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戏曲艺术作为中华艺苑的一朵艺术奇葩,从最初的村野小戏到隋唐时期的参军戏、宋元时期的散曲和杂剧、明清传奇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抒情诗剧体系。中国戏曲中的空间意识和意蕴世界,形成了独具中国美学特色的审美范式。王国维在《元剧之文章》中说:"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昆曲《牡丹亭》作为明代传奇的顶峰之作,对中国戏曲美学表现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秾丽雅致的文学气息、蕴藉深厚的文人情怀、关怀生存和理想的现实追求都呈现出千百年来中国戏曲的审美理想,包含了作者对封建社会伦理的控诉和对社会理想、爱情理想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
以认知语言学中Lakoff&Johnson概念隐喻理论为视角,选取明代戏曲《牡丹亭》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其隐喻分类,指出《牡丹亭》中出现的隐喻包括景物隐喻,人类隐喻,情感隐喻和人生隐喻。通过上述隐喻使戏曲人景描写相得益彰,清晰地展现人物的心境,提升文学作品的内涵。对《牡丹亭》隐喻研究有益于从全新视角鉴赏古典明代戏曲的丰富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亭”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在古典戏曲小说中,“亭”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重要场所之一.这是由于它具有开放、灵动、突出的视觉审美特征以及自然、新奇的空间范围意蕴.对“亭”意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充分地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叙事意象的审美功能在《聊斋志异》中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为凝聚意义、凝聚主题;充当叙事线索,贯串叙事结构;保存审美趣味等。这是《聊斋志异》保持历久弥新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中花意象出现的数量和频率很高,构成了《聊斋志异》中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在美学方面,花意象与人物、环境、诗歌的结合,使小说呈现含蓄的古典美。从功能上看,小说借花形象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烘托出唯美的环境氛围,并以花意象为线索建构整部小说,使小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的名妓,她"艺妓"的独特出身使她从小就学习有关戏曲的表演,尤其喜欢《牡丹亭》。而作为明清影响最大的浪漫爱情传奇《牡丹亭》则在诗词创作上和爱情观念上都对柳如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时喜用蕴含独特情感意义的"柳"、"梅"、"魂"等字;在对爱情的追求中大胆、执着,与杜丽娘一样,同是"至情"的化身。  相似文献   

7.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代学生对于戏曲较为陌生。通过对特定戏曲作品主题内涵、人物心理及语言风格的研读赏析,对戏曲系统的宏观把握以及对与作品相关联知识的链接整合,来把握特定戏曲篇目的知识结构;再通过曲词的诵读及戏曲的排演,深化学生的感悟实践,从而传承戏曲这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以牡丹亭为主体的意象系列,其中一个就是柳生手持之"柳枝".柳枝这一意象在全剧中意义非凡,除了为柳、杜二人爱情蒙上一层命定的色彩而减少来自道德的批判外,我们还会惊奇地发现,这个"柳枝"正暗示着杜丽娘的死而复活的命运.并且通过这枝柳(柳梦梅的化身)在杜丽娘复活中所起的作用,作者以男性的视角为当时的女性塑造了男性拯救者.  相似文献   

9.
同为杰出剧作家的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虽处不同国度,但就《罗密欧与朱丽叶》及《牡丹亭》两部作品而言,里面的众多意象却具有极其相似的功能。本文探讨并总结归类两部戏剧中具有同一功能的多种意象。  相似文献   

10.
何小平  曾艳 《文教资料》2007,(19):73-77
汤显祖的《牡丹亭》系明代传奇,其戏剧情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论解读,极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依据中国古典悲剧的“苦乐相乘”、“悲喜交错”的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对该剧的情节结构中喜剧穿插、喜剧结尾的悲剧内核、悲剧意蕴、悲剧效果史、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1.
潘攀 《文教资料》2008,(28):103-105
<牡丹亭>中的梅意象既体现了对梅意象篌的传统内涵的继承.又呈现出其独特性,如非常重视对残梅意象、梅树意象和梅子意象的运用,其中对梅子意象的运用其渊源可回溯至<诗经·召南·揉有梅>,以上均体现出汤显祖在运用梅意象时手法的丰富多彩与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柳梦梅形象与《牡丹亭》时代命题的完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牡丹亭》以“情”抗“理”这一时代命题,是由杜丽娘在剧作的前半部,柳梦梅在剧作的后半部前后相续,共同承担,才贯穿始终,最终完成的。对柳梦梅形象这个意义的忽视,会使我们失落半部《牡丹亭》。  相似文献   

13.
王荣 《文教资料》2008,(13):10-12
<牡丹亭>里,杜丽娘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也往往把注意力和赞美之辞都放在杜丽娘身上,对柳梦梅这一形象的关注,还不是很多,然而柳梦梅也不单单是一个从杜丽娘梦境中飘出来的只是为了证明杜丽娘的存在的干枯没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有平庸的一面,也有非凡的一面,他和杜丽娘共同完成了对至情的守护和对于封建礼法束缚人性的反抗.  相似文献   

14.
解析《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天宁 《文教资料》2010,(26):13-15
本文通过比较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和《牡丹亭》,认为汤显祖对柳梦梅形象的再塑造赋予了《牡丹亭》更深的时代意义。结合时代背景,柳梦梅这个人物在《牡丹亭》中所起到的结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他身上无疑体现了汤显祖的进步文人价值观.反映了汤显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因此柳梦梅在《牡丹亭》剧中,并非是一个毫无光彩的角色,而是与杜丽娘的形象相映衬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以成语大词典中收录的含"柳"的成语为基础,分析了"柳"所包含的意象,"柳"在成语中的意象有:借指离别、形容女子姿态美好、比喻春光明媚、暗指狎妓及妓院、比喻说话做事飘忽不定、表示人的心境凄凉等等,这些意象都是基于"柳"这一我国南北常见植物的形态及生长习性逐步演变而来的,并在现代书面语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6.
“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对此进行简要勾勒,可以更深刻理解“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牡丹亭》经历了百年的传播和演绎,经历了全本、散出选本和改编本三种演出形式,同时还经历了剧本结构、声腔、曲辞、表演的改编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在历史久远的舞台演绎过程中《牡丹亭》承载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经典特质,又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修改和完善。这种传播丰富了戏曲舞台,同时也保护了古代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亭》对柳梦梅的形象刻画力度不够,故学界大家关注的焦点一直都在杜丽娘身上。然而细品《牡丹亭》,柳梦梅实际上是很有代表性的。柳梦梅同杜丽娘一样,是不折不扣的情种,而最关键的是《牡丹亭》中所表现的情与理的抗争,并非是通过杜丽娘,而是以柳梦梅为代表来体现的。因此,杜丽娘是隐形的,柳梦梅的抗争才是显性的。  相似文献   

19.
杨晓昕 《现代语文》2006,(5):109-109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宏伟大作。不仅在思想上体现了他“以情胜理”的时代要求,而且在内容上,它所表现的与封建礼教根本对立和对自由爱情执着追求的精神,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感动着众多的读和观众。因此,有关此剧的各种研究自然也就成了戏曲史家或美学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20.
关于《牡丹亭》中的梅、柳意象,前人虽偶有论及,但都没有深掘其内涵。实际上,它们既分别是男女主人公的代表,又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是汤显祖精心设定的重要意象。充分认识梅、柳意象的内涵,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牡丹亭》的意旨,并解决一些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