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实验方法测定了土壤Pb含量对栀子幼苗生长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栀子幼苗对土壤Pb吸收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随土壤Pb含量升高,栀子幼苗生物量、株高、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随土壤Pb含量的升高而升高.统计分析表明,各实验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当土壤Pb含量高于1045mg/kg,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栀子幼苗生物量与幼苗生理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栀子幼苗根、茎、叶中对Pb的富集随土壤Pb含量升高而增加,栀子根是土壤Pb最主要的吸收部位.土壤Pb含量在1045 mg/kg以下,栀子幼苗能够正常生长生存;当土壤Pb含量高于1045mg/kg,栀子幼苗自身调节抵抗能力降低,其生理反应和生长均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盆栽试验对土壤干旱条件下济麦21幼苗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膜透性、POD活性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下,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幼苗期到拔节期急剧增大,拔节期之后均呈下降趋势;质膜透性从幼苗期到灌浆期均呈上升趋势;POD活性从幼苗期到灌浆期均呈下降趋势.随干旱胁迫的加剧,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质膜透性和POD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分.不同水分处理的总叶绿素含量在幼苗期没有差异,干旱胁迫处理的总叶绿素含量在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水分胁迫下亚精胺对小麦幼苗相对含水量、叶绿素总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亚精胺预处理延缓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下降,抑制蛋白酶活性的上升。表明亚精胺预处理对水分胁迫的小麦幼苗具有防衰抗旱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验以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 Fiach)植被和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表层(0~5 cm)的水、盐、有机质含量等指标,来揭示甘草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表层的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而土壤盐含量却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土壤的水、有机质含量与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间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土壤的盐含量与它们间却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进一步通径分析显示,甘草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对土壤的水、盐、有机质含量均有较大的直接作用,而盖度、高度的直接作用相对较小;盖度、高度均通过地上生物量对土壤的水、盐、有机质含量产生较强的间接作用效果.植被的地上生物量是影响土壤表层水、盐、有机质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浓度镧处理小麦幼苗,并测定生理指标,研究镧对小麦幼苗生长及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La3+(0.1、0.5mmol/L)提高了小麦植株SOD活性,随着镧浓度增高,酶活性逐步降低,2mmol/L La3+显著增强POD活性;La3+浓度为1.5、2mmol/L时MDA含量增加显著;La3+浓度在1mmol/L及以上,叶绿素含量减少显著,继续培养至两周后各处理根系干物质重都比对照少。表明叶绿素含量、根系POD活性、MDA含量和干物质重可以作为耐镧小麦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6.
实验以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 Fiach)植被和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表层(05 cm)的水、盐、有机质含量等指标,来揭示甘草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表层的含水率、有机质含量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而土壤盐含量却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土壤的水、有机质含量与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间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土壤的盐含量与它们间却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进一步通径分析显示,甘草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对土壤的水、盐、有机质含量均有较大的直接作用,而盖度、高度的直接作用相对较小;盖度、高度均通过地上生物量对土壤的水、盐、有机质含量产生较强的间接作用效果.植被的地上生物量是影响土壤表层水、盐、有机质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盐胁迫下不同浓度水杨酸(SA)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 mmol/LNaCl胁迫下,小麦种子发芽率降低,根伸长、芽伸长受到抑制;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MDA)积累;0.1-1mmol/LSA处理提高了盐胁迫下小麦种子发芽率,促进小麦幼苗生长,提高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抑制MDA积累,缓解盐胁迫对小麦幼苗的伤害,并表现出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6,(6):58-62
以桔梗腐皮镰刀菌为对峙菌,从生活垃圾堆肥中分离的14株放线菌采用三点接种法筛选1株对桔梗腐皮镰刀菌抑制效果最强的放线菌G2,再用放线菌G2菌液诱导桔梗幼苗,研究生活垃圾堆肥放线菌对桔梗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垃圾堆肥放线菌G2菌液对桔梗腐皮镰刀菌抑制效果最强,抑制率为37.8%。用不同浓度的堆肥放线菌G2菌液诱导处理的桔梗幼苗SOD活性、POD活性、叶绿素含量与CK相比均有显著升高(P<0.05),而MDA含量则有显著下降趋势(P<0.05),桔梗幼苗MDA含量与SOD活性、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均呈现高度显著负相关(P<0.001)。当垃圾堆肥放线菌G2菌液浓度为2×107CFU·m L-1时,诱导处理的桔梗幼苗SOD活性、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而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并能产生较强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9.
拔节期追施KH2PO4对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拔节期土壤追施KH2PO4可提高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增加籽粒的灌浆速度,增强根系活力,延缓植株的衰老速度,提高抵抗干热风的能力,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施用量以每亩2.5 ̄3.75kg为佳。该措施是促进小麦高产田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杉木幼苗不同叶位叶绿素含量及荧光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莆田学院学报》2015,(5):28-31
以1年生杉木幼苗为材料,测定杉木不同叶位的光合色素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杉木幼苗的叶绿素总含量为中部叶>下部叶>上部叶(P<0.05),但各叶位间的叶绿素a/b的值差异不大。Fo、Fm和Fv的值随着叶位的下降而减小,Fv/Fm、Fv/Fo、Qp各叶位间差异不显著。ΦPSⅡ随着叶位的下降而升高,NPQ的值则是上部叶>下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与中部叶的Fv'/Fm'差异不大。相关性分析发现,叶绿素与Fo、Fm呈显著负相关,但与ΦPSⅡ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1年生的杉木幼苗的功能叶为植株中部的叶片,底部的叶片虽已趋于衰老,但对杉木的光合作用仍有一定的贡献,初展的上部叶虽然叶绿素含量最低,却已具有较高的转化光能效率和PSⅡ潜在活性。  相似文献   

11.
重金属铅对小麦叶绿素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完全营养液培养的小麦幼苗进行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铅处理,并研究了处理5d后小麦生长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幼苗在高于500mg/L的铅胁迫下,出现叶片失绿症。随着铅处理浓度的增加,小麦叶绿素合成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在铅浓度较低(≤200mg/L)时,叶绿素含量随处理浓度的上升而递增,但当铅浓度高于300mg/L时,叶绿素含量随处理浓度的上升而递减。对叶绿素a/b值而言,随铅处理浓度的上升呈有规律的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2.
选用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4个氮素水平(施纯氮0、120、240和360 kg/hm2),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稻茬晚播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及糊化特性的影响,及淀粉组分与糊化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稻茬晚播小麦籽粒中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逐渐下降,3小麦品种均表现一致。增施氮肥对晚播小麦籽粒的淀粉糊化特性有较大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3小麦品种淀粉峰值黏度等糊化参数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N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小麦淀粉峰值黏度等糊化参数与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极显著负相关,与支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氮素通过改变稻茬晚播小麦籽粒淀粉组成含量进而影响其淀粉糊化特性。  相似文献   

13.
对经过航天诱变的凤仙花SP2代的10个实验组与没有经过航天诱变的6个对照组植株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测得了光合速率等12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实验组中光照强度和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胞间CO2浓度和光合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对照组中,光照强度和光合速率正相关,胞间CO2浓度和光合速率为负相关.还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植株的光合色素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实验组光合色素含量大增,特别是叶绿素a含量增加更显著,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也增大,而其可溶性糖含量极大地减少.本实验结果表明:航天诱变能对凤仙花的光合特性和生理生化方面产生显著且可遗传影响,能显著提高其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柠檬酸钾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浓度柠檬酸钾浸种处理小麦种子,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钾能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促进小麦幼苗株高和根长的生长,柠檬酸钾还能提高小麦叶片中总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增强种子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以及叶片中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且以20mg/mL左右为最佳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15.
实验以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植被和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表层(05cm)的含水率、p H值、盐含量等指标,来揭示植被覆盖与表层土壤盐碱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甘草生长年限的增加,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表层的含水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而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p H值正好相反,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相关分析显示,甘草植被的特征指标与表层土壤含水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p H值、盐含量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盐含量和p H值与含水率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甘草植被对其下部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碱性影响显著,它的特征指标对表层土壤的含水率、盐碱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对航天诱变凤仙花SP3代的10个植株(实验组)与没有经过航天诱变的6个植株(对照组)的净光合速率等9个指标进行测定研究,用SPSS分析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净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都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都呈负相关;对两组植株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进测定结果表明,实验组叶绿素增加极大,chla增加最显著,比对照增加了52.48%,而叶绿素b仅比对照组增加了5.01%,chla与chlb的比值相应增大,而其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却比对照组极大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镧对大豆铝胁迫的缓解效应;方法:以铝敏感大豆BD2为材料,进行50μmol/L铝胁迫处理,然后添加不同浓度氯化镧(10、100和1000 mg L/L)测定大豆幼苗抗氧化及光合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铝胁迫导致大豆幼苗根系伸长率、根冠比、鲜重及干重显著降低,叶片SOD、POD活性显著降低,且MDA含量显著升高,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_2浓度也均显著下降;而与铝胁迫处理相比,不同浓度镧处理对大豆幼苗根长、鲜重与干重、SOD与POD活性有不同程度地促进作用,并显著降低MDA含量,同时提高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强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其中以10 mg/L镧处理效果最好;结论:适宜浓度的镧处理能够通过增强大豆幼苗的抗氧化能力,提高其光合性能,提高大豆幼苗对铝胁迫的适应能力,有效缓解铝对大豆幼苗生长的毒害。  相似文献   

18.
实验以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植被和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表层(05cm)的含水率、p H值、盐含量等指标,来揭示植被覆盖与表层土壤盐碱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甘草生长年限的增加,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表层的含水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而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p H值正好相反,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相关分析显示,甘草植被的特征指标与表层土壤含水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p H值、盐含量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盐含量和p H值与含水率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甘草植被对其下部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碱性影响显著,它的特征指标对表层土壤的含水率、盐碱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对连续施肥18年和31年后的苜蓿连作、小麦连作及粮豆轮作系统土壤不同铜源及其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铜含量随施肥年限增加而增加,其中小麦连作耕层土壤单施有机肥有效铜含量增加最显著,比2002年增加了0.69 mg·kg(-1).(2)土壤中铜的形态以矿物态为主,其次是有机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交换态铜含量极低.2015年粮豆轮作系统土壤交换态铜含量较2002年相比有所增加;其他各种植系统耕层土壤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铜含量增加,矿物态铜含量却有所降低.(3)有效铜与交换态铜相关系数达0.588,二者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829,均为最高,表明交换态铜为土壤有效铜的主要来源和直接来源.碳酸盐结合态铜与交换态铜间接通径系数最大,表明碳酸盐结合态铜可以通过形态转化而成为土壤中有效铜的一部分.矿物态铜与有效铜间直接通径系数较高,为0.571,表明矿物态铜可作为土壤有效铜的潜力来源.有效铜与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铜之间相关系数、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表明有机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铜对有效铜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河道疏浚底泥添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采用模拟实验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C和N对不同添加比例河道疏浚底泥的响应.结果表明,河道疏浚底泥添加使土壤饱和含水率增加4.2%-14.7%,持水时间延长1d ~8d;土壤养分含量及重金属含量与底泥添加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MBC)和N(MBN)分别增加15.5%~ 35.8%和39.8% ~66.1%.底泥与土壤混合比例达到1∶1时,全量Cd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二级标准,有效态Cd含量也较高,土壤MBC和MBN开始下降.因此,河道底泥添加能够改善土壤持水性能,提高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但高比例的底泥添加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底泥用于改善土壤质量时,需控制好添加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