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是一门颇深的学问,它肩负着培育学生热爱母语、提高学生修养与情趣、健全学生人格和发展个性的重任.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面临着诸如"如何教好语文"的困惑.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只有做到诗意化、生活化、实效化"三化"并重,才能实现语文教学效果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诗歌教学是一个实施语文美育的过程.它包括: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中学语文新课标对中学诗词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4.
由于应试教育惯性以及教师个体理念、素质的制约,当前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习惯于重"语"轻"文",极大削弱了语文的诗情画意和教学的感染力。为此,我们要深入领会语文教学诗意化的特质和要求,并从新课改的理念出发,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诗意化的有关策略,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之美。  相似文献   

5.
<正>一、品词析句,感受语言文字之美1.分析修辞,品味修辞的意蕴美。语言是文章的身躯,修辞是文章的血肉,没有精彩的修辞,文章就失去血肉之躯。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的亲切可感、对偶的凝练工整、排比的气势磅礴、反问的引人注意……无不创造一个个丰富的意蕴世界。分析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当代性。对它的研究,既是对当下文学现象的共时性把握,又是对正在进行中的文学的阶段性的历史过程的总体评估和阐释。因此,在当代文学教学中,要从课程实际出发,贯彻整体性教学原则。这既体现在教学观念上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与整体性原则相联系的,是要以诗意化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正>情感是人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它同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情感是人内心世界的窗口,是人的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三维目标之一,凸显了情感在语文教育目标中的突出地位。语文教学在进行情感培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优势。入选教材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其艺术形象是情感力量的承载者。所以,情感渗透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应该有自己的路径和方法。笔者根  相似文献   

8.
王雷 《中小学电教》2008,(12):75-75
<正>当今课程是"体验的课程","体验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但语言课程中普遍被运用的"体验"策略却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认识,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的"体验"策略的内涵,指出它应该是从"体验"到"顿悟"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并论述了"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实施途径,指出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完成"体验",使该策略成  相似文献   

9.
左渊臻 《中国教师》2013,(Z1):46-47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定义:"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这个表述来看,语文教学既具有工具性的功能,又承载着文化内容。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引领学生吸纳,又要引领学生演绎。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标中,倡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大胆地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而课本剧的编排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大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有一定的情节或意境。引导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排演,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已成  相似文献   

11.
<正>现时,有一种现象,学生上完初中后,好像语文知识学习就差不多完成了,对高中语文学习产生了不可抑制的疲惫,因而高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总感觉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慨叹语文教学效率不高,高年级的教师则为学生的语文知识贫乏、语文能力低下、难于应付高考而深感苦恼。这种矛盾在成绩差的学生中尤为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有学生自身的一些客观因素,但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一些误区也应引起注意。就此从三方浅析之。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一门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的本体即语言,所以可以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它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育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  相似文献   

14.
刘胜利  张仪 《考试》2014,(11):36-38
<正>随着二十一世纪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按照新的课改方式教学,课时明显不足;老师自己认为备课很充分了,可讲课时学生的表现还是超出了教师的想象;作为教师,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建设者、开发者呢?经过实践与思索,笔者认为,教师不断转变角色、更新观念,和学生一同成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爱尔兰作家奥凯西在他的第一部自传《我敲门》中说,"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艺术家都付出一生的气力在敲门,他们想尽力敲开宇宙的门、自然的门、真理的门、人类心灵的门、成功的门。"在通往文学圣殿的路途上,许多学生面前同样也有一扇"门",这是一扇关住了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门,它挡住了遨游语文海洋的去路,我们必须全力打开它。一、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兴趣语文是会影响学生一生修为的重要课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应尽量避免枯燥空洞  相似文献   

16.
在平时与语文教育界同仁交流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学生对语文学习兴味索然,上课极不投入,表现出一种“游离”状态,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即便是一些优秀教师,也偶有如此苦恼:备课时想的很精彩,上课时显得很无奈(特别是一些竞赛性的借班上课)。探究此类现象的根源,我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老师未能真正“走近”学生恐怕也是一个致命伤。  相似文献   

17.
【正】【教材依据】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思路】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因而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地指导与训练。一、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识别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的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学具有很大的弹性区间,大学语文的教学承担着语文素养教育和提高大学生审美水平、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人文素质等艰巨的任务。大学语文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