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数十万新闻大军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殊兵种,它就是中国特稿社,专门以自由撰稿人身份向那些拥有几万乃至几十万读者的外国报刊提供署名文章。这些文章或介绍中国的内外政策、建设成就、人民生活,或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绝大部分用英文直接写就,内容翔实,文笔活泼,赢得了众多国外用户的欢迎。中国特稿社在美国、西欧、日本、香港、东南亚  相似文献   

2.
访美国《科学》周刊李慧应美国《科学》周刊的邀请,我这个中国撰稿人于6月10日至25日对该刊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工作访问,目的是了解该刊新闻选题的政策,熟悉它的新闻采编程序。中国特稿社是从去年4月开始向《科学》周刊供稿的,已有7篇特稿被采用。每篇特稿在采写...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刊的纪实特稿(有人称之为“大通讯”、“社会纪实”“、新闻纪实”等)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全国数百家报刊都以一个、两个甚至几个版面刊登这类常常让读者耳目一新的纪实稿件。在这种读者阅读大量需求下,这类版面以特有的亲和力直接刺激到了报刊的影响力和发行量。在这当中,以纪实特稿为主的杂志《家庭》《、知音》的发行不断扩容,相继增加了“下半月版”、“月末版”,而以“每天一个特稿”而在全国新闻界打出声势的《华西都市报》则先后与国内40多家媒体及全国特稿记者的关注……时至今日,仍有报刊在做特稿的文章:就…  相似文献   

4.
新闻特稿不是小说、也不是消息。新闻特稿是什么呢?有人说它是长篇通讯、特写,也有人说它是报告文学,还有人说它是纪实文学,至今,还没有人能给它下一个准确科学的定义。尽管没有发现一部专著从理论上来谈论新闻特稿,但实际上,新闻特稿的实践与成功早已走在了理论的前面。比如发行量较大的《知音》、《家庭》、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出现了一股“特稿潮流”。在纸质新闻媒介方面,表现为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或称新闻故事化)。很多报纸设有特稿部,有特稿专版或专栏,大量刊登类似新闻特稿的报道(称呼不尽相同,如特稿,大特写,本报专稿等)。一些新锐的经济类报纸也标榜以“讲故事”的特稿形式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稿社,国内知之者不多。去年,已发出的稿件为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130多家报刊所采用。作为一个外宣单位,它的工作有其特殊规律。该社主任编辑熊蕾应本刊之约,撰《国际新闻市场中的对外特稿》一文,饶有趣味,给人启发。  相似文献   

7.
为了中国科学的荣誉一篇特稿在︽科学︾刊出的前后熊蕾1997年5月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周刊,在新闻部分以两整页的篇幅刊出了新华社中国特稿社记者李慧和熊蕾采写的特稿:《在中国工作:地学家们谋求合作的共同基础》,其中有小半页篇幅是《科学》周刊新闻部副主编...  相似文献   

8.
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稿,是近些年来在新闻写作中兴起的一种新文体,已上升为一个重要的新闻写作门类。从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最初设立的“特稿写作奖”,特稿在国际新闻界的出现和发展还不足三十年。而在国内特稿这种文体的兴起和发展也只有十年。《中国青年报》1995年1月份推出的《冰点》特稿专栏;  相似文献   

9.
陈福锋 《今传媒》2003,(2):45-46
特稿类报道,指的是全面深入地对重要新闻事件、人物,进行详细解释、分析的一种新闻文体,它的特点是:选题重要,意义深刻,分析透彻,材料丰富,可读性强。特稿类报道在满足受众深层次的需要,提高报纸的阅读率方面达到了双赢的效果。然而,在今天各式新闻泛娱乐化的影响下,严肃、负责的特稿类报道日益萎缩,特稿的“特”越来越偏离了它应有的方向。新形势下,特稿的“特”除了在其基本内涵中所体现的外,还应着重在以下3个方面加强其“特”性。  相似文献   

10.
在如今“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的倾向和潮流中,“特稿”在报纸新闻中的地位日渐彰显,它占据了报刊杂志的主要版面。因为它的故事性、可读性,它对问题触及的深度,它在表现手法上的文学元素,都凸显出它那独特的魅力,并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读者。  相似文献   

11.
特槁,表面上看有特别、特殊、独特之意。我以为,特稿,即重大事件的透视、社会焦点的扫描、重大案件的追踪、人间真情的探求、奇人奇事的探秘等等。都市新闻争夺战中,特稿显得尤为重要。都市类报纸,除对面上社会新闻的争夺外,赢得胜利的法宝应该在特稿中做文章。本人作为主抓社会新闻特稿主笔,更觉身负重荷。正是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使我在社会新闻的采访写作,尤其是在抢抓特稿方面,不断务真、求实、创新,形成了自己“线人多、信息准、操刀快、反响好”的特稿优势。仅2004年上半年,我采写的特稿就有30多篇以上。围绕“三贴”抓特稿,也是时下“学习穆青精神,争当人民记者”的需要,也是寻求媒体平民化与精英化平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西方,特别是美国人民都很希望了解中国。因为她是东方一个文明古国,几十年来实行与西方绝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又与西方隔绝了多年。粉碎“四人帮”以来,中国不少政策措施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报纸、杂志、通讯社开始对中国进行广泛的报道。他们每天除了播发许多有关中国的新闻外,还播发相当数量的新闻特稿。其中美联社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特稿潮流”正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在纸质新闻媒介方面,表现为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或称新闻故事化)。在广播和电视媒体上,类似特稿的报道方式也普遍流行,强调新闻的故事性、人情味,在社会新闻节目、谈话节目、法制节目中表现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14.
特稿是美国报纸体裁中的“常规武器”。涉足美国报坛的“大街小巷”,恐怕很难发现一张不刊登特稿的报纸。特稿专栏、特稿专页,已成了许多大小报纸的必备“佳肴”。据说,特稿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便士报时期。当时,主编《纽约先驱报》的贝内特独树一帜,在报上发表以往被认为是琐细、轻微而不得见诸于报端的内容,从而拓宽了报道题材,为特稿的诞生和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一实践曾被喻为美国现代报纸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到了19世纪70年代,达纳主编的《纽约太阳报》脱俗出格,在新闻写作中融入种种故事手法、小说技巧,为特稿写作塑造了雏形。本世纪以来,特稿在美国日趋发展,方兴未艾。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突飞猛进,许多美国新闻学者认为,特稿是报纸扬长避短,与广播、电视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如今,新闻策划日益受到媒体的重视,尤其是在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新闻策划更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家庭主妇报》作为一张家庭生活类的报纸,刊登的新闻稿件基本属于纪实类的特稿。一个题材做成特稿,通常是它已经有了定论,也就是事情已经发展完了,这样,一篇特稿就可以清楚地涵盖整个事件的始末。  相似文献   

16.
刘君 《新闻采编》2005,(3):27-28
1979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读起来像短篇小说的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意外地得到普利策奖评委会的赏识。以它为首届获奖文章,普利策奖评委会从当年开始增设“特稿写作”奖项,一种新型的新闻文体由此得到了承认。作为新闻的一种特殊的文体,特稿借文学手法,通过使用与小说相联系的叙述及修辞技巧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化和多样化,“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的趋势使传统的纸质媒体增加了以特稿、通讯特写等为主的专栏或专题报道,在摆脱了传统消息写作的平铺直叙,给读者以细腻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特约专稿     
毛泽东新闻思想就是喉舌论,就是舆论控制论吗?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特稿社原副社长熊蕾认为:“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学习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一文,从毛泽东的代表性文章中分析了具有注重向实际调查、注重传播效果、注重两点论、注重独立思考、注重听取不同意见等特点的毛泽东新闻思想,澄清了不少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误读,并指出了目前新闻报道实践中的种种误区。  相似文献   

18.
新闻可以是美文--《华尔街日报》作品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惠 《新闻记者》2004,(9):42-44
元代的翁郎夫提出,“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写作也是一样:老是一个味,就会觉得没味;老是用一种写作模式,就可能渐渐失去读者。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在于准确、清晰、生动。①在我们常见的新闻作品中,准确、清晰是做到了,而“生动”则比较少见。普利策奖评委会于1978年春天起增设特稿写作奖,其用意也正是要对非虚构或短故事式的流派给予认可,而评奖条件是:“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②近来,在网络上阅读了中文版《华尔街日报》的几篇专栏文章,顿时有久未谋面的亲切感,新风扑面的清新感。《华尔街日报》的主要…  相似文献   

19.
一、报道城市要善于抓特点人们说,写一个城市要抓住一个城市的特点,那么写上海这样一个国际闻名的城市,就更应该抓住它的特点了。下面介绍的是法新社记者伊丽莎白·张所写的特稿,这是一篇抓住特点做文章的报道。记者从个三方面抓上海的特点。首先是抓住它在全国的几个突出之处。这也就是西方新闻学中经常强调的利用事物的“显著性”:上海是世界上十个最大港口之一,上海人口又特  相似文献   

20.
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当大多数新闻媒体纷纷主动迎接时代的挑战,以改革和创新求得发展的同时,在新闻宣传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和不和谐的音符,“泡沫新闻”便是其中之一。所谓“泡沫新闻”,是相对于“泡沫经济”、“泡沫文化”而挪用的一个概念。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是把一些缺少新闻价值和新闻时效的“垃圾”新闻,不负责任地反复炒作和重复传播,使之泛滥成灾。也有人称之为“复印式新闻”。“泡沫新闻”是个别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不思进取、缺少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玩弄技巧以达到某些商业目的的产物。它的表现之一便是跟风,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