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西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相似文献   

2.
在中西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曾经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的表达方式。自《诗经》始,人们表达对女子仰慕之情用诗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战争中表达同仇敌忾之情用诗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表现日常生活的劳作用诗歌"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表达劳动人民对统治者贪婪厌恶用诗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歌可以说是无处不见。屈原借《离骚》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和忠贞不渝的爱国之情留给了后世,鲍照借《拟行路难》将社会的不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留给了后世,陶渊明借田园诗将自己热爱自由、不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淑元 《现代语文》2008,(4):112-113
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丰富优美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借自然界的音响来组合音乐美;二是借诗歌节奏的回环往复来创造音乐美;三是借音调的抑扬顿挫来营造音乐美;四是借韵脚的交错回旋来构建音乐美.中国古典诗歌正是具有了音乐美,才创造了流传千年而不衰的神话.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文学功用很多,情感抒写则是其本色行当。对于诗歌抒情方法的分类历来争论不休,总体来说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中国古代文论、诗歌案例以及抒情方法主要特点将间接抒情细分为六大类,即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相似文献   

6.
晚清作家苏曼殊的作品凝聚了中国文学转型时期的诸多新变。苏曼殊诗歌的意象周演与典故穿插总是伴随着口语言谈的话语标识,与"散文性"的语法结构结合互动,使其成为检视、反思中国诗歌古今演变的代表者。文章在语言符号学的视域下,从表意系统、修辞机制与话语实践的维度考察"诗"之为"诗"的特性,借由苏曼殊的诗歌创作反思中国诗歌的古今演变,进而探索一种语言学与诗学的汇通。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西传"的大语境下以威廉斯对中国古典诗歌创造性的翻译、接受和移用为基点,考察威廉斯景物诗中中国古典物我观之体现。威廉斯作为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精神导师,借中国古典诗歌"他山之石",身体力行地鼓励美国诗人把自己从传统语言的囚笼里解放出来,对生活作如实的呈现。威廉斯的景物诗充分传达出对生活本质的透彻理解与高度尊重,获得了自然人生与艺术匠心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在中英文古典诗歌中, 诗人们对花的寄情有许多相似之处: 借花抒情言志, 借花设喻, 借花衬托。但中国和英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诗人深受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而英美诗人则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因此, 在这些诗歌中, 他们所体现出的人生观和女性观又有着极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9.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之称,中国诗歌起源于先秦时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古体诗以其简短精练的语言,反映着当时的社会背景,描绘着季节气候,阐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诗歌中,作者经常以诗词为凭借,来抨击社会生活,展示社会的黑暗,如杜甫的《石壕吏》中"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反映当时社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利用借物抒情或借物言志,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如: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表明了诗人正直如青松以及诗人高洁的人格.由此可以看来,诗歌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表达着深刻的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对诗歌的学习,让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10.
咏柳诗例说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古往今来,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柳"成为中国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梅尧臣是宋代诗歌的开山祖师,无论是其诗风、题材还是诗学理论都别具一格,开创了有别于唐诗的宋诗风貌。其诗歌对于情感的表达亦独具一格:在抒情方式上,或借叙事,或凭咏物,或藉写景,舒缓浓淡,手法多样,平凡却真挚。在抒情特色上,梅诗寓情于白描,抒情中多夹杂议论,常借"梦"来抒情。梅诗抒情手法多样且有与以往诗歌不同的抒情特点:对平淡的自觉追求,对"风雅美刺"传统的继承以及由情入理的手法。这也正是促进其诗歌创新的内在动力,从而为宋诗面貌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鉴赏,有法可循.拿到一首诗,不一定得从内容直接入手,不妨借标题、借时代背景、借文化常识、借鉴赏术语,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诗歌内容.只要借好"敲门砖",定能开启成功之门.  相似文献   

13.
作为1940年代后期诗歌生态的忠实记录者,《文艺复兴》在战后积极推出了一批"中国新诗人"。其中既包括借《文艺复兴》这个平台,完成在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集体亮相的"九叶派"诗人;也包括以李白凤、史卫斯为代表的,一些在1930年代即已成名的"现代派"诗人。因此回到《文艺复兴》这个历史原点,不仅跳出了现有对于"九叶派"在1940年代的集聚过程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窠臼,也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现代主义诗歌如何在1940年代特殊的社会文学环境中,求得一定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生动实例。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诗”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诗歌已经成为印刻在中国人血脉基因中的传承。当下,语文教材中就选取了很多经典的诗歌作品。在这其中,深受小学生喜爱的莫过于儿童诗歌。儿童诗歌既是属于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细分,又是现代诗歌的一种读者受众的细分。儿童诗歌具有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符合儿童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的特点。一、儿童诗创作教学的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相似文献   

15.
古代诗歌中的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诗歌中的草 ,历史久远 ,内容丰富多样。草在诗歌中用途甚广 :( 1)以草起兴 ;( 2 )以草布景 ;( 3)借草抒情。诗人们借草来抒写离情别绪 ,反映其对故乡、朋友、情人的思念 ,在作品中最多。有些诗人借草来反映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 ,表现他们的历史观和人生观。那些诗歌中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古代咏草的诗歌 ,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一、标题的暗示诗歌的标题是学生在鉴赏诗歌时最容易忽视的,然而诗歌的标题却包含着许多信息。研究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标题中点出古人或在古迹前冠以"怀古""咏怀""咏"等字样的多为怀古诗;以某一物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以"咏"的,此类诗多为咏物诗,借物来表达诗人的志向和情怀;标题中含有"送"或"别"等标志,多为送别诗;有的诗歌标题中有"喜""怨""愤""忆"等字眼,实乃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文化宝典灿烂的一族中魂化蝶是经典的一例,而在其他形式的著作中,这方面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在诗歌作品中。如在梁朝武帝、简文帝父子的诗歌中,蝴蝶的意象曾多次显现。简文帝萧纲《咏蝶诗》中有"复此从凤蝶,双双花上飞。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的句子,这首最早表现爱情的蝴蝶诗借蝶寄言,希望有情人永结同心,双宿双飞的情意。(图一)  相似文献   

18.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写园林建筑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盛赞窗户是"物小而蕴大",意趣无穷。古代不少诗人都善于借窗观景、借窗绘景,使现实的窗户成为心灵情感的窗户,成为一个蕴情丰富的诗歌意象。  相似文献   

19.
宋代理学的兴起,对诗歌影响最普遍、最直接者是“以理为诗”。两宋理学家的诗歌作品,或借诗阐述义理,或吟咏情性,都强调以理为诗,从而构成了宋代诗歌中的一个特殊类别:理学诗。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美学史上一股独特的唯理主义审美思潮。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目前并没有朱自牧诗歌研究的专著及专题论文问世,只在山西大学韩晓斌的硕士论文《蔡珪及金世宗时期文学研究》中有所提及。作为金代由第一代"借才异代"的文人统治文坛向"正传之宗"蔡珪等人走上文坛之间的过渡性人物,与"借才异代"时的那种内在含蓄、深厚微言迥然不同,朱之才秉持传承了北方地理的文化特质,将金初展露的雄健踔厉文风和北方士人粗放犷达的精神别致结合,他的诗作刚健豪迈,有性情,有才气,诗风在工稳洗练中见苍劲,风骨蕴藏于内,对金元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