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eb2.0时代的公众媒介素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邹军 《新闻知识》2006,(4):12-14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①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问题。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永无止境的传播需要,媒介总是顺应着科技发展的潮流与人类社会同步演进。伴随媒介演变的脚步,人类对于媒介的了解和运用媒介的能力也处于不断发展和更新之中,媒介素养因此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传统媒体主导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飞速发展,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以其独特的媒介潜质全面介入传播领域,互联网也被冠以“第四…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6):68-76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1年与2012年的数据,本文从信息传播的视角探讨了媒介使用对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受众有着不同的人口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他们的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除了传统媒介电视使用会提高医患信任与广播使用会提高社会信任外,其它媒介的使用都降低了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而且传统媒介对医患信任的影响力要高于对社会信任的影响力,需要改变"受难式"医疗报道框架观,应用建设性的传播方式重建医患信任。新媒介相比传统媒介,降低信任的方向与显著性不同,互联网与手机定制信息"线性负向"显著性降低了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而传统媒介在降低信任中基本表现为"U型",而且互联网比手机定制的影响力更大,互联网媒介需要从个体理性向公共理性的逻辑转变,达成重叠共识以重建信任。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互联网平台功能的增扩与延伸,其自身呈现出多样化的身份定位。然而多样化的属性认知并未消除平台社会责任划分的复杂性,反而加剧了认知难度。从媒介进化的视角出发,以“媒介”作为理解互联网平台的逻辑起点,同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致力于厘清互联网平台的社会责任维度,构建互联网平台社会责任的新理论模型。作为基础设施的媒介和作为组织机构的媒介共同勾画出了平台社会责任之维,前者着眼于普通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不存在较高的身份门槛;后者关注从事平台劳动的生产者,仍然具备深入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作用之一是更新社会的认知模式和受众的知识结构,但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媒介产品,只是复制了原有的社会认知模式,再一次把原有的社会权力结构和固定成见生产出来,受众在其中受益很少,甚至得到了更多的思想束缚,减弱了社会行动能力。本文从记者的专业教育与其在媒介生产中的地位、媒介生产组织的管理与分工、采写编排的模式、新闻源与媒介生产的关系、新闻价值的社会制约因素等方面来理解和批判媒介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9,(6):30-38
在互联网进入中国25年之际,本文选取媒介介质、文化空间、社会分层、社会行动四个角度进行探讨,回顾互联网在降低信息门槛、展示多元生态、消除社会区隔、激发社会行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从而映射互联网本体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的变迁,并进一步对中国网络传播进行阶段性的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在媒介化社会,人类在推行法治、德治、善治的同时,也把媒介化治理纳入社会治理的体系之中,把媒介化治理能力的提升纳入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范畴。从能力建构上看,媒介化治理能力是调动行为主体的能动性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过程,在建构过程中,行为主体充分利用媒介本身的特点,发挥媒介干预社会的作用,从而实现媒介化治理效果的最大化。从能力结构上看,重大突发风险事件中的媒介化治理能力主要体现为遵循逻辑的能力、信息披露的能力、有效引导的能力、调动共治的能力、舆论监督的能力等五种能力。  相似文献   

7.
媒介素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评判标志,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基本条件。媒介素养是公众对媒介使用能力,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主动利用媒介信息提升生活品质、工作效能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论、质疑、创造、批判及转化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指培养公众对媒介的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社交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互联网媒介时代受众进行数字化生存的重要传播方式。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对话)、信息的生产与分配、自我展示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从而提升自我的肯定性情绪,最终达到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目的。但是互联网媒介既能提供数字化的机遇,也能提供数字化的威胁,正确认知互联网媒介的属性,合理地、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介,才能在人与媒介"同构"的良性互动之中,增强提升自身主观幸福感的能力。因此,本文从考察社交媒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之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所在,最终提出明确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传播的双重属性——机遇与危机并存,确实地提升数字化生存的能力,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提升主观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以网络为信息发源地和主要信息传播途径的媒介事件,不仅在数量上表现为持续增长,而且其影响力也日益增大。网络事件有其独特的成因背景和性状特征:宽容的政治舆论氛围、媒介产业化的经济背景、崇尚个性的社会心理环境以及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等为网络事件的生成提供了相宜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这一概念,认为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都传达了一个社会来临的信息。在今天的传媒新技术条件下,我们已经迈人了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分析框架,作者回顾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研究第10届国际研讨会的背景、主要议题和研讨会交流活动.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也根据自己的经验研究报告了关于互联网研究的一些“被忽略”的方面.在此基础上,作者建议中国互联网研究应更关注底层广大人民群众的媒介实践经验、媒介融合及其创新,以及这种实践和创新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不同媒介的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能力、批判能力,以及运用媒介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说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3.
洪宇  陈帅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10):47-63+127
以“数字冷战”为转折,全球媒介的属性、格局与观念正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基于社会-技术复合体的媒介定位,论文将互联网纳入到世界体系的结构与周期中,从而将“数字冷战”置于连贯的帝国传播结构中理解。在历史性语境中,互联网地缘政治亦指涉以主体间性为中介、重构互联网媒介的实践行动。为了跟踪并阐释全球格局过渡期中守成霸权所采用的认知、意义与行动,论文以特朗普政府的互联网政策话语与行动为研究对象,诠释其地缘政治逻辑:即,在优越主义心理与政策偏好总体不变的情况下,问题化互联网自由框架,确立网络安全框架,从而形成一种伺机重塑的行动架构。拜登执政后,互联网物质空间以及互联网媒介叙事依然将是大国战略较量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赵泓钠 《东南传播》2022,(9):119-123
媒介使用建构着人际交往的语境和互动行为,在人际社会关系的建立、发展及维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计量学软件CiteSpace绘制出2000至2021年间中国知网中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社会资本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网络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对社会资本和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自中国互联网发展到社会化阶段以来,该研究发展经历了萌芽期(2000年-2008年)、高速发展期(2009年-2016年)、全面发展时期(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以交往、公共领域和媒介赋权为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包括社会网络、微信、信任、政治参与、博客、电子民主、公共参与、新媒介传播、社区网站9大类。  相似文献   

15.
陆晔 《新闻大学》2012,(6):63-72
本研究从经验层面检视当今中国社会思潮的三种意见趋势与媒介使用、媒介评价、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众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发展总体持正面肯定评价,但也存在着自由主义、新左派、文化保守主义三种不同社会思潮的意见趋势。电视对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很大,无论偏向哪一种意见趋势都会积极关注电视内容。互联网的作用不可小窥,上网行为对自由主义思潮偏向,和新左派与文化保守主义意见趋势偏向,预测方向完全相反。与媒介使用相比,媒介评价和社会交往对当今中国社会思潮意见趋势的影响要来得更大。  相似文献   

16.
石俊 《青年记者》2021,(22):20-21
互联网正在重建个体、社会、媒介之间的连接方式与关系结构,为我们重新理解文化产品带来了新的语境。作为媒介的文化产品其具体作用机制表现为三个方面:为个体认识"地方"搭建桥梁,触发消费者情感认同和推进文化话语权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媒介素养,指人们正确理解和认知媒介的社会角色、社会功能,有效运用媒介进行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积极参与媒介活动和媒介建设,并对不良媒介信息进行甄别思辨和实施调控的能力。它具有两层含义:广义上的媒介素养是针对传播者、受众以及传受系统之外的整个社会系统而言的,或者说,是指整个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互联网在世界的普及,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已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也越来越普遍。网络作为新的媒体,影响着人们许多方面的生活,也对人们的语言生活产生了影响。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媒介。语言产生于社会生活,一旦形成就在传承中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尤其表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  相似文献   

19.
谭天 《编辑之友》2023,(6):21-26
互联网时代,媒体的界定变得困难起来,媒体边界也变得模糊。文章首先梳理了媒介与媒体的异同,继而重点讨论媒体。借用物理学中的夸克和强子来解释媒介与媒体之间的转换,界定媒体的两种存在形态:夸克型媒介(准媒体)和强子型媒介(媒体),这两种存在形态的生成和转换也构成媒介新生态、媒体新业态及其背后的社会权力新结构。  相似文献   

20.
解读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涛 《新闻前哨》2007,(11):33-34
公信力评判标准与要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评价有三个基本维度:即专业主义特质、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社会的感知与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