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王鹏 《新闻世界》2012,(6):247-249
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出现,受众能动性不断增强。这给传播学界和业界带来了变革。这种变革赋予了盛行于百年之前芝加哥学派理论以新的生机,使其对当下的网络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该学派的传播观、受众观、信息观和效果观。本文通过分析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和目前网络出版事业的现状,以期探究芝加哥学派理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是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派,因为传播学根植于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为传播学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方法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对芝加哥学派中关键人物的传播研究,解读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特点有三:一是将传播看作民主政治的核心环节,二是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看作传播的普遍化形式,三是具有人本主义取向.从渊源上说,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主要受乡镇自治传统、实用主义哲学、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芝加哥学派的阅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芝加哥学派的阅读研究主要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院道格拉斯·韦普尔斯等人所进行的阅读研究.此外,巴特勒和谢拉在致力于构建他们的图书馆学科学体系的时候,都没有忽视阅读的作用,他们认为,正是通过阅读,个人才能学习社会知识,图书馆作为人和书写记录之间媒介的功能才得以实现.芝加哥学派阅读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使美国阅读调研传统得以形成,而且对中国目前的阅读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兴起之时,正处于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初期,具有社群怀旧色彩的杜威、帕克、库利等人都不约而同地对当时盛行的大众传播媒介寄予了厚望,提出了传播是发展的根本,印刷意味着民主的"媒介决定论"观点。我们不能否认芝加哥学派早期代表人物媒介传播观的合理因素,但是也不能忽视其认知缺陷。本文以媒介技术哲学及媒介现实为参照,从芝加哥学派传播政治观和传播社会观两个方面分析指出了其理想主义缺陷。  相似文献   

6.
汤喜燕 《新闻知识》2013,(1):39-40,68
本文梳理了芝加哥学派与公众意见研究,指出:第一,芝加哥学派在公众意见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在卫普斯的组织下将公众意见研究纳入传播研究,并藉此让传播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外来资金,使传播研究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学术研究领域。第二,斯道弗的《美国士兵》是公众意见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对战后美国主流传播范式的确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因而,认识芝加哥学派,中国学者需要更全面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自凯瑞提出回到芝加哥学派之后,芝加哥学派被凯瑞及其追随者们认为是美国主流传播研究范式的对立面。事实上,经典意义上的芝加哥学派在二战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公众意见研究,这些研究,帮助确立了日后被诟病的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范式。  相似文献   

8.
芝加哥学派——中国图书馆学实证研究之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璇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3):46-49
美国图书馆学的芝加哥学派为图书馆学引入正规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可以说芝加哥学派的实证研究是图书馆学实证研究的开端[1]。回顾芝加哥学派实证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成果,并追溯我国图书馆学界实证研究的历程,指出我国图书馆学实证研究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遗憾地错过芝加哥学派科学的改造,存在着诸多先天不足。最后,呼唤以科学的研究规范为基础,深入开展我国图书馆学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笔者一直不太认同花太多的精力在追问谁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之类的问题上,因为在笔者看来,研究传播现象的本身远比弄清楚由谁创造了这个学科更迫切。当然,可能那些乐意追溯学科创始人的学者认为,从源头着手,可以看出创始者的意图,并以此推论传播学的大体布局。此言大体不谬,但毕竟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会向人们展示,学科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1989,(1):14-14
半个世纪前,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特勒首次从社会、历史、文化等角度对图书馆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考察。继他之后的谢拉将影响图书馆事业的诸种社会因素具体化为一个博大的文化系统并告诫我们,要了解图书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必须先了解社会性质本身以及支配着这一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传播学界,"批判学派"一词一直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议,它被认为是欧洲20世纪60年代以后崛起的传播研究范式。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先有了批判学派这个概念或对于欧洲传播学"他者"形象的确立,才有了批判学派的历史脉络,它是一种因果倒置逻辑的产物。而从概念内涵上看,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可以被称为批判学派的传播研究主体。是20世纪70年代传播学科话语权的斗争催生了这个概念,并使这个概念得到了各方认可。但将所有批判理论都纳入"经验—批判"的二元框架,其实终结了不同批判思想之间的差异并消灭了它们的主体性,一切理论创新随之戛然而止。中国学者对这一二元框架的照单全收体现了我们在理论积累上的欠缺,也体现了我们的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12.
陈阳 《新闻知识》2012,(2):21-22
本文通过比较传播效果研究与芝加哥学派的发展历程、理论分殊,试图阐明传播效果研究与芝加哥学派的距离,以回应目前学术界传播效果量化研究一统天下的现实格局。两者都从社会现实出发,但对个人、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握各不相同,此外,由于方法论的差异,两者分道扬镳。但是传播效果研究仍然可以从芝加哥学派汲取养分,以弥补其方法论取向所带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许志 《青年记者》2008,(8):49-50
黄旦先生考察和梳理了从芝加哥学派、李普曼到大众传播——美国传播研究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条逻辑发展线索。其中分歧的缘起便是罗杰斯在《传播技术:社会中的新媒介》一书中所勾勒的那幅“关于美国传播科学历史的发展图”。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初欧洲社会学巨擘,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1893—1947)在社会学和哲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尽管他的主要研究贡献不在传播学方面,但他敏锐地认识到,现代以来人类的思想极大地被传播所改变,因此在自己的研究中充分考虑了现代传播这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许志 《青年记者》2008,(12):49-50
黄旦先生考察和梳理了从芝加哥学派、李普曼到大众传播--美国传播研究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条逻辑发展线索.[1]其中分歧的缘起便是罗杰斯在<传播技术:社会中的新媒介>一书中所勾勒的那幅"关于美国传播科学历史的发展图".  相似文献   

17.
扬州学派是清代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近年来学术界对扬州学派的研究方兴未艾,经学是其中的 荦荦大者,对扬州学派经学的研究自然会引起学者注意。刘建臻的《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对扬州学派的界定、兴起的原因、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师承、特点及影响作 了会面、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翻译家研究》叙事性强,以当代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翻译学派的诸多传统,如一脉相承的艺论、时代责任、从直观印象到理性自觉的译论演进路径、译家的“知行合一”等,从客观上构建了一个翻译家坐标系,藉此可对当下和后来的翻译家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估和定位.  相似文献   

19.
《芝加哥手册》在国内学术界规范讨论中被多次提及,但该手册究竟有什么深层次的吸引力使得国内众多学者呼吁制定中国的《芝加哥手册》。本文翻译该手册2010年最新出版第16版的英文目录,发现了该手册内在特点优势及整体性构架,根据《芝加哥手册》的特点,提出改编我国《GB》标准的方向性思考,为我国的标准规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报纸以图片美化版面、吸引眼球、增强;中击力的滚滚热潮中,今年6月1日,突然传来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ChicagoSun—Times)取消摄影部、包括一位普利策奖得主在内的28位摄影记者面临失业的消息,确实令人吃惊,热议也在所难免。我的观点可能和一些朋友不同:尽管暗房取消及摄影门槛降低后人人都在拍照,但纸媒取消摄影部不会成为近年的大趋势。太阳时报的做法仍可视为孤案,就像2009年《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转网未能形成燎原之势一样。而且,《芝加哥太阳时报》此举含有因经济不景气而迫不得已的成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