM Corpus Tool为研究工具,从其态度子系统的视域对该集评价词汇进行分析,旨在发现其态度资源...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部备受好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堪称国产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恰到好处,翻译和传播效果明显。本文将结合《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的实例,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视角分析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表明翻译生态学理论对纪录片翻译具有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小琴 《英语辅导》2014,(4):199-201
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享誉世界,中国的美食不仅是国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还深刻渗透我国的民俗和伦理、价值观念,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既是文化,也是艺术。随着我国在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式餐饮行业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式餐饮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日渐凸显出其重要性。但目前中式菜单翻译不够规范化,甚至漏洞百出,使人啼笑皆非,造成误解,严重影响了中国餐饮文化的传播。本文主要从功能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以《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菜品翻译为例,浅析了菜单翻译的技法和基本规范。希望能达到在把中式菜肴译成英语的同时让外国友人品评中国美食并领略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通过运用韦努蒂的翻译策略,旨在探究该纪录片饮食文化的翻译。结果发现,异化策略被更加广泛的运用到题名、菜名、和节日习俗的英译。研究表明,对饮食文化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抗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并且体现中国不断崛起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翟晓丽 《海外英语》2014,(7):148-149,153
《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受到热播,活色生香的翻译是其海外热播的原因之一。将《舌尖上的中国》的翻译技巧运用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为翻译教学提供新的素材,将其翻译策略作为翻译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与提升翻译技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11.
付朝业 《英语广场》2023,(16):15-18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国内观众的广泛好评。中国美食对国外观众也极具诱惑力。《舌尖上的中国》以其内容的多元性、语言的丰盈性和所介绍食材的广泛性很好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将中国璀璨的饮食文化介绍给世界,有利于中国对外形象的宣传和经济的发展。在向国外观众推介《舌尖上的中国》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字幕翻译工作。因此,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域研究《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汉英翻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从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可见饮食文化在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赋予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是名族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最近比较热门的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1》及其英译版为语料,从接受理论的视角,旨在通过对节目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统计和例证分析,探究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原文与译者、译文与译文读者两次期待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3.
《舌尖上的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能够在当今引起轰动,其原因在于用影视媒介特有的形象性、快捷性、大众性、声画一体化的优势,通过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村庄这些微观元素的记录和书写,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片子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组成了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而让每个观众如身临其影地“参与观察和体验”,更具有亲切感,易于接受,较好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等宏大主题的当代表述。  相似文献   

14.
杨晓彤 《英语广场》2021,(11):42-44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饮食文化逐步影响世界。“鲁菜”作为八大菜系之首为外国人所熟知,但水平参差不齐的鲁菜菜名翻译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探讨鲁菜菜名的翻译问题,总结鲁菜菜名翻译规律及经验,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等翻译。  相似文献   

15.
《舌尖上的中国》以其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和高质量的字幕翻译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观众的注意。中式菜名的翻译研究能够对其中的特色美食的文化背景进行拓展,同时探讨多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运用,对提升饮食文化方面的翻译有所帮助,从而通过推广饮食文化向世界介绍中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分析该片在电视纪录片创作形式上的变化,其中包括内容结构的创新和创作理念的突破两个方面。其次,从拍摄、剪辑和解说词三方面对该片的制作模式进行分析。再次,对其在传播方式上的多元化以及宣传方面的突破进行研究。《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让更多海内外的观众认识和认同多元化的中国,同时也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7.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发全民热议,成为电视界争相模仿的对象。其所采用的"碎片化"叙事方式,也前所未有地引起重视。本文讨论"碎片化"的缘起和流行的原因,以及"碎片化"叙事的优势,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及同类纪录片、电视节目"碎片化"叙事的线索,并就整合碎片的一些具体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哈姆雷特》剧中众多基督教隐喻的丰富文化内涵难以被译者完全移植,从而造成译本和原作的翻译差异。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对基督教隐喻进行翻译,需要同时关注语篇层面的类比转移和基督教隐喻的英汉句式转换,其有效翻译不仅可以缩小双语文化间的差别,深化对作品的整体认识,而且可以促进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形象的建构上颇具特色,在跨文化传播中十分成功。它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出发,让"国家形象"从一个普泛的想象体转而成为影像中一个个以人物为主体的表现体;它独具地域性的民俗展示不仅引人入胜,而且阐释出了中华文化中统一而丰富的精神价值;它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勾连在一起,以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为诉求,体现出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力图与全球观众产生共鸣,凸显出日益强大的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英文版《舌尖上的中国》用词考究,语言规范,综合运用了直译、音译、意译等翻译手法,合理选取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为中国饮食翻译提供了借鉴,展现了中国饮食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在国外的积极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