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战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西方视角下的越战文学更多地展现美国人记忆中的越战,反映越战对美国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美国越裔作家阮清越在2016年凭借其处女作越战小说《同情者》拿下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它与其他越战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讲述越战中越南难民生活状态的同时,多次提及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中国形象"。本文详细解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特征及其内涵的变化,以加深中国读者对越战文学中"中国形象"书写的审视与理解,引起中国读者对其背后社会历史与文化形态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2.
喻梦 《海外英语》2012,(24):215-218
作为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战争之一,越南战争对当代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学者关于越战文学的研究百花齐放,但却忽略了在越战中及战后均被遗忘的一群人——美越混血儿。托马斯·A·巴斯的《越南美国人》作为越战文学的一部分,讲述的正是这群混血儿的故事。该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探讨书中由越战创伤造成的美越混血儿的身份问题,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角度解释美越混血儿无家可归以及其身份定位不明等悲剧的原因,由此控诉越南战争对越美混血儿这一特定的人群造成的创伤。  相似文献   

3.
与越南战争相关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文件"及由此文件引发的"五角大楼文件案",是20世纪70年代影响美国国内政治的重大事件。参考官方档案等权威文献及个人回忆录等第一手史料,可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对美国进行越南战争的前景,经历了从乐观预判到梦想破灭再到重新定位的过程,这促使他决定汇总美国介入越南的历史文件,以便重新评估美国在越南的行动,从而导致了"五角大楼文件"的出台。埃尔斯伯格对美国的越南政策也经历了支持—幻灭—再思考的过程,为阻止美国政府在越南的进一步行动,他将"五角大楼文件"透露给新闻媒体,引发"五角大楼文件案"。"五角大楼文件案"的最终判决使"五角大楼文件"为天下所知,并成为美国在越南进行不义之战的自供状和罪证。"五角大楼文件"曝光了美国政府策划越南战争的内幕,揭露了美国在越南的战争是一场"不光彩的战争"、"肮脏的战争",成为"冷战"研究和国际关系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五角大楼文件案"还具有法学意义,为美国日后诸多判例所援引。  相似文献   

4.
从散居族裔批评视角解读莫里森的佳作《宠儿》可以看出,莫里森将颠覆殖民话语与重构美国身份认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莫里森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的改写,颠覆了以"大熔炉"为象征的殖民话语;另一方面,莫里森重新构建了被喻为"被子"的美国身份认同,强调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5.
越南战争作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以及民众心理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关于越南战争的研究一直是美国外交史和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聊城大学吕桂霞副教授的新著《"牧场工行动":美国在  相似文献   

6.
越裔美国小说《同情者》是美国越裔作家阮越清的第一部小说,获得了2016年度"普利策"文学奖。小说通过一名没有姓名的越南人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自己在越南战争前后的"双面"人生经历:作为南越秘密警察首领"将军"的上尉副官,同情并向越共提供秘密情报,南越政府垮台后追随"将军"到了美国,开始一段流亡生活。作者通过将讲述者塑造成混血儿、留学美国的高材生、流亡者,亚裔侨民等不同身份来凸显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流的现实,展现了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本文通过人物塑造的文化二重性、跨文化内涵反思以及出版意义三个方面,对该书的文化承载和传播价值进行了多维度剖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7.
在"越南计划"的叙述中,库切将主人公道恩破碎的、扭曲了的自我意识和混乱的自我分析深嵌于20世纪后期西方的新帝国--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的文化语境之中,揭示了帝国历史叙述和文化语境对大众意识形态的塑形作用及帝国历史是被制造的实质.在众多打造帝国意识形态的文化形式中,库切在"越南计划"中着重批判性地分析了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燕 《华章》2008,(17)
本文试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对华盛顿.欧文的作品<瑞普.凡.温克尔>进行解读,并通过阐释主人公瑞普.凡.温克尔之妻和他所象征的英国与美国之间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指出:欧文运用民间传说的方式,通过英美文化之间的冲突,再现了美国被压抑的历史记忆,重新建构美国人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文化在传递中往往会发生变异。这一变异的发生通常是在"不正确理解"基础上的想像与重构。这在中越"翁仲"的流传中有着典型的表现。人们误以为,越南传说中的"李翁仲"故事直接来自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翁仲"和"阮翁仲"。实际上,"李翁仲"是越南人"不正确理解"中国古籍里的"翁仲"而想像创造出来的传奇人物。而出现于中国明代的"阮翁仲"也并非是中国的传说,而是源自于越南传说中的"李翁仲"。从中国古籍到越南的传说,在"翁仲"、"李翁仲"与"阮翁仲"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借由"翁仲"故事的衍变这一事例,从其流变生发的模式或可以探究文化如何借助阐释、变异,终而完成重构的道路。这一事例也说明了民族文化从其诞生之时,就处于与外来文化融通创新的发展变异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临城劫车案中之福尔摩斯》以民国轰动一时的“临城劫车案”为叙事背景,戏仿了西方侦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斗智情节。在小说滑稽嬉笑的表层叙述下,实则隐含着周瘦鹃对现实强烈的反讽意识及其作为半殖民地文人的民族本位立场与解殖民诉求。同时,小说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周瘦鹃的伦理困境、保守倾向与身份焦虑等解殖民迷思。从半殖民与解殖民的视角解读文本,为研究民初半殖民地文人抵抗殖民的文化心态,为探讨个体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深刻关联提供了别一视窗。  相似文献   

11.
荣获美国全国图书奖的小说《烟树》没有描写越战的惨烈与残酷,而是讲述了桑兹叔侄等人在美国越南战争中的故事。其中凯茜·琼斯和斯基普·桑兹之间的情感纠葛与他在越南的工作经历既构成了小说一条叙事线索,又是一条伦理线。在这条伦理线上,凯茜·琼斯完成了她对斯基普.桑兹的迷恋到投身国际儿童服务机构工作的伦理身份转换,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女性。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在其最为经典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用精妙的语言、超凡的想象力向世人再现了殖民以及新殖民的历史进程中美国南方的众生百态。本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读这部小说,分析作为美国南方文化代表的爱米丽在北方"殖民"统治与文化杂糅的环境之下的身份危机与试图进行身份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美国对越南的政策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转变,从罗斯福支持越南脱离法国的殖民统治到允许法国重返越南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主权,再到对法国进行经济、军事上的战争援助,随后在法国退出越南后取而代之,直接援助南越,最后对越南进行武装干涉彻底卷入越南战争.美国对越南政策的转变有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既有美国理想主义的外交传统,又有对共产主义的遏制和惧怕,更有美国在印度支那的经济、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14.
文化育人内含着文明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文明化两个维度,且这两个维度已构成当下中国教育所普遍面临的双重诉求。文化育人通过文化的外在给与与文明化的内在生成方式,化育人"个体人格"的和谐一致,引导人"类身份"的文化确认,进而培育文明而有教养的人。文化育人在更深层面关系到每一个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归属,在更高层面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乃至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当代中国应大力探索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挖掘并发挥文化育人的最大功效,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碰撞与交融以化解人的文化身份焦虑,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吕桂霞 《历史教学》2006,1(7):26-29
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国虽然并不愿与越南直接开战,但由于国际国内形势所迫,再加上"泰勒调查团"提交的一系列报告和建议,肯尼迪政府最终确立了对越"有限伙伴"政策,从而使美国愈益陷入越南的泥沼.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越南的政策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转变,从罗斯福支持越南脱离法国的殖民统治到允许法国重返越南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主权,再到对法国进行经济、军事上的战争援助,随后在法国退出越南后取而代之,直接援助南越,最后对越南进行武装干涉彻底卷入越南战争。美国对越南政策的转变有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既有关国理想主义的外交传统,又有对共产主义的遏制和惧怕,更有关国在印度支那的经济、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17.
试论杜鲁门政府的越南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美国内政、外交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它动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给美国社会带来危机和动荡,杜鲁门政府的越南政策经历了一系列变化,由最初支持越南人民抗日和越南非殖民化,到转而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后打着中立旗号偏袒法国,支持保大傀儡政权,冷战爆发后又不断扩大对法国的军事援助,杜鲁门政府的越南政策为美国日后全面卷入越南战争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题目可以加深对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渊源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加深对冷战时期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的霸权主义行径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主体性哲学美学成为反思历史、重塑个体的强大文化思潮;文学与美学也在不断地与政治分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和审美的理想,呈现出从集体话语、个体彰显,再到诗化哲学、审美自由和审美文化的历史转型。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便成为"美学热"中从哲学到审美、从群体到自我、从机械反映论到主体实践论的理论动力,人道主义也不仅仅是思想解放的热情,更是以"主体性"的面貌成为系统化的理论表述和具有学科意识的理性思索。而此种回归人性、倡导自由和文化启蒙的美学思潮也将持续而深入地影响历史。  相似文献   

19.
公民国家追求的"一般平等"与多民族国家内在要求的"民族平等"存在一定的张力:前者指涉的平等是建立对个体权利"无差别"承认和保障基础上,后者则是对"民族"这个集体的平等诉求。基于此,分别从历史的角度和逻辑的角度阐释了"一般平等"到"民族平等"的关系,归纳了"利害观"、"正义观"和多元文化论对于民族平等必要性的认识,阐明"民族平等"对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纵观国内外有关《宠儿》的评论,大多评论家运用后现代主义、互文性、叙事学、精神分析批评等理论对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认为在《宠儿》中,莫里森将颠覆殖民话语与重构美国身份认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莫里森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的改写,颠覆了以“大熔炉”为象征的殖民话语;另一方面,莫里森重新构建了喻为“被子”的美国身份认同,强调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