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低年级自然教学结构初探河北省石家庄教委教研室李进起小学自然是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学科,学生认识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课本,而是整个自然界。学生在自然课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必须符合人们认识的基本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根据认识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与文化的结晶,自物理的最初萌芽起,到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再到物理学推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次次飞跃,物理学不仅与人类科学文化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还建立起人类认识和表述自然的物理科学大厦。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一、对科学方法教育的认识 1.对科学方法的认识 狭义的科学方法是指在科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总称。而广义的科学方法是指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的一种能动的、严密的、合理的、有目的的、有条理的思维和活动过程。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们有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 科学理论是反映科学对象的规律性,科学方法则是说明如何依据科学对象的内容和规律进行认识。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和规律,首先是认识的结果,是已获得的知识;其次又是进一步认识的指南。也就是说,科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科学理论,或科学理论中包含的规  相似文献   

4.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所谓“体验”,简而言之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它是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杨继亮 《文教资料》2005,(4):117-118
一、物理实验探究活动的提出1.物理实验探究活动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过程。实验探究活动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实验探究的活动过程,是认识事物的过程,由实验探究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验探究活动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认识水平不断提高。2.物理实验探究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呈现融合的趋势,学校教育呼唤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变革,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自然课教学结构探析○刘枫(崇仁县教研室)小学自然是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学科,学生的认识对象不仅仅是自然课本,还有广阔的自然界。学生在自然课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符合人们认识的基本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同时,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  相似文献   

7.
(三)以认识自然变化规律或原因为中心内容的课型 1.课型特征 这类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原因。自然变化的规律大多指自然事物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自然变化的原因是指自然事物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它们的认识方法是相同的,可以归为一类。 这类课的教学目的,在知识方面,指导学生认识某种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原因;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科学自然观方面,主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只有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才  相似文献   

8.
观察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是自然教学的一个显特点,但自然课中的实验不是为印证结论设计的,而是为促使儿童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经历科学研究过程得出结论设计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指导儿童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着力培养、训练、发展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注重指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和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方法的科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针应遵循自然辩证法的系统观、辩证观,科学观进行制定,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要认识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违背自然的本来规律——自然界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因此在小学自然课教材中本身充满着联系和运动,存在着辩证关系。自然课既要体现科学的全部意义——认识、研究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价值,科学的信念。又要体现在人的科学素养发展方面——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科技史是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之一,在卷帙浩瀚的知识积累与成就卓著的技术应用背后,凝聚着人类独有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人文关怀与价值规范,具有令人仰望的精神高度与人文品  相似文献   

12.
师宗琪 《成才之路》2009,(18):21-22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全体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体验,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和规律,进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实质将科学领域探究引入学校,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操作过程,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情境,学会收集和加工需要的新信息,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3.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新课标下如何教好科学课呢?一、动手能力的培养自然学科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获取必要的自然科学常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指导儿童参与获取的过程,学习掌握研究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因此,在自然实验课中,我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着眼点精心设计,努力为学生提供直观、有效的实物材料。引导学生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探索大自然奥秘。坚持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学…  相似文献   

14.
小学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开始,而小学高年级自然教学较之低年级,所选取的内容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高年级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从总体上看与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认识始于感知,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得到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结论。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就结束了,而是反复进行,逐步提高完善,使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从近几年教学实践来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高年级学生有自己的认识特点。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中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实践,被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各成体系,彼此分离。基于对科学与艺术一种自然而融合关系的认识,处理好幼儿园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两个领域的教育目标互通,内容相融,活动设计与实施相互交叉的关系,使其既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幼儿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规律,从科学和技术的角度认识自然的普遍规律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变化的互动关系。本文以自然辨证法基本原理为基础,探讨了一些我院国际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正琼 《云南教育》2001,(22):29-30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形成的,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则。教学中除了要遵循教学的一般原则外,更要遵循学科特殊的教学原则。下面是我对自然学科教学原则的认识和遵循学科教学原则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一、在自然教学中落实科学启蒙教育的原则自然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但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基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树立学生的科学自然观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学科学的能力。因此,我教学第八册中《认识岩石》时,不仅让学生认识几种常见岩石…  相似文献   

19.
自从小学的《自然》学科转变为《科学》以后,许多自然教师陷入了迷惘:应该怎样教《科学》呢?《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教学宗旨是改变宗旨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社会认识领域里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自然》比教,小学《科学》应该按照怎样的原则进行教学呢?我认为,在进行《科学》的教学时,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20.
科学美的实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美是在揭示自然界运动规律和内在结构的过程中用一定手段塑造的科学形象 的美。科学美作为美的一个子系统,包括科学品格形象美、科学形体形象美、科学风格形象美。科学美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都具有形象性、悦情性、创造性特征,但是它们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同。科学美是科学认识及适合表现这种认识的物质载体这些美的内容与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科学论著和科学模型等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有的学者以传统美学为主要立论依据来否认科学美,是既有违客观事实又不符合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