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部分英语方言中出现的某些双情态动词结构中,情态语义发生了分化,获得重新调配:第一情态动词主要承载"推测"意义,主现化程度更加深化;第二情态动词主要传达其他一些"非推测"意义.本文在对其结构特征和情态意义表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语法化的运行机制以及与语法化动因密切联系的"主观化"概念,揭示双情态动词结构语法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简单地回顾了范畴理论的发展,其中包括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范畴化理论和非范畴化理论的基本发展变化,其次阐明了人类范畴观的发展规律.简要地论述了范畴化和非范畴化的关系,最后从汉语的音、词、词组、句子等层面论证了非范畴化现象及论述语言非范畴化产生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文章尝试运用非范畴化理论研究了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作状语现象,主要讨论了动词状语V1的非范畴化、动词作状语的动因及其形成机制。在构式语法理论支撑下,文章认为作状语的动词仍是动词,它是构式赋值、动词词义与动词使用频率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类动词还处在非范畴化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4.
英语名词的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名词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这些名词在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失去了一些名词范畴的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5.
完整的范畴化理论包含范畴化和非范畴化。范畴化的作用在于给混沌的世界建立秩序,找出事物的结构关系;实现认识过程中的经济原则。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性的过程。两者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完整的过程。本文旨在从词义和词性两方面探讨他们在范畴化向非范畴化过渡过程中所发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名词在非范畴化过程中,往往丧失了范畴属性特征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一些特征。这些非范畴化特征使得名词在非典型句法位置上的句法、语义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其他词类的句法、语义特征相接近,促使名词发生了功能游移。因此,名词的功能游移是名词非范畴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情态语气范畴中语气词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讨论情态语气范畴中语气词的功能问题。首先对讨论的对象语气词作出界定。认为语气词功能的含义应该是宽泛的,不仅表现在表义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语气词的功能不仅可以由句末语气词体现,也可以由句中语气词体现。语气词在情态语气范畴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表义功能、完句功能和篇章功能。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非范畴化学说不仅是对乔氏语言自主性观点的批判,更是一种对范畴化理论的推进和发展。就目前中国的研究现状而言,该理论有以下几点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严格界定非范畴化的定义及研究范围;从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非范畴化展开多维探讨;推进非范畴化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读题时代"的到来,新闻标题语言出现许多"不规范"现象。本文将从语言非范畴化的视角为这些特殊表达方式寻找认知理据,以名词非范畴化现象为例,分析其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0.
外语学者刘正光关于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一项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学术成就,为认知语言学作出了很大贡献。语言非范畴化不只是语法化的非范畴化,而是范畴化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一个过程,是一个知识类型以及知识概念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1.
汉译佛经里的"当"常常可以用来表示将来时.例如: 1.太子灯光,念计无常,传国授弟,即时出家……游行世界,开化群生,当还提和卫国,度脱种姓及国臣民.(修行本起经,3/461b1) 2.但见六波罗蜜种种解脱,但见当作佛,但见余佛国,但见了了佛尊法无有与等者.(中本起经,8/4 35b) 3.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天中天,皆为人中尊,悉于其中作佛.(道行般若经,8/431c) 4.若有当来比丘,当以是贤善奉行戒.(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1/265c)  相似文献   

12.
一词多义是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反映出语言发展的动态性。非范畴化理论是对范畴化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它强调社会文化和人类认知的动态特征。非范畴化理论能够为由源义引申的衍生义提供强有力的认知理据。非范畴化使语言系统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呈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可塑性,为语言使用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运用Ruiz de Mendoza(2002)和Heine(1991)的转喻观点,分析了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名词非范畴化发生的基本认知机制,是通过激活类概念的主域来指称或说明想要表达的次域中的概念;同时次域中的语义焦点,要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转喻的视角化来突显.本研究运用转喻理论为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做出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4.
采用语料库文本分析法,通过纵向对比系统考察了专业英语学习者作文中情态动词语义表达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高年级学生在各类情态句式使用频次上较低年级学生总体呈接近于本族语者的趋势,但差距仍然显著;(2)高、低年级学生均表现出义务情态显著过多使用而认识情态显著少用现象,且在“有灵主语+VM”这一责任情态旬式中过多使用人称代词作为情态动词的主语;(3)认识情态表达句式的使用频次并不会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利用转喻与隐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的语言事实,尝试对名词非范畴化现象(名词经历非范畴化后作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作出统一的解释。试图证明名词非范畴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连续体现象。这一连续体现象是由转喻与隐喻相结合所构成的连续体的作用下产生的。隐喻与转喻的联合主要指它们在不同阶段和维度上起作用。试图论证就意义提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微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转喻,就语言运用的结果而言或在宏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隐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地阐述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转喻机制.转喻可用于解释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转喻映射可用于说明非范畴化语言现象含义的产生方式;转喻认知模型可用于判断非范畴化现象Vi+NP是否合乎语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通过对词汇和句义获得的过程的分析,认为语义范畴化在英语阅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语义范畴的扩展中断对阅读的影响。最后对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就如何加强对范畴内语义的理解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词类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范畴的原型认知效应为词类的偏移提供了心理依据;非范畴化认知机制是词类偏移的心理操作方式。词类偏移反映了汉语词类的真实面貌和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是正常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9.
张清竹 《考试周刊》2011,(47):93-94
情态是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表达了说话人对句子表达的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的现实性地位的主观态度,对于句子的理解和人际交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情态动词是情态的主要载体,它表达的情态较具代表性。传统对情态动词的研究学习主要是从语义的角度,因此对于一词多义的情态动词往往很难作出正确的区分判断。本文将以情态动词must为例从情态动词的根情态和认识情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为情态动词的研究学习提供新的方向,从而达到正确使用情态动词,实现完美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情态动词是情态系统最为核心的表达形式,也是各种语言实现情态意义最为重要的方式与载体。已有研究发现,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在情态动词习得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原因有二:一是情态动词具有多义性,其意义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改变,情态动词的多义性造成了自身的复杂性;二是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文章以认知教学法为基础,以范畴化理论与心理空间理论为例来探讨认知理论应用于情态动词教学的方法与原则。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认知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