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自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集团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以后,许多有独立见解的人或有所作为的人,要想在某个问题上提出新的看法,或在某件事情上有所革新,都不得不在“宗经”、“复古”的旗号下进行,历代文论家关于文与道的论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丰富古籍中,有一类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笔记。笔记两字本来是说执笔记叙的意思,然而因为魏晋南北朝时作文崇尚骈俪,所以一般人就把随手记录的文字称为“笔”以与工整对偶的“文”相区别,又把此后历代产生出来的各种用散文写成的零星随笔统统称之为“笔记”。从魏晋到明清,总共有多少种笔记,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  相似文献   

3.
房龙的《宽容》再版以来,我读过了几篇评论。这些评论大都着意在思想内容上,如什么是宽容之道,宽容与宽松是否相同等等。我认为,评论这部作品的思想价值当然必要,但其形式上的价值也是颇值得评论一番的。将一部作品命之为“宽容”,显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可以是一部小说的名字,也可以是一部思想论著的名字,但这部作品却是一部简约而通俗的人类思想史。所以,二十年代在我国初版的时候,译者曾将书名题为《思想解放史话》。众所周知,思想史包孕的内容是广泛的,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宗教思想等等都可以涵盖在其中,因此中外的思想史都有  相似文献   

4.
王敏 《大观周刊》2012,(50):17-17,20
以往对于韩愈“道统论”的研究,大多数都侧重于研究“道统论”的形式意义,但是对于韩愈“道统论”中关于“道”的思想内容却很少重视。其实,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不仅的的确确影响了以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而且其思想内容以及历史性作用还具有一种深层次的理论上的意义。因此,总结其思想及历史性的作用,将对关于中国哲学的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说起“意境”,人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艺术作品。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意境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意”是指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念;“境”则指作品的外部环境,即物象和景观。意境乃作品内容和形式互相渗透、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统一体,且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凡意境都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独特感受,并无一例外地以形象载体为基础。王国维在《元剧之文章》中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而广播现场报道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传播效果。广播现场报道虽然不是文学艺…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关于文风的思想.是毛泽东传播思想的一部分,当然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对这一“部分”,不能仅仅理解为是文章的形式问题,因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因此,关于文风的思想,实际上是有关党的作风的思想,涉及到作者的世界观和文章的内容。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关于文风的思想,是完整地学习和研究毛泽东传播思想的需要;再联系到目前某些文章的文风存在的问题.那么,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文风思想更是现实的需要。对于毛泽东的文风思想,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关于文风的总的…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 心雕龙·隐秀》中提出了 “秀”这一概念。“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此处 “独拔”意为“引人注目”、 “精彩绝伦”。“秀”可以视 为文章中的“亮点”,即写得 精彩或能激起读者阅读兴 趣的句子、段落。新闻评论 作品也不例外。其中总应有一段(句)或几段(句)能在读者思想上留下烙印,或是问题抓得准,或是揭示本质深刻,或是理论上有新的开拓,或说法新鲜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所有这一切都以精彩的语言为载体。 刘勰提出了“秀”的审美标准、功用:“秀以卓绝为巧”,“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秀)动心惊…  相似文献   

8.
关于编史修志者的基本素质,我国历代史志学者都有精辟的论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提出的:史家须兼“史学”、“史才”、“史识”三长.而尤重“史识”。到了清代,思想家、史志学家章学诚在此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史德”两个字。是否具备这四长,  相似文献   

9.
万家练 《编辑学报》2011,23(5):465-469
分析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类期刊整体上在“数学与人文”结合上存在的不足,用事例说明少数重视“数学与人文”的期刊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提出这类期刊必须重视人文思想,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享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祁县档案馆发现民国六年新镌《名贤集》一本。为京都文成堂藏版。字体是楷体,纸质为麻纸。分四、五、六、七言句,四种。《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具体作者不详,从内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它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加以选择提炼而成,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启人心智之句。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让人凡事应从长计议;“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劝人言语之间要相互尊重;而“贫居闹市无人间,富在深山有远亲”则道…  相似文献   

11.
张周项 《青年记者》2021,(23):31-33
作为《中国日报》旗下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图图是道”以长条漫画为形式、以科学知识普及为主要内容,独树一帜,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本文通过对“图图是道”作品的实例分析,指出科普内容与条漫形式具有较高适配性,二者结合更容易做出传播效果好、内容经得住考验的优质作品,也能更好地服务于主旋律报道。  相似文献   

12.
人们往往给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以这样的评语:“耐人寻味”或者“有看头”.就是说,这幅作品不但有艺术魅力,而且能引人深思、联想,使人通过作品看到“画外之画”,受到教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优美的艺术形式。在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会上,有不少具有上述特色的作品,其中陈勃同志拍摄的“冒雨奋战”给人的印象更深。这幅作品,对大家说来可能并不陌生,它不但在国内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而且在1958年9月于布达佩斯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图片展览会上荣  相似文献   

13.
近日接到一出版同仁来电,询问关于图书“续集”“同人文”的相关版权问题。这里的“续集”是指非原作者所写的后续文字,而关于“同人文”众多说法不一,记者反复查阅相关资料,所谓“同人文”,就是“同人之名以为文”,即把某部甚至某些原创作品里的人物放在新环境里,以此表达新的思想感情,揭示新的道理。正因为它“同人不同文”,一部原创作品往往可以有无数篇同人文,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三贴近”,中共历代领导人都有很多重要的相关论述。今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人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切实把“三贴近”要求贯穿到宣传思想工作的各个方面,大力倡导“三贴近”,积极鼓励“三贴近”,努力实践“三贴近”,使“三贴近”在宣传思想战线蔚然成风。当前,传媒竞争日益剧烈,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  相似文献   

15.
何为亲民性?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办报”的新闻思想可谓是其理论基础。毛泽东“群众办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延伸,它所蕴涵的“群众内容、群众形式、群众写作、群众评价”,既是其基本要求又是其本质追求。其中,所谓“群众内容”,说的是报纸内容一定要与群众生活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蚀下,新闻工作是党和政府喉舌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又成了问题了。有人把“喉舌”论斥之为党和政府违反新闻规律、强加在新闻界头上的思想枷锁,是推进新闻改革的绊脚石,有人公开撰文提出《喉舌论应扬弃》,鼓吹从传统的“喉舌”观,改变为“镜子”观,否定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宣扬“新闻观念要全面更新,全方位更新”,把坚持传统新闻理论的人,讥之为思想“僵化”、“保守”。与此同时,不分良莠大量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不仅有利于加快西部改革与建设的步伐,也有利于保持全国的长治久安,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战略决策。本文论述了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关于西部发展问题的思想观比较及其意义。从毛泽东的东西部协调发展、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到江泽民的西部开发战略思想,再到胡锦涛统筹区域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历代领导人对中华民族振兴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18.
丽辞     
《丽辞》是《文心雕龙》第三十五篇,讲对偶的。六朝时候的文章讲究对偶,所以丽辞成为当时注意的问题。对于丽辞,历来有两种相反的见解:一派人主张骈文的,认为只有讲究对偶声律的骈文才算文,那些用散行写成的只是笔,不算文;另一派人认为用散文写成的是古文,古文才是文章的正宗,骈文浮华无实,要加以排斥。刘勰生在崇尚骈文的时代,他的《文心雕龙》就是用骈文写的,但他对于对偶的看法,却是比较公允的。他一方面指出对偶是自然造成  相似文献   

19.
陈力丹 《今传媒》2005,42(4):4-9
本文从与时俱进的观察视角,认为马克思关于“报纸是工人必要的生活资料”的观点,应该提升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的层面来认识;强调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19世纪50年代以后关于新科技对社会影响的观点,因为这些观点对于认识当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还讨论了我国新闻学界经常引证的列宁关于苏维埃报刊作用论述的社会背景,认为当时他实行没有商品交换的共产主义试验使得其某些观点超前,并不适用于我国现在的环境条件。文章最后讨论了斯大林关于“党的利益高于形式上的民主”的错误观点,认为这个观点造成了苏联党内意见交流的停滞和思想的僵化。  相似文献   

20.
寓言和散文在我国虽然都是古已有之的,但我国古代实际存在的历代寓言作品并没有统一的称谓,即使到唐宋以后文人创作了独立成篇的寓言作品,也多被名之为“说”、“戒”、“言’等。把历代名称繁多的寓言作品统一名为寓言,是本世纪初学者们的贡献。但是直到现在,“寓言”的界定标准也没有一致,标准过宽的把一切文体中带有寓意的作品全部包括在内,标准过窄的则把许多寓言作品排斥在外。“散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三世纪中叶文人的著述中,但无文体意义。具有文体意义的“散文”概念出现在十二世纪中叶的南宋。现代意义的“散文”是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