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珊珊 《寻根》2022,(2):58-62
清代河南民间演剧的主要类型 民间演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贴近民众的现实生活,因其娱乐、慰藉的特定功能而深受民众的喜爱.演剧最开始与祭祀神灵有关,是祭祀仪式的一种.因古人尊崇诸神,祭神酬神是必不可缺的活动,而演剧的形式多隆重热烈,正可以调动民众情绪.到清代时,戏剧的发展民间化、世俗化、地域化趋势不断加强,民间演剧在此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2.
幺书仪 《寻根》2003,(2):52-59
要说叙述清代宫廷的三层戏台,当今带有权威意味的著作,当数周华斌的《京都古戏楼》(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廖奔的《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和丁汝芹的《清代内廷演剧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了。他们三家都谈到了五座戏楼的存废及年代问题,大同之中存有小异。周华斌是老一代戏曲研究家周贻白的公子,自有家世渊源的优势;丁汝芹在档案馆坐过6年冷板凳,功夫可是非比寻常;廖奔看重田野调查,也已别是一家。取个折中的说法,或许去事实不远:1.圆明园清音阁戏台,建于雍正四年(1726年),毁于咸丰十年(…  相似文献   

3.
话剧从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至今已近SO年。80年来中国话剧从诞生、成长到发展繁荣,经过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其中产生许多优秀的话剧的剧作家、导演和演员,创作和演出许多有广泛影响甚至国际影响的优秀话剧,成为我国和世界文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1907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陆镜如等共同组织中国留日学生的演剧团体春柳社后,在日本东京先后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热泪》、(热血》等。辛亥革命前夜,他们陆续回国后在上海又和一批戏剧艺术家编演新剧和“文明戏”。这些都是中国早期话剧。…  相似文献   

4.
《上海文化年鉴》2005,(1):336-341
汤晓丹(2004年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 演员、导演。原名陶秉钧。江苏苏州人。童年随父母迁居北平,1934年毕业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艺术师范系,后入山东民众教育馆戏剧训练班学习表演。1935年参加中国旅行剧团,赴天津、南京、上海等地演出《雷雨》、《日出》等剧目。1936年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主演《黄浦江边》、《女同学》、《杨柳村》等影片。后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实验剧团。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上海抗日救亡演剧四队,辗转武汉、重庆等地演出话剧《民族万岁》、《塞上风云》、《自由魂》等。1942年人中国电影制片厂,先后主演《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日本间谍》、《还我故乡》等影片。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入昆仑影业公司。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戏剧开始走出神圣的艺术殿堂,以其独具的价值品位,进入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突破几十年一贯制的大剧场的演剧陈规,探索灵活轻便的小剧场表演形式,已成为当前戏剧艺术改革的一大特色。90年代初,在《留守女土》、《情人》等小剧场话剧蜚声南北的同时,小剧场戏曲亦在悄然兴起。小剧场戏曲,顾名思义,即戏曲艺术的演出场地小,观众数量少,上演剧目短小精美,上场角色通常为二、三人甚至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表演区贴近观众,演出气氛亲切饱满。小剧场戏曲,是面对电影、电视、现代歌舞的冲击与挑战,戏曲艺术为适…  相似文献   

6.
滇剧是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渊源于秦腔、徽调和汉调,属梆子腔皮黄声腔系统,以丝弦、胡琴、襄阳等三类声腔为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表现力;同时吸收川剧、京剧的部分表演程式,融合演变为滇剧。云南省演剧院成立于1960年,在中国共产带和人民政府的林传羊心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和表演艺术家。曾多次晋京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博得专家和观众的赞扬。该院演出的(借亲配)曾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80年代创作演出的(关山碧血)…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化持中贵和、以和为美的思想,一直左右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理想。古代戏曲导演艺术严格遵循“中和”的审美法则,以“中和之美”所界定的和谐统一原则,来揭示艺术形象整体美的内涵,实现演剧与观剧的完美融合。古代戏曲导演理论锲而不舍地追寻着“中和之美”的艺术境界,致力寻求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回味无穷的神韵意味。而情感与理性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则是对“以和为美”思想的准确阐释和生动演绎。  相似文献   

8.
1986年秋,香港新华社出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构想,在港举办了“中国地方戏曲展”大规模演出活动.开幕式上,由裴艳玲主演的新编神话剧《钟馗》一炮走红,引起了轰动.从此,香港的观众不但了解了裴艳玲,了解了河北梆子和《钟馗》,而且刮起了一股持久的“裴艳玲旋风”.裴艳玲所在剧团,连续5年赴港演出,并且年年盛演不衰,这在香港的演剧史上绝无仅有.所以有人称这种现象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9.
海派戏剧是近代艺术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社会大变动时期,传统戏剧超越了固有的民族戏剧的范围,大量吸纳了西方文化成分,由此而引起剧艺结构和演剧形态的变异与发展,因其发韧于上海,人称海派戏剧.海派戏剧的基本精神是戏剧文化的开放、综合与创新,其实质是传统戏剧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0.
情投意合 并蒂莲理 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任书记王德三夫人马冰清,1909年夏历3月29日出生在盐津县城一个商人家庭,她从小就聪颖倔强,主持正义,喜欢读书,15岁高小毕业就在井小当教师.1926年,她哥哥马逸飞介绍她认识了共产党员吴澄、赵琴仙、并在赵琴仙的领导下,组织了"云南省妇女解放协会盐津分会",马冰清担任主任委员.马冰清对革命满腔热情,积极组织妇女姐妹投身革命,宣传昆明等一些地区的革命形势,组织她们读书识字,宣传革命理论,提倡放足剪发、婚姻自由,争取妇女解放.盐津分会的会员发展到70多人,当地的反动势力非常恐慌,他们恶毒攻击马冰清,马冰清没有因此而气馁,她仍然积极工作,宣传民众.1928年春,赵思孝回到盐津开展工作,他介绍马冰清加入青年团,并担任团支部书记.1929年初,马冰清到昆明读高中,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一边读书一边革命,时常与宋方、浦代英等一起参与学校的学生运动,她上街演讲,散发传单,书写标语、演剧宣传,成为比较活跃的革命宣传员,被调入地下党云南省工委机关工作,认识了当时任工委书记的王德三.  相似文献   

11.
王风 《中华文化论坛》2003,1(4):122-126
《周礼》以“三易”、“三兆”、“三梦”并列,这种并列,可能隐藏着古人以“易”名筮的原因。本认为,由于“兆”指龟甲之裂罅,占人凭借裂罅在空间中的延伸形态占断吉凶,相应地,“易”可能指挂力归奇之策(溢策),筮人凭借溢策在时间中的演变占断吉凶。上一世纪的甲骨研究和金研究可佐助“易即溢策”的推测。“日月为易”不是“易”字的原初合义。  相似文献   

12.
顾关元 《寻根》2001,(6):103-104
按摩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不以药物而以动作“模、接、端、提、按、摩、拿”八大法达到疗效的一种治病方法。《医宗金鉴-整骨心法要》说:“按,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谓徐徐揉摩也”,“推、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为两手捏定患处。酌其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推拿”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明代张介宾的《类经》。“按摩”与“推拿”只是名称不同的同一个治疗方法。关于按摩和推拿名词之互换,明代周于藩氏有记载说:“按即拿之说也,前人所谓拿,兹则以按易之。”此后按摩与推拿遂并用于世。  相似文献   

13.
李志超 《寻根》2003,(4):95-97
在现代汉语里,物字极常用。辩证唯物主义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哲学,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一切人文和社会科学离不开物质生活问题,物质、物体、物理、唯物……这些词中的物字含义很抽象。很多人不知  相似文献   

14.
『女娲陵』和『中华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繁仁 《寻根》2002,(5):4-6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艺术形象,也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她的主要活动舞台是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  相似文献   

15.
陈榴 《寻根》2003,(5):42-45
“非典”成为2003年流行词语之一,我国古代虽然没有“非典”,但各种传染性疾病却经常骚扰我们的先民。在长期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古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既有科学防治的手段,也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巫术。  相似文献   

16.
林河 《寻根》2001,(2):61-63
“虎食人卣”是商代青铜艺术中的精品,出土于洞庭湖畔的湖南宁乡县。造型是一只张着大口的猛虎搂抱着一位少女,好像要吞吃那少女的模样。一些学认定是“虎在吃人”,于是,这件青铜器便被命名为“虎食人卣”。  相似文献   

17.
孔子论"智"     
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哲"即"明智"之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社交"     
  相似文献   

19.
20.
张博 《寻根》2008,(6):82-85
切腹(seppuku),日本也称之为“割腹(kappuku)”、“屠腹(tofuku)”、“腹切(harakiri)”,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切腹起先并非特限于武士,但随其仪式化及荣誉化,便在近世作为一种特别对武士施行的“闰刑”而与武士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故历代学者在研究切腹时,常借武士道来进行说明;反之在论说武士道时,也常引切腹作为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