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泾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以泾河流域为例,应用遥感与GIS方法,对该流域1986年、1995年和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1986年至2000年,泾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均以草地和耕地为主,二者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85%以上;其次是林地,占流域总面积的10%左右,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仅占流域总面积的5%左右;②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来说,林地和草地呈现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和耕地则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和水域面积变化不大;③从1986年至2000年这15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比较复杂,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三者之间,以草地一耕地转型为最大,达14.87×104hm2.值得注意的是,在草地的亚类间发生的变化,要远大于大类间的相互转化,转化面积均在53×104hm2以上,占草地总面积的1/6,这一变化过程虽然没影响到草地的面积,但却暗示了草地质量先退化后恢复的演变趋势;④政策、城镇扩张和人口增加是造成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3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格局指标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河南省优势景观类型为耕地,其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5%左右,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其它面积较小的景观类型则呈补丁状散布在各个分区中;②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双重作用,造成河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丘陵地区,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相对较高,景观优势度则相对较低;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平原地区,农业景观类型具有明显的主体地位,景观则呈现较低的多样性性和均匀度,而在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的山地平原过度地区,加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致使这些地区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白洋淀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GIS技术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对白洋淀流域1986年和2000年景观格局的对比分析,哪结果表明:①在景观尺度上,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斑块形状更加简单规则,斑块类型分布更加离散,空间连接性减小,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②在景观要素类型尺度上,耕地面积减少,并且更加破碎,形状更加复杂,而与此相对的是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形状规则;尽管林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草地的转化,但是林地和草地的破碎化程度、斑块形状和连通性等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水域面积减小,形状变得规则且斑块集中;③林牧和农牧交错带的景观格局变化非常明显,说明了其景观生态比较脆弱和易变;④人类活动对白洋淀流域的干扰主要集中在东部旱地区,同时西部山区的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拉萨河流域湿地系统景观格局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2006年中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拉萨河流域湿地类型矢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在ArcGIS支持下,基于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地貌区3个不同尺度开展湿地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的湿地景观格局特征不同,高寒草甸湿地景观是流域湿地基质景观,占湿地总面积的77.74%。藏北嵩草沼泽草甸是高原湿地的核心生态系统类型(占65.45%),其斑块面积、斑块数目、斑块密度、斑块形状指数、斑块的聚散程度等景观指数都具有极大值。河源区湿地类型简单,仅5种,斑块破碎度较高。河谷区湿地景观类型丰富(13种),景观多样性指数最大(1.841),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当雄盆地区优势度指数最大(1.288),以藏北嵩草沼泽草甸为主,分布较集中,抗干扰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5.
史华 《资源科学》1995,17(1):63-70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土地综合体系统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经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分析、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表明:塔里木河干流流域土地利用现状不合理,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水土资源不平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水资源的制约,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塔里木河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对泾河流域村落尺度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及冲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流域微观尺度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是进行宏观尺度土地资源研究和管理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泾河流域村落尺度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识别并分析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冲突与解决方案。研究所用资料来自社区快速评估(RRA)、参与式社区评估(PRA)、农户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统计资料等。应用系统抽样法对泾河流域上游的南庄村和史么村的90个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在各村进行PRA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有:①通过PRA方法,首次恢复和直观再现了村落尺度1950年代以来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图及其变化,与1950年代相比,1985年~1995年代中期林地和草地面积呈增加趋势,主要得益于荒山造林。1996年~2004年代草地和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下降;②1950年代以来,种植作物的种类逐渐转换为市场需求高的经济作物;③不同时期的政策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④尝试性地界定和分析了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主要冲突类型,即公众认知与意愿的冲突、耕地面积减少与剩余劳动力增加的冲突、生态移民措施与公众愿意的冲突、上游与下游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冲突。个人因素如教育程度、性别和年龄影响他们对土地结构变化的认知和愿意。研究建议应重视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时期的特点,针对冲突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地土地利用格局与水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源保护与饮用水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规范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是保证饮用水安全的重要举措。基于3S技术,本文对广州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空间配置及其与饮用水安全的关系进行探讨。主要结论为:①广州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饮用水安全,但仍存在滞后与跨区协调等问题;②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不一,前者建设用地面积最大,耕地次之,后者正好相反,暗示不同区域采取水质保护措施时,应关注不同的污染源;③景观格局特征显示,各保护区土地利用的特征或者特征某一方面不同,如凝聚度和分维数指数的差异较小,多样性和破碎度则正好相反。结果还表明,已有的保护区内仍有较强烈的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8.
天祝草原景观格局分析及景观利用格局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军  魏伟  冯翠芹 《资源科学》2008,30(2):281-287
运用遥感、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天祝草原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ETM+影像为基本信息源,通过计算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分维数等指标,从景观斑块特征、景观形状及景观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草地与林地构成了研究区景观的主体,草地是整个景观的基质;研究区号观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从山谷到山顶依次按照城乡居民及工矿地~耕地一草地一林地一未利用地的分布顺序.据此分析,以物种保护为目标种,利用最小阻力表面(MCR)和耗费表面模型,借助表面扩散技术,构建了生态上较为安全的格局优化途径。格局优化法在水平关联的方向上为景观规划指出了一条生态学途径,是对传统的以适宜性评价为主导的生态规划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新店溪流域土地利用型态与径流特性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榆茗  卢光辉 《资源科学》2004,26(Z1):137-143
土地利用是人与环境互动展现在地表的现象,土地利用的议题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近年来,都市化及社会结构的迅速发展和变化,土地面临极大的开发压力,尤其是在不当的开发行为中,所造成的各种土地利用型态,不仅使得流域的径流特性发生变化,更造成人民的生命财产产生威胁.因此,该研究以台湾新店溪流域宝桥子集水区为例,收集前人应用SPOT卫星影像所判释出1989年、1990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1年共9个时期的研究区各种土地利用型态数据,采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所研发的径流曲线指数法,分析出上述9个时期中,不同土地利用型态下的标准径流曲线值,再依据历年雨量资料整理出上述各年的前期5日降雨型态,将径流曲线值加以修正后,求出年径流系数值.该研究进一步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研究区土地利用型态与径流特性二者间之关系.结果显示,利用林地、农地、草地、都市用地、水体这5种地表土地利用型态,所能说明的年径流系数值的总变异程度,达80%以上,可供后续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哲文  黄灵光  钱海燕  方豫 《资源科学》2009,31(10):1787-1792
随着鄱阳湖流域开发进程加快,土地利用类型势必发生转移,从而对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为了能反映鄱阳湖流域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效应,本文通过采用3S技术手段,获取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与土壤侵蚀数据,引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指数和土壤侵蚀强度指教,对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侵蚀效应空间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985年~2000年间,影响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土地类型主要集中在农田、林地和草地,而水域、工矿居民用地与未利用地三种土地类型对土壤侵蚀强度变化总体变化不大;②加重土壤侵蚀强度的主要是林地转化为农田、林地转化为草地、草地转化为农田;而土地利用类型农田转化为林地、林地内部之间的转化减轻了侵蚀强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强度之间的定量研究结果反映了土壤侵蚀效应的变化,与鄱阳湖流域的水土流失现实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河上游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塔里木河上游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和环境危机带,对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区域水土资源的开发反响强烈,主要表现在其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随水土资源开发程度而发生的变化.本研究以景观生态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借助3S技术和数理统计软件,在现代绿洲-荒漠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系统的分析了1990年~2000年塔里木河上游地区阿克苏-阿瓦提绿洲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同时对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10年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农田、居民点、盐碱地景观大面积增加,草地、林地、水域、湿地景观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整个地区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减少,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增加,人类对生态景观的干扰程度不断增强.引起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人为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是引起农田变化的主要因子.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景观更趋破碎,这也是人类改造与利用自然景观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1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国家区域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该区域面临发展空间受限、资源消耗过量、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还不协调等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提升该区域环境质量、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在阐释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分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模式及运行模式,最后提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3.
红水河梯级电站喀斯特库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秋燕  胡宝清  曾令锋 《资源科学》2009,31(10):1805-1814
水电开发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对当地土地利用方式与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以红水河库区典型区域广西大化县为研究对象,基于1988年~2006年四期遥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对景观类型脆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整个研究期内研究区土地变化核心是水田、旱地、园地、城乡建设用地、水域、中覆盖荒草地、低覆盖荒草地、灌木林地与有林地,其中园地、城乡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显著增加,水田、有林地、灌木林地、中覆盖荒草、低覆盖草地、旱地大幅度减少,裸岩砾石地相对变化幅度不大;②各个研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有较明显的差别,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各种地类相互转换复杂,土地退化及各地类转化为水域现象十分明显;③景现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呈破碎化趋势,景观多样性提高,斑块类型趋于离散,景观变化的区域差异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基本一致;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电建设及脆弱本底环境对库区的累积作用是库区生态环境难以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喀斯特库区土地资源开发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人类活动强度超过喀斯特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将会导致喀斯特库区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促进库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内在机理入手,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与山东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梯度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制约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因素,选择合适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切实有效的转移策略,以山东半岛产业转移为契机,推动山东省中、西部产业结构提升,实现山东省产业空间结构统筹布局,促进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所谓"发展模式",其基本涵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费孝通,1997)[1]。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即不同地区在各自的历史和经济条件下,各自探寻出来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途径和采取的措施。城乡一体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阶段性,不能盲目进行。本文通过对山东半岛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剖析,探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并用于指导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创新更多更有效的城乡一体化模式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以1985年、1995年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和2003年TM影像作为信息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对黄河三角洲近20年来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农村居民点在规模、数量、占用土地面积上是增加的,在空间分布上则呈现集中、密集的趋势,在形状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形状的不规则发展状态;②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农村居民点的规模、数量、分布的密集程度、占用土地多少等,在农业自然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的南部山前倾斜平原区均大于农业自然条件较差、开发历史短暂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③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最初与农业自然条件、开发历史密切相关,在其后的变化过程中,较多的受到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人类活动、城市发展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了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的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VENSIM软件对区域未来发展情景进行定量化动态研究与模拟.通过调节复合系统的决策变量,设定了4种不同的发展情景方案,预测在不同情景方案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得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最优方案,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治理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区域文化软实力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区域文化软实力研究是中国学者对文化软实力理论的发展,是针对中国国情提出的软实力发展新思路。本文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提出背景出发,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行了必要性分析,并阐发了建设优势、劣势以及所需遵守的原则,并据此提出了对应之策,以期对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平原河网地区水质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张殷俊  陈爽  彭立华 《资源科学》2009,31(12):2150-2156
通过划分不同类型和尺度的作用区,利用吴江市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29个水质监测点的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数据,分析不同作用区内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吴江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对水质有重要影响。城市建设用地与溶解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园林地同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在所有尺度带状作用区和部分尺度的圆形作用区上存在显著负相关;耕地同溶解氧在圆形和带状部分尺度作用区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对吴江市水质指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有负面影响,而耕地和园林地则会对水质起到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多用地类型与水质的偏相关分析证实了不同用地类型的尺度效应,近距离分布的耕地有利于水质改善,而城镇建设用地对水质影响在较大尺度上更为显著。研究成果可为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空间开发与水环境保护协调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新疆焉耆盆地近4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焉耆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广博荒漠背景下的一个绿洲,盆地内各种景观分异十分显著,其中心的博斯腾湖在当前西部大开发之际担当着向塔里木油田供水和向塔里木河生态输水的重要任务.因而了解焉耆盆地土地利用与覆被格局及其变化是博斯腾湖及其下游地区今后规划和发展的前提.该文通过利用各种景观指数以及斑块转移矩阵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焉耆盆地的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结构经历了复杂的演化,盆地内各种景观变得越来越破碎,异质性明显增加;但是总的来说,盆地中绿洲和荒漠仍呈现出鲜明的分异.而人口的增加、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及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所产生的水资源的动态变化等是导致盆地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