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是新乐府诗人的代表,他的感伤类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代表了他的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从《长恨歌》的主题和《琵琶行》的艺术上来阐述白居易对人的生存境况、人的生命世界的关注以及对人存在的感知。如果说《长恨歌》是作者从主题上感叹人生的悲欢,那么《琵琶行》则从艺术上进入到了更深的人生情感体验之中。但二者皆是作者对历史人生盛衰无常的惶惑,对生命本体存在的矛盾和痛苦。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在西方文化体系尤其是 19世纪英国浪漫派中形成的“自由、爱、美”三位一体的人生追求 ,“平等、自由、不费一枪一炮”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想与挑战、惨案、贫困交加的 2 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冲突 ,酿成了他人生的悲剧。而缺乏对中国国情的起码认识、缺乏对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理解与尊重 ,没有把在剑桥式的西方文化体系中浸染而成的浪漫主义理想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则是他理想悲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伟大的画家和雕塑家之一,同时也是成就非凡的诗人。他一生写作了三百多首抒情诗和十四行体诗,他的诗歌不仅动人,而且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奥的思想,他的诗歌是他一生心灵的写照。本文将通过分析他的爱情、友谊和有关人生探索的诗歌,试图去理解艺术家对这些问题的独特见解,同时展现米翁在诗歌领域的高超造诣。  相似文献   

4.
南泉透脱的人生风格,一方面表现于他不崇拜、重自我、追求彻底自由的个性特征的生命历程,另一方面表现在他冲决一切网罗、追求终极自由的禅学运思.南泉通过其深遽的禅学运思,彻底消解了人的一切世俗依傍,引领人们回归到自在悠闲的本然状态."平常心是道"的透脱而又悠闲对于现代日益物化与繁忙的人生无疑是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5.
宗白华的人生观是艺术化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集中表现为宗白华对人生,生活的审美和美化的态度。文章主要就宗白华的审美和美化的态度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宗白华的人生观,并对宗白华认为的人生艺术化的两个典范:歌德和晋人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杰克·伦敦的一生都与海洋密不可分。少年时期,出海是他维持生活的方式;中年时期,这成了他避开俗世,获得灵感的途径;而在内心深处,海洋最终又成了他所向往的天堂。作家与海洋世界的密切关系成就了他的海洋书写,这不仅成了他后期作品的主要内容,而且也事实上成了极具贯穿性的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7.
《旅夜书怀》一诗,以愁情选悲景,以悲景写悲情。从诗歌所涉的时空层面来看,“悲”的内核在于“独”。“独”既是诗人思考的背景,也是诗人当时生命状态的总结。在这一富有情感浓度的环境中,诗人思绪万千,感眼前之无望,念人生之坎坷,由“独”而陷入了对人生困境的沉思。诗人因万事潦倒、信念崩塌而痛苦愁闷,又因“破”而难以接受、无法释怀、矛盾挣扎。尾联中沙鸥意象的运用,是诗人试图为摆脱困境探寻出路,但心有重负又何谈自由洒脱。沙鸥孤独却自由,诗人孤身却迷茫无措,踟蹰不前。这一意象的观照,赋予了“独”更为深刻的内涵:不仅是人生状态,也是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8.
"命"与"逍遥"--论庄子的心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的根本宗旨是超越规律而实现自由。他所主张的“安命”就是人生虽然无法避免命运的限制,却可以改变对命运的态度,其根本方法便是“心斋”和“坐忘”。在庄子那里,“有”与“无”是相即不离的关系,“有”和“无”之辨落实在命与逍遥(自由)的关系上,强调命与逍遥的合一,规律与自由的合一,亦即安命的根本义蕴所在。  相似文献   

9.
对《祝福》主题的观察与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看法各异。在20世纪50年代政治话语模式下,人们多以革命的眼光看《祝福,》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与被奴役者的形象。这样的观察,固然可以突出祥林嫂形象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但同时遮蔽了《祝福》的另外一些重要主题内涵。从“怀疑者”与“觉醒者”的角度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应如此理解《祝福》的主题: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性格有着深深的体味,他的心灵深处因之有着莫大的悲哀。他敬重那些能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的人,格外敬重那些能够在人生的痛苦中觉醒的人。《祝福》通过祥林嫂的命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所有觉醒者与先知者——甚至包括他自己——的伟大同情与深深祝福。  相似文献   

10.
"京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他们是因为相似的人生情怀和创作主张走到了一起,形成一个弥漫着浓郁的学院气息的文学团体。在性情上,他们追求人生的艺术化;在创作上,他们主张经营"自己的园地",提倡言志派文学和严肃的文学观。虽然是在辉煌中落幕,处于巅峰中的文学流派已不复存在,但"京派"的人生取向、精神追求、创作实绩却历久弥新,没有随着历史的烟云而消逝。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突出创作个性和成就的诗人、作家.但他在自己的爱情世界里却做着"永恒的苦役",且因不堪重负而自杀过两次,最后终于因身心俱疲而英年早逝.他的苦恋,是一种执著而崇高的追求,透露出诗人纯真的情操和对美好生活的信念.所以他的苦吟虽历经悠长的岁月至今还能激动我们的心弦.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人物遭际、创作心声、生活体验等方面考察《雷雨》,认为作品蕴含着揭示人生残忍,悲悯生命冷酷的主题。作者因发现人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残忍,由此而产生痛苦,生出怜悯和悲伤之情。作品暴露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引导人们去思考和体验残酷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自由作为人类最高的道德立法原理,其实践展开的必然方向是从存在而生存,从而形成人的存在自由、生存自由和生活实践自由之三维朝向.存在自由的根本动力,是其自身野性创化力量和理性秩序力量的对立统一律令;存在自由的本质规定,是其平等:以存在自由原理为最高规范的普遍利益权利法则,其内在价值尺度则是普遍平等;人的生存自由,就是以普遍平等为内在价值尺度的自由,它落实到生存实践领域,就获得了人生权利平等配享和人生职责平等担当之内涵定位:实践生活自由追求,就是为配享平等生存权利和担当对等人生职责而斗争.为此,实践生活自由追求,必须以存在自由为基础,以生存自由为前提,以社会政治自由和个人道德行动自由为两翼形态.  相似文献   

14.
张森 《职大学报》2005,(1):54-55
陶渊明一生厌恶官场蔑视权贵,他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终归田园隐逸生活。虽然他追求的人生理想有一定的虚幻性,但他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安贫守道的进步光明的人生观可以从他大量的诗歌创作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5.
综观王蒙的创作,不论是其人生还是其作品都与时代的革命政治运动紧紧纠缠。一方面,革命成就和塑造了王蒙,给予了早在少年时代的王蒙轰轰烈烈的人生经历,也给予了王蒙生命的激情和诗意得以淋漓尽致地抒发的机会。另一方面,革命又抛弃了王蒙,使得王蒙不得不承受革命运动给他带来的人生磨难。因此,透析王蒙的心灵,把握其心灵的冲突与协调,"革命"显然是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夏目漱石的文作创作,以小说的成就最高。在他的小说中,表现了日本明治时代普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多蹇命运;蕴含着内涵丰富的道德意识,冷峻的自我剖析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本文拟通过对他各个时期主要作品的分析,探寻其创作发展过程中主题的转换轨迹,以及随之而出现的创作风格的变化,并对漱石文学别具一格的特色和艺术成就作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7.
马致远的杂剧创作一般被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表现的是失意文人对人生悲剧的体悟,后期则主要表现的是失意文人对理想世界的探寻,其中对个体人生的关注与思考的内在精神在前后期则是一致的。这种对个体人生主要是文人命运的高度关注和他在悲剧时代对人生的独特思考与马致远个人独特的经历与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审美理念是与其人生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谓一种人生境界美学,他以追求"自然"、"道境"为旨归,达到主体精神的自由,从而实现"艺术人生"。这一理念在人学阙如的中国艺术与哲学语境中无疑是具有启蒙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杨慎由相门之子、状元之身被贬为云南永昌卫,半生的谪戍生涯里,他承受着离乡背井的孤单与寂寞,承受着对异乡和未来人生的惶恐与畏惧,以及壮志难酬的无边痛苦.他没有因此而沉沦,在佛老世界里参悟了适意的逍遥哲学,在著述中构建了精神大厦,在多重矛盾心性的斗争中成就了“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的辉煌业绩.  相似文献   

20.
人生,这是一个具有特殊魅力的字眼,古今中外,多少先哲曾探索过人生的真谛,多少志士仁人为使人生绚丽夺目而奋斗不已,但人生并未因成功而摆脱苦难,也没有因为一事无成而与欢乐无缘,有苦有乐,有恨有爱,有哭有笑,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追求完美无憾的人生,到头来得到的只能是痛苦与失望,所以要享受到人生最大的乐趣就要一切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