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記·殷本紀》:“湯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集解:“孔安国曰:‘欲变置社稷,而后世无及勾龙者,故不可而止。”义殊不能貫通。因为湯既灭了夏后氏,而仅欲把原来配享土神的勾龙换一个人,似乎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值不得在历史上特笔一书。因而想到《社》,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本身还是問題。不先解决《社》的本义,“迁夏社”的本来面目恐終难见。按《說文》許慎解字說:“社,地主也。《春秋傳》曰:‘共工子勾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士所宜。’”段注:“許君謹案曰:春秋称公社,今人謂社神为社公;  相似文献   

2.
光绪十七年(1891年)进士,卫辉李敏修(名时灿),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兴学校,办刊物,以培育英才,振兴国家,造福社会为己任。他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卫辉创建的“经正书舍”是较为早期的具有图书馆性质的民办学校,受到当时官府和百姓所共赏。“经正书舍”是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九月成立的“经正文社”的基础上成立的。据新乡郭泉声《诚谷记过簿》中说,以李敏修为社长、高幼霞、王筱汀为副社长、郭泉声为社宾的“经正文社”共有社友二、三十人。所以要成立“经正书社”,是当时“汲县在籍刑部主事李时灿、拔贡王锡彤、廪生高方灏、新乡  相似文献   

3.
社祭,祭土地神也。什么叫社呢?据《春秋》、《左传》等所载,春秋战国之时,二十五家为一社,而在边远地区村寨,也有五户、十户为一社,或称田社。社日,必须祭社神。社日,分春社日,秋社日;“仲春祈谷是春社之日也;仲秋获禾是秋社之日也。”社日即立春、立秋之后五戊日。何谓社神?共工之子句龙,被称为社神,即土地神祉。《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相似文献   

4.
尽管"社区"的概念对大众来说似乎还是个新词,但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社"、"区"一直作为地方基本行政单位所使用。早至《周礼》就记载:"二十五家为社",《元史》记载:"县邑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一社"。在西方,"社区"一词为伴侣或共同关系之意。希腊语中,社区是指友谊或团契(伙伴关系)。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使用Gemeinschaft一词于社会学,后来,美国人把Gemeinschaft翻译为英语的公  相似文献   

5.
地方志,简“方志”。 方志,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书?目前尚未有准确的定义。按字义讲:方,指方域,方里,志,指记述,“志者记也”。凡记述方里事物主书皆可称“方志”。 明代《武功县志》的主编康海认为:方志是“记其风土文献之事,以备地方官‘资治’之书”。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认为:方志乃“一方全史”。 《辞海》方志条称: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 八十年代开展地方编纂工作时,曾经展开过关于方志性质问题的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更提出:方志是“一方古今总览”、“地区史地综合图书”、“区域性百科全书”、“综  相似文献   

6.
“御”,甲骨文象面土跪祀状,《大雅·绵》叙太王左公亶父迁歧定国,“乃立冢土”,传曰“冢土,大社也”。面“土”而跪,祀社也。对土地的崇拜,是先民从实际体验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意识,它表现了一种以现实生存为基础的原始的思维特征。 《礼祀、祭法》:“共二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后”,尊之也;社,立土也,《左传》因谓“后土为社”(《昭公二十五年》),实际是立土为社而崇祀之。“王者所以  相似文献   

7.
一、青铜器铭文中所提供的井田制度资料关于井田制度,古代文献如《孟子》、《周礼》、《诗经》、《公羊传》、《谷梁传》、《汉书》等,都有记载,但所记详简不一。经常被引用的,有: 《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谐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谷粱传·宣公十五年》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从史籍记载理解,井田制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形式上即将土地划分成整整齐齐的方块,如孟子所说那样,四周八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合成“井”字形状。二、仅在内容上有“公田”和“私田”区别。“公田”就是“籍田”或“锄”,这是集体耕作的田地,收获上交;“私田”就是“受  相似文献   

8.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晋文公平王室之乱而杀叔带,晋侯请隧故事。关于晋侯请隧,旧注中有两种解释:杜预注说:“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悬柩而下。”此说首创于贾谊,见于《贾子、审微》。韦昭《国语》注驳曰:“隧,六隧也。《周礼》天子远郊之地有六乡,则六军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唯天子有  相似文献   

9.
“伍”是古代最小的居民组织,五家一伍,设有伍长。晁错《募民徙塞下疏》:“使五家为一伍,伍有长。”由于“伍”是最小的居民组织,所以就用“编伍”指民间。《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比“伍”大一点的居民组织是“闾”。二十五家为一闾。《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陈涉世家》:“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相似文献   

10.
一、“闾”字注音质疑。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晏子故事两篇》中“齐之临淄三百闾”句,120页注释⑤[闾(lu),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间]。我们知道“闾”字释义为“古代二十五家  相似文献   

11.
语言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诗歌《家》。我问:“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那你知道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吗?”孩子们开始发言了,有的说:“我的家在张家港。”有的说:“我的家在杨舍。”还有的说:“我的家在南苑新村十四幢305室。”我又问:“那你知道珊瑚的家在哪里?”孩子们齐声说:“大海里。”“那星星的家呢?”“天空里。”就这样,一首《家》很快就学会了。我又交给孩子们一个任务:做小侦探,回家查一下  相似文献   

12.
绪论“风”、“骚”的含义  “风”“骚”传统的内涵及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上编《诗经》1 《诗经》的编集、流传 《诗经》编集的几种说法  《诗经》编集的目的  四家诗  三家诗 (今文三家 )  《毛传》、《毛诗传笺》、《毛诗正义》为代表的古文《诗经》学的基本特征  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宋代《诗经》学2 《诗经》的分类 六诗说  六义说  四始说  四诗说 (二南独立说 )  关于风雅颂的划分标准的几种说法  早期《诗经》分类的原———音乐原则汉儒对《诗经》的分类与先秦的不同———内容分类  《毛诗序》…  相似文献   

13.
示: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垂示吉凶祸福。《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后来引申为告诉,教导。“示”作为部首多表示“神事”,“征象”义,都与“神灵”有关系。如:神:天神。《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社:传说中的土地神。《说文》:“社,地主也。从示,土。”后来作为祭祀社神之所。《礼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祖:祖庙,奉祀祖先的宗庙。《说文》:“祖,始庙也。从示,且声。”祀:祭,永久祭祀。《说文》:“祀,祭无已也。从示,巳声。”祝: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以其放荡怪诞、持才傲物的“怪杰”面目著称于史,更以《水浒传》、《西厢记》为代表的六才子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引起了无数后来者的赞叹和批评。金圣叹总结了六才子书的共同写法:“曲笔”。他说“文章最妙,是目注彼处,手写此处”,“一部《左传》,便十六都用此法”,“《西厢记》最是解此意”。而急切间很难通过《左传》、《史记》的评点将这种写法指示给读者,所以他想借《西厢记》的评点把这种写法传给弟子。本文试图以金批《西厢》为主要依托,结合金氏的其他几部才子书的评点,对金氏的曲笔说作一系统的阐述,以抛砖引玉、就正方家。  相似文献   

15.
“说”作为文体有七种形态:解说、论说、小说、诸事、叙说、辩说、上书。其各自的文体特点,或说理、或以叙事说理、或叙事,其行进路线由说理至以叙事说理、至单纯叙事,就成为小说。《文心雕龙》与《文选》所述为狭义的“说”,视“说”有两种形态:“辩说”与“上书”。《文选》不录“辩说”,其原因在于认定它未独立成篇章,又不可“剪截”。  相似文献   

16.
一汉代学者司马谈,论述先秦学术发展概况,并总结各家学者之主张和得失,著《论六家要旨》一文,文中对各家或以其思想主张命名,如名、法、道、阴阳;或以创始者姓氏命名,如墨家;惟儒家不同,既非主张又非姓氏。那么“儒”的含义是什么呢?原来“儒”是对某些职业者的...  相似文献   

17.
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两千多年来,屈原作品篇数与具体名目问题一直歧说不断,迄无定论。文章基于《九歌》篇数探寻,认为“九”当为确数,故《九歌》篇数为九,参之司马迁的记载,从而厘定出班固所记二十五篇具体名目。此外,屈原作品的命名问题历来亦纠缠不休,笔者综合各说,采用“屈辞”一语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商颂》“宋诗说”导源于汉代今文三家诗,当时颇为流行。汉以后,三家诗日见沦亡,《商颂》“宋诗说”也渐隐晦。一直到清代乾嘉以后,由于古书辑佚工作的普遍开展,三家诗遗说重见于世。三家论《商颂》作年作者,以《鲁诗》遗说最详明:“宋襄公之时,修仁行义,欲为盟  相似文献   

19.
初中第六册语文《菜园小记》一文中,作者吴伯萧引用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几句话。课文的注释为“出自屈原《渔夫》……”很明显,编者认为《渔夫》的作者是屈原。其实这是错误的.认为《渔夫》的作者是屈原,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的作品是二十五  相似文献   

20.
钟明 《语文学习》2020,(3):32-33
师:在诗词中,全篇的最后一句被称为结句,又称尾句、落句、末句等。词人写词,词评家评词,都十分重视结句。清代韵学家沈谦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着一实语,败矣。”对于《沁园春·长沙》的结句,我们也可以根据沈谦的见解来鉴赏。如果本词的结句是“着一实语”,也就是直白的表达,应该写的是什么内容呢?生:回答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明确指出主宰国家命运的是“同学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