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是朋友说的故事:有位父亲与女儿一起上街,给她买了一罐可乐。回家后,这位父亲发现女儿把空罐扔进了家里的垃圾篓。父亲觉得奇怪,问她怎么才喝完?女儿答道“:早喝完了,但找不到丢垃圾的地方。”父亲一听勃然大怒,骂女儿傻,他从垃圾篓里捡出可乐罐,推开窗户就从五楼扔了下去,继而训女儿道“:如果是在外国,你那样做,算没丢中国人的脸,可你是在中国,一路上有多少垃圾,也没人打扫,你还这么做,真是太迂腐了。以后走上社会,不懂得见机行事、说一套做一套的话,是要吃大亏的!”这在目下并非个例,是流行在一部分家庭里的教育模式,或者可以用“现实主…  相似文献   

2.
《中华家教》2011,(7):39
有一位外国妈妈领着一个8岁的女儿到中国朋友家做客。朋友准备按人数做招待客人的晚餐8岁的女孩听说是吃西餐,不太感兴趣,她觉得中国人做的西餐一定不好吃!于是,她就说:"今天我不吃冰激凌"因为按照惯例,吃西餐最后上一个甜点,一般是冰激凌。  相似文献   

3.
新疆一位母亲来信说:女儿自从上六年级以后,学习退步比较明显,我还没说话她就嫌烦,苦口婆心跟她讲道理,她却有一堆道理反驳。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原来成绩优秀的女儿成绩不断退步,她还抱怨学习太累,还是学习不好的人幸福。  相似文献   

4.
成全善良     
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公交车上人很多,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说话的意思,是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正好跟我同路。突然一个女孩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  相似文献   

5.
我女儿张琳今年16岁了,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994年又荣获首届宋庆龄奖学金。有人问我:女儿这么有出息,你是不是特别注重孩子早期智力开发? 其实,16年以前,我还不知道早期教育这几个字。女儿出生后,我就把她当作我的朋友,平时一有空,就和孩子说话。女儿年幼还不会说话时,常常是我对着女儿自问自答,对牛弹琴;当女儿会说话了,我便常以听为主,听女儿滔滔不绝地说东道西。所以女儿从小就有与我谈天的习惯,什么话都愿跟我说,我也就是在  相似文献   

6.
袁睿 《家教指南》2007,(5):15-18
范冬曼32岁那年才生下女儿金小溪。当时,她与丈夫金健已经在美国的博士后流动站深造,范冬曼在一所大学教书。他们很重视对女儿的教育。从金小溪牙牙学语起,就开始对她实行双语训练。在金小溪快3岁的一天,金健夫妇的一些朋友到家里来做客。金小溪一会儿用普通话与中国朋友交谈,一会儿用英语和外国朋友对话。大家惊叹不已,纷纷夸奖。大家的夸奖令金小溪得意极了,她更加起劲地用两种语言和大家说个不停。金健夫妇觉得女儿很给他们争面子,朋友走后,他们特意带女儿去商店买回了她一直想要的昂贵的飞机模型。  相似文献   

7.
回国后不久,一位朋友三番两次诚意满满地邀我去教她女儿英语。望着眼前不满4岁天真烂漫的小姑娘,我轻抚她稀疏又略显零乱的头发,无奈地对朋友说:"孩子太小,过几年再说吧。"但朋友显然把我的话当成了托词,一天几通电话,几天一来访。终于,在她猛烈的"攻势"下,我妥协在一位母亲对女儿浓浓的爱意里。  相似文献   

8.
愤怒     
那天,我和好朋友悦坐66路公交车去“广润发”购物。车上人很多,却都板着千篇一律的冷漠面孔,没有人说话,只听见我和悦叽叽喳喳。陆续有人下了车,我们占到了一个座位, 两个人挤在一起。悦突然捅了捅我,我回头一看。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用力抓  相似文献   

9.
上个月的一天,女儿的考试成绩下来了,竟然排在全班倒数10名,她以前的成绩可没这么差过,我非常生气。正在训斥她的时候,女儿的好朋友丽丽来找她玩。丽丽的学习一向很不好,我一直都担心她会影响女儿,正赶上当时我在气头上,就把丽丽也捎带训了一番。丽丽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转身就跑了。女儿也和我大吵了一顿,接连几天没跟我说话。其实我也不是有心的,只是害怕女儿的学习成绩下降。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朋友,特别是成绩不大好的朋友呢?李薇婉善待孩子的朋友就是善待孩子形成朋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的是性…  相似文献   

10.
朋友说我挺会与人沟通的,想请我去跟他的女儿谈一谈。“也不知怎么搞的,本来父女之间应该是很好说话的,但我和她,就是不能说到一块去,我该说的都说了,可是她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一点也不知道。女儿上次回来,居然说要是能找个心理医生聊聊就好了,可是我们这个小乡村里,哪有这样的医生呢?”他于是提出找我,他妻子也点头同意了。他的女儿在读高中,平时在学校住读,只有星期六才在家里呆一晚上。星期六吃罢晚饭,我就骑着车子往他家里去。朋友把我让进他的书房,给我泡过一杯茶,就对他的女儿说:“陈伯伯想跟你谈一谈。”待她进来,我立刻就说:“我只是…  相似文献   

11.
正女儿今年五岁,乖巧又懂事,朋友经常问我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我的育儿经验是:把孩子当朋友。朋友原则一:尊重与平等我和女儿相处得很友好,我从不认为女儿无知,而是把她看成大人,凡事都用商量的口气与她沟通。女儿爱看动画片,如果不加约束她会一直看。这时我就和和气气对她说:"妈妈小时候就爱看电视,当时不懂,所以现在戴上厚厚的镜片,遮挡了妈妈漂亮的大眼睛,你说妈妈说得对吗?"听了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一本杂志,其中的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的是一位朋友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进屋问候后,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她长着满头金发,极其美丽。朋友送给她中国礼物,并夸奖小女孩长得漂亮,可爱至极。小女孩有礼貌地收下,并微笑着道谢。待女儿退后,教授严肃地对朋友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很惊诧。教授解释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他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易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一旦认为…  相似文献   

13.
<正>有一位叫卡罗尔的女士经常向她的朋友提及她教自己的狗说话的事。有一天,她的几位朋友提出要看看那只会说话的狗。于是,卡罗尔把那条狗带到了朋友跟前,对狗说:"说话。"狗大声地喘气并摇摇尾巴。卡罗尔又说:"说话。"狗还是大声地喘气又摇尾巴。朋友们都大笑不已,说卡罗尔的狗并不会说话。卡罗尔的回答是:"我一直在教我的狗说话,但它却一直学不会。"这个小故事引发了我对教学的思考:当教师的"教"远离儿童的"学"时,该怎么办?"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  相似文献   

14.
带钱谈恋爱     
朋友的女儿考入北京一所大学,他这个做父亲的自然非常高兴。开学时父亲送女儿去北京,到学校后得知,和她同寝室的3位同学中,一位是贫困生,家里每月只给生活费200元,一位父亲是老板,每月生活费千元以上,还有一位叫纹纹的,父母也是工薪族,每月家里给600元。班里大多数同学家里也都给这些。于是,他就把女儿的生活费锁定在这个数字上。一个月后,父亲要去银行往女儿的一卡通里存钱,先打电话过去问:600元够不够?女儿回答说:够了。可是女儿犹豫了一下,说:“纹纹虽然和我一样,每月家里也是给600元,但她的生活质量比我高。她每天都有零食吃,每周去一次…  相似文献   

15.
南昌市一位母亲来信说:我女儿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她不笨,成绩也不错,可她总说,在学校没意思。确实,她没什么朋友,老师也说她不爱说话,不主动接触人、帮助人,胆子小。我知道她这样不好,可怎么办呢?答:孩子有些胆小、孤僻,你已发现了,这很重要。及时地加以纠正,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你可以试着这样做。1.加强亲子关系。父母应积极主动地与孩子沟通,畅所欲言,积极指导、帮助甚至参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以朋友式的态度与孩子交谈,用巧妙的提问,引导孩子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养成表达自己心声的习惯。2.帮助孩子提高交往能力。可带孩…  相似文献   

16.
“对于我来说,现在一种非常重要的享受,是与孩子说话。”我的一位忘年交跟我这样说。他说他现在每天坚持看书看报,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做到不落后于时代,不使孩子跟自己说话时“说不通”。他现在跟女儿住在一起,只要女儿在家,他就会不断地跟她说话。昨天他给我发来一个电子邮件,说  相似文献   

17.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  相似文献   

18.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的一位朋友,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眼珠如同纯蓝的蝌蚪顾盼生辉,极其美丽。朋友带去了中国礼物,小女孩有礼貌地微笑道谢。朋友抚摸着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教授等女儿走开后,很严肃地对朋友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大惊,心想我一番好意,送了她礼物,还夸奖她,便问道伤害二字从何谈起?教授说":你  相似文献   

19.
女儿自 3岁上了幼儿园,就每天和我一块儿挤公共汽车。车上经常有人给女儿让座,渐渐地,在女儿心中,别人给她让座似乎已成了理所当然,有时一上车,女儿就眼巴巴地盯着有座位的乘客,期待着有人给她让座。我为女儿总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感到惭愧。   今天,我和女儿刚挤上了车,又有一位小伙子给女儿让座了,女儿高兴地谢过叔叔后便坐下了。我赶紧抓住时机引导女儿:“惠惠,你知道叔叔为什么给你让座吗 ?”“知道,因为我小。”“叔叔怕你站不稳摔倒了,就把座位让给了你,而他自己却在那儿站着。叔叔这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  相似文献   

20.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可仅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