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一)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试题简析:从两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图中三个物体的高矮、颜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摆放位置错落有致.使学生经历立体图形与相应的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思考、想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历程.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教材提供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实物,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这些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教材首先出示文具盒、墨水盒、魔方、易拉罐、足球等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这方面的基本经验,所以  相似文献   

4.
本节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墨水瓶盒、罐头盒,排球等实物,说明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不同,接着要求学生指出这些图形中哪是长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对比中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5.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标准》安排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图形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空间与人类的生存和居住紧密相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使孩子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相似文献   

6.
[本章知识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知识,教科书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相似文献   

7.
空间观念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感觉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教学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认识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的能力。在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中,教材从生活着手,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接着,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  相似文献   

9.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  2.微机出示实物图。提问:   这些物体的形状还是平面图形吗 ?谁知道是什么图形 ?  3.在立体图形中有一种形体叫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 )  4.你知道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吗 ?(微机演示:先使形状不是长方体的实物消失,再把长方体图形从长方体实物中平移出来,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 )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  5.揭示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评析:由形到体,由平面到立体空间,是学生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本课开始,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8页例1。【学情分析】一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从物体的一个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的特征。从不同的方位辨认物体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积累  相似文献   

11.
几何教学目标之一是发展空间观念。通过“空间与图形”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物体或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会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以及简单推理等手段,解释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第一课时“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实物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生动、直观的数学观察活动中去。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所看到的实物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难点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教学准备教师本人正、反面大照片各一张,小熊玩具每小组各一个,教材第12页主题图挂图,以四人一组进行学习。教学过程1.…  相似文献   

13.
梅广稳 《教育》2011,(12):56-57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变换,是学生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从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着手,帮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认识几何体的特征,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觉。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空间与图形”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并能识别周围物体的形状。2.使用恰当语言描述实验探究方法。3.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2.了解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5.
初中数学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的基本原理和对数学思维的培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在初中几何中,图形的变换主要有平移、对称、旋转三种形式,在具体的解体过程中,学生的运用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我们从现阶段遇到的例题来进行分析研究的话,可以看出这些题型都可以通过一定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数学月刊》2011,(7):45-47,64
本节内容 本节主要学习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从而能画出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想象出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41~43页例3.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课件出示: 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两个可能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课件出示: 小结: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依据一个万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8.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何教学目标之一是发展空间观念。通过“空间与图形”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物体或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会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以及简单推理等手段,解释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57—58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正面、背面、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