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是把握好发展的“度”,所谓“度”,不外是“适度”、“过度”和“欠度”。教育发展“过度”,必定超越经济承受能力,难以维持高速度,也难以保证质量。发展“欠度”,说明规模偏小,速度偏低,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只有发展“适度”,才是需要与可能的辩证统一。   我国 50多年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要做到教育的适度发展,必须把握“三度”。   一曰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所谓“适应度”,就是教育必须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  相似文献   

2.
凡优秀作,皆在“发展等级”中大显身手。何谓“发展”?即在通篇“明白”、“通顺”、“完整”的前提下,平添几处“精彩”之笔。掌握了大方向之后,做到下面几“多”,方能在“发展等级”的领地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今年高考作的“发展等级”是20分,与“内容”、“表达”三分天下。“发展等级”有四条,每条三点。在评分的操作过程中,不“求全责备”,“只要若干点”突出,就可得高分,甚至得满分——20分。而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实际上,“发展等级”是在“基础等级”之上提出的更高一层的要求,也就是说,拿下“发展等级”中的高分、满分,绝对有助于拿下“基础等级”中相应点的高分、满分。  相似文献   

4.
“发展个性”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观点,许多学校在表述、诠释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发展个性”,并把“发展个性”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什么是“个性”?为什么要“发展个性”?怎样去“发展个性”呢?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公平是最基本、最大的公平,当前教育不公平的表象之一是薄弱学校问题。薄弱学校改造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只有抓住“发展”的主线,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大力地推动学生的发展,才能最终形成学校的“发展”。我的办学理念是:以“发展”的科学理念,创新适应“发展”的学校教育,营造适应“发展”的育人环境,建立适应“发展”的运作机制,努力使学生的个性、天赋、潜能通过学校教育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口援青是新时代推动青海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点,对口援青“天青”模式推进了东西部高校协同发展,以及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多年来,“天青”模式经历了“一对一”帮扶起步阶段,“组团式”援青初步形成阶段和“3+N”的“组团式”援青三个阶段。“天青”模式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建设跨越发展,科学研究实力新增长,办学基本条件新改善,办学治校能力新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新提高。新时代,青海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仍需构建“天青”教育共同体,推进“天青”模式进阶发展,探索“N校一院”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双基”教学观是我国传统教育中“通过基础内容的教学,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这一思想的现代发展,它是将基础具体化为“双基”,“双基”是基础中的重点。“双基”提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双基”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改变“双基”提法而不是改变内涵。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具有严谨的内部结构,又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是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中,“发展”是其主题,“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是其发展目标,“协调发展”是其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其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专业,目标要求是发展。“专业”应该包括教育和学科两大层面。不论是哪一类的“专业”,其基本特质就是“发展”,没有发展就不可能专业。“发展”的道路千万条,归根结底就是学习。  相似文献   

10.
“新师范”是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愿景。它的提出不仅是对当下教师教育发展新特征的概括,更承载着终结“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这一教师教育发展“百年难题”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不仅是“新师范”发展实践路径的基本遵循,更是“新师范”之“新”得以立世之根本,它关系到未来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走向。所谓“终结”不仅仅是笼而统之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之谓,而是要建立在“师范性”与“学术性”内涵更为科学合理界定的基础上,挖掘“师范性”的学术价值、认可“师范性”的学术地位、遵循学术发展的逻辑发展“师范性”,这才是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时代追求。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高考作评分标准规定了“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且“发展等级”的分值由当初的10分变为现在的20分。这一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鼓励考生写出有“发展等级”的章,或是对写出“发展等级”章的考生给予高分,不埋没其写作才能。然而,“发展等级”的规定并不科学,也不符合阅读评价的实际,更不利于中学作教学。使中学作教学出现诸多弊端。“发展等级”当休矣。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中,为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全面启动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深刻变革。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将发展贯穿于党执政的全过程。发展,从“硬道理”到“第一要务”,使中国实现了社会的基础性变革和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完成了对旧体制的解构和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把握了时代主题和执政主题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从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是硬道理”,到江泽民同志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的发展已由“让一部分先富起来”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确定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学生由被动的“注入式”教学转变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应注重“人文教学”,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应该具有“人”的权利,“人”的需求,我们应该根据人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把教学看作学生自身“内化”、“发展”、“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中包含有丰富的社会发展思路,这些思想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实事求是”的社会发展思想基础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社会发展价值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社会发展机遇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趋势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论;“经济建设”的社会发展中心论;“再手抓”的社会发展协调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社会发展动力论;“计划和市场都  相似文献   

16.
“民本”与“人本”、“人道”相联系,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时期,直到今天,封建残余依然存在,借助“人道”反对“神道”、借助“人权(民权)”反对“君权”、“特权”具有积极意义,在新旧体制大转轨的今天,注重“人本”,弱化“物本”;突出“民本”,淡化“官本”;发展民主,消除专制;从“权力经济”(“命令经济”)走向“自主经济”,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现代市场经济,从大一统的“国有国营”走向“混合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官本位”的淡化是不可逆转的,相应过大的官权(权力)尤其是种种行权的削弱及依法规范是必然的,借鉴利用“民本”思想武器时,把握“民本”与“民主”、“人本”的联系与区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培养具有“本土性”的农村学校“专家教师”,搞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种子工程”,对于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克服区域教育发展的“短板”,不但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将主题定为“公平和发展”,在我看来意义深远。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现在,我们有理由将“公平和发展”从世界银行的年度发展报告上升为当今世界新的两大主题,让“公平和发展”成为在“和平与发展”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的大树。  相似文献   

19.
《上海教育》2004,(Z1):25-36
过去的2003年是“开局年”“布局年”。整整一年,上海教育系统围绕上海市委“科教兴市”战略部署,开展了“世博会与上海教育新一轮发展”大讨论,集中研究“上海教育如何支撑上海城市发展”“上海教育如何实现自身发展”两个命题。上海教育系统已经达成思想共识:必须自破围墙,跳出封闭式发展的”象牙塔”和”内循环”,全面融入城市发展的“大循环”,使上海教育在服务城市发展战略中实现新的跨越。2004年是各项工作的“落实年”。上海将以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抓手,突出体制、机制、政策创新,强化教育内涵建设,加快布局结构调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进上海教育新一轮改革和发展。上海将打破“围墙”,构建起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现代城市国民教育、现代城市终身教育、高校知识创新等三大教育体系,全面走向“大教育”的发展之路。在新年来临之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部分处室向本刊发来新年专稿,畅谈2004年本部门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20.
二战结束以来的五六十年中,人类围绕着“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发展观不断演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代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增长”;经过改善的“第二代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第三代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世纪之交的当代前沿发展观则是“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对国外发展经验的简单承续,而是既有借鉴又有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辟概括使科学发展观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国际发展理念中融进了更加科学的内涵,提升了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种提升集中体现在“三个创新”上:第一,创新“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第二,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三,创新“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