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京的吴正宪老师作为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名师,在全国各地上过许多内容不同的课,在广西也有很多老师们听过她的课,相信大家都有一种共同感受:听她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2.
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和传递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让他们自然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对此,刘清姝老师在她的课堂教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她用广阔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数学文化要素,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其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品味刘清姝老师的课堂教学就像饮一杯清新、淡雅的香茶。从“年历告诉你”一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弥漫在她的数学课堂,她引领着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去探寻数学的内在规律及文化本性。这禁不住让人欣喜、感叹:数学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相似文献
3.
前段时间.在第七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我们有幸欣赏了特级教师朱乐平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真正感受到大师的人格魅力及高超的教学艺术。被大师的精彩演绎而折服。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可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很重要的。然而,仔细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现,大多数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的甚至不到一秒钟... 相似文献
5.
从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发现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教材里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也就是说新教材已将部分奥数知识引入课堂教学,内容题型虽然不多,对师生却是一个挑战。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会"数学广角"里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成为我们数学老师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本人在"数学广角"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6.
孙红星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1,(5):29-29
在一次研讨会上,听了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执教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后,进入了练习环节。 相似文献
7.
近日,有幸参加了“宁德市数学骨干教师成果汇报”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近距离领略了他们的教学风采,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阮志强老师执教的“折扣”一课,他那鲜活的教学理念、灵动生成的课堂教学及真诚智慧的师生对话,博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下面,摘录其中的两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8.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启蒙教育的开端。来自金华的省级名师朱柏峰老师特地选了苏教版二下的《识字8》来进行教学,首先令人敬佩的是朱老师的勇气。听课之后,真正感受到名师的勇气其实有着坚实的底气在支撑,朱老 相似文献
9.
在千课万人小学数学研讨观摩会上,聆听完潘小明老师执教数学广角一课,笔者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顾志能 《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9):12-13
人教版实验教材编排特色之一,就是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然而,由于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没有专修过数学思想方法的课程,因此教师们缺乏对“数学广角”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认识。
鉴于此,笔者意欲通过此文,详细诠释各册“数学广角”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展示“数学广角”教学的经典案例.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教学策略,帮助广大教师获得更丰富的“数学广角”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推进对“数学广角”教学的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每位数学教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最近,听了我校张学峰老师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更深切地感觉到 相似文献
12.
观察、想象和思维是打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整体工程”。观察是想象的依据,是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源泉”;想象是思维的基础,是创新的灵魂,是写作的动力;思维是想象的升华。为此.小学生作文教学要完成这个“整体工程”必须把观察、想象、思维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笔者通过听《那树》一课,认为了一堂有效的语文课要从点上下工夫,才能打造出有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4.
正春季学期,在我区举办的名师八桂行全国小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刘松老师的《四则运算》一课。刘老师的课从一道算式100-24×3开始,他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追问学生为什么‘28’这个结果是对的?为什么要先算乘再算减?以及‘100-24×3’如果想等于228,可以添一个什么符号?为什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最后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5.
16.
17.
近来听了很多不同级别的观摩课,觉得仍有不少教师对“错误”敬而远之,教学追求的效果仍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事实上,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进而产生一些“错误”甚至“荒谬”的信息,这很真实也很正常。如果我们能及时捕捉这些“错误”信息,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便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变得更加绚丽多姿。这里,笔者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位名师执教的观摩课,其中的两个片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片段一在“走进新课程”全国小学新… 相似文献
18.
高艳萍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Z3)
所谓三高课堂,就是指高位、高质、高效的课堂,是指教师站在教材编写意图的高度,结合师生实际,以一种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师生互动的预设为前提,以提高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张云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9,(4):35-37
在一次工作室研讨活动中,张齐华老师无意间提出了三门问题,结果很惨烈。张老师心有不甘,决定用40位教师作为学生进行一次特别的教学实验,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很好奇,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问题,究竟是哪儿出问题了?为何让这些数学教育工作者掉入坑里?结合张老师的教学实验,以及笔者对身边的同事、家人随机进行的调查,绝大多数的人都有保持最初选择的倾向,其原因大致为以下三种:1.控制错觉。典型想法:为什么要换?说不定我第一次就选对了呢! 相似文献
20.
朱皓华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9,(3):91-93
"真学习"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由学生自己生长出新知识。特级教师周卫东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通过一个贯穿全课的"小黄鸭在哪儿"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构建,让新知识在已有经验上"抽枝发芽",在创造活动中"美丽绽放",在变式练习中"瓜熟蒂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