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生产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长;第二,由于资本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在再生产和积累期间,小的改良日积月累,最终就使生产的整个规模完全改观。”(《马恩选集》26卷598页)“……这样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就要进行再生产,并且从社会的观点看,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内含上扩大。”(《资本论》二卷192页)  相似文献   

2.
一、第三篇的研究对象《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是以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作为研究对象。《资本论》第一卷中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是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研究资本本身的再生产。那里是把资本主义再生产当作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侧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本质的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为什么和怎样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横向经济联合的实践,不仅创造了新的生产力,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扩大再生产形式:联合型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曾在分析如何把折旧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时说:“固定资本价值中这个转化为货币的部分,可以用来扩大再生产”,“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他又在分析积累资金的使用时指出:“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容来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不论这种扩大是从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虽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却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抽掉资本主义性质,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两大部类必须保持恰当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以及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征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积累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在国民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积累量的大小取决于积累资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积累率的高低。因此,马克思指出:“在积累时,首先要考察的是积累率。”那末,积累率该如何确定呢?这是一切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横向经济联合的实践,不仅创造了新的生产力,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扩大再生产形式:联合型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曾在分析如何把折旧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时说:“固定资本价值中这个转化为货币的部分,可以用来扩大再生产”,“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他又在分析积累资金的使用时指出:“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容来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不论这种扩大是从外延方面表现为在旧工厂之外添设新工厂,还是从内涵方面表现为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这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马克思当年指出的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只有外延型和内涵型两种。我们现在实行的联合型扩大再生产,是一种新的形式,它是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包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其中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这一部分,主要是阐明资本主义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条件.而经济危机这一部分,则要着重阐明,由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对抗性矛盾的发展,资本主义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是怎样不可避免地要经常遭到破坏,这些条件的破坏又怎样不可避免地要爆发为周期性的经济  相似文献   

8.
在一些政治经济学教课书中,认为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在扩大的再生产状况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亦即公式Ⅰ(V+M-ΔC)=Ⅱ(C+ΔC)是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这是不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应是什么?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一些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时指出,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价格和价值一致,不发生价值革命,以及排除由于资本周转速度和固定资本折旧金等对生产规模的影响的情况下,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是以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为条件和特征的。很明显,在上述种种假设条件下,要扩大社会再生产,就必须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在上述条件下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必要前提条件和特征。但是资本家能否进行积累,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积累,决不单纯取决于资本家主观意愿,甚至主要不取决于资本家的主观愿望,而是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本身的状况和条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如果不是借助于奇迹,能够转化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其目的不是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调控,相反,这个理论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决定的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性。但是客观上,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就是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并且这一理论也涉及了宏观调控的手段。正因为如此,这个理论就在病理上,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运行机体的病症全都揭示得明明白白。这样,就为后人,例如凯恩斯发明宏观调控或干预理论奠定了病理解剖学意义上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论》第二卷里马克思所建立的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如果脱掉它的资本主义外衣,对社会主义经济同样是适用的。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当前进行经济调整的理论基础;其中关于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途径可区分为外延的扩  相似文献   

11.
构成美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大众高额消费"背后是"家庭住户高额债务"。工人负债支付劳动力生产费用,典型表现在信用卡购买日常生活资料和支付生活费用(含医疗费用)、底层工人家庭利用次级贷款购买住房、工人子女借贷支付公立高等教育费用。在对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里,"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是最显著的一个。为了解决再生产出来的价值的实现,即剩余价值的实现的问题,把工人必要的消费基金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授予的信用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条件。家庭住户债务深刻地影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积累:债务使工人不得不承受更高的剥削率,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力生产费用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的利息。借贷消费在流通领域暂时缓解剩余价值实现的困难;在生产领域使分配制度进一步极化,生产过剩的矛盾和社会撕裂的矛盾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2.
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他的光辉巨著《资本论》第二卷中,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分析,阐明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赖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从而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创立了一种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再生产理论根本不同的崭新的科学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反映的虽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但是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角度来看,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共同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主义也是适用的。实践证明,我国经济建设工作中多年以来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固然在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但是这和我们没有能够很好地学习、认识、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正>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庞大的垄断组织在国内居于统治地位,影响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排除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中仍然存在着大量非垄断的中小企业,它们在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本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把中小企业作为吞并对象的。“大鱼吃小鱼”式的生产集中过程,使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为垄断组织所兼并。但是,战后,在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和垄断化过程加快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数目不但没有缩减,反而增加了。据统计,在日本,五十年代,每年平均新增加4.3万个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14.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不具有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脱胎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大部分特征。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把两种社会主义类型予以混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激化。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社会体现出两个基本特征,表明了改革前的社会在本质上属于自然经济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不发达”到“发达”的过程就是从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向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型。属于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不能回避资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关系构建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在论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平衡条件时,假定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不发生价值革命,不变资本全部转移到年产品中,联系到《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相关论述,这些假定中的个别假定必须放开,在此前提下再探讨社会总资本的平衡问题,从前后联系的观点来看,马克思实际上论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约束条件问题。其中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这一约束为"硬约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这一约束为"软约束"。纵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约束条件,第一约束条件即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和内在规律;第二约束条件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是在第一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满足,而只有在极端假设情况下才有可能得到满足,这也就等于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不平衡是必然的,而平衡则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6.
传统政治经济学历来把“资本”视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而将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产的货币形态改称为“资金”。尽管两者在生产、分配、消费运行规律和增值本质属性上并无区别,人们却二度将资本和资金作为应分经济整性“资”姓“社”的分农收。”‘我国暴济体激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已使这种假化的研实援球回择了严娘钩达长;。搞越亲车界市场绝济就不。容内避"资本。。因为市场之斩以能对资林荫兹自起基赖作培忑巅石:正来愈立在车济文体对提高资本运作效率,继而实现资本增值的追求之上。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干吗届三电全会通过的(决定…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的分析,大体说,是重农学派开始的。这是重农学派的功绩。马克思说:“这种功绩,使他们成为近代经济学的真正的始祖。”重农学派分析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依以存在的各种物质形态,如工具、原料等等,把这些物质成分和它们在资本生产中依以表现的社会条件脱离开来。这就是说,他们把资本和生产资料混为一谈,把资本看成是一般生产过程的要素,从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说成是社会生产的永恒形态。这种把资本与生产资料等同,把资本主义生产永恒化的观点,成为以后所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  相似文献   

18.
生产网络是适应垄断资本增殖需要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依托信息技术革命,集中化的大企业实现了分散化改组,中小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大量涌现,形成了相对扁平的网络化组织结构。生产网络中资本所有权的分散化并没有否定控制权的集中,构成关键节点的大企业提高了自身的垄断效率;通过弹性雇佣模式,劳动对资本的隶属程度得到加强;垄断资本和小资本、资本和劳动、积累和消费等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多重矛盾也进一步加深。生产网络同时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再次得到凸显,社会主义将通过这种组织方式获得超越资本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9.
近一、二年来,经济学界有人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而且应该使用资本和剩余价值概念,理由是“不在其名,而求其实”。说“资本不一定必然与剥削相联系,关键在于资本归谁所有”,“剩余价值从原始公社末期产生以来,一直存在。关键在于谁占有”。另有些人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范畴,而是扩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共有经济范畴,社会主义是扩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当然也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经济中究竟存在不存在、好不好使用资本和剩余价值经济范畴,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有共同“再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正> 股份制是一种可以把各种所有制组织在一起的社会化资本组织形式。由于它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因此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了股份制这种资本组织形式,马克思曾对股份制作过高度评价,他在《资本论》中曾多次谈到股份制问题,其主要观点有:第一,股份制加快了资本的积累和集中的速度,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资本经营效益,他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8页)。第二,股份制优化了资本的所有制关系,产生了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资本所有制结构,促进了资本经营者队伍的形成。马克思指出,由于股份公司的成立,“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3~494页)。这样就可以使资本与经营资本的专家实现有效的结合,使资本的运行掌握在善于管理的经营者手中,从而提高资本的收益。第三,股份制为人类社会从私人占有制向社会共同占有制的转变提供了新的途径。股份制的发展,“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资本论》第1卷,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