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美国学者爱德华·塞义德的《东方学》的分析,剖析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结。文章指出东方主义在本体论和认知论的关系上是矛盾的,“东方主义”是西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构的一整套关于东方的形象。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必须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才能建构新的和谐的东西方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14,(19):200-201,214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3.
自从东西方接触以来,西方就展开了对东方的想象和建构。东方的形象,虽然在东方主义的漫长历史中形态各异,但总体看来,东方主义幻想中的东方形象又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持续性。本文以电影《蝴蝶君》为倒,结合东方主义历史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分析被模式化了的东方形象。对应于东方主义者的矛盾心态——对东方征服的贪欲与曲解的憎恶,“一半像邪魔一半像小孩”正是模式化东方形象的最好表述。  相似文献   

4.
名歌剧《蝴蝶夫人》是西方戏剧史上的世纪绝唱,代表了西方的“东方主义”思想。这种思想被固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名音乐剧《西贡小姐》中。然而,美籍华人黄哲伦以舞台剧《蝴蝶君》对前二进行东西方化倒置和反拨,以迥异的解读手法和舞台表现形态对抗百年来西方幻想中的原型母题,以新颖的东方式阐释超越和改变西方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维定势,重塑东方形象。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赛义德的著作《东方主义》标志着后殖民理论的自觉和成熟。在这部著作中,赛义德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的知识一权力话语,指出了东方主义与政治的关系,揭示出东西方二元对立观念是人为构造的,是西方虚构出的一种“东方神话”,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霸权的产物。这部著作的主要观点是反对本质主义,批判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具有明显的文化政治批判性。通过以边缘话语去面对中心权力话语,提倡一种多元文化主义,坚持各民族文化的独立、平等,和文化问的交流、合作,从理论上成功地解构了东方主义的东西方中心——边缘二元对立模式。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主义将后现代主义理论运用于对东西方关系的解释,将西方的东方学的实质归结为东方主义,其核心理念是西方中心论。作为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系统,东方主义是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权力认识论,是西方试图控制东方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中浸透着强烈的西方中心论和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其宗旨是为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张和控制进行合理性论证。  相似文献   

7.
东方主义是西方虚构东方的一套思想体系,其话语霸权阻碍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文章通过对<南岳之秋>中意象的分析,体现了英国现代诗人燕卜荪对东方主义的话语成见的有意识纠正,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形象的思维定势,并探寻了燕卜荪在后殖民语境中再现真实中国的思想根源.同时,阐述了东方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揭示了超越东方主义需要东西方学者的共同努力,要挣脱东方主义的桎梏,就必须具备回归历史客观现实的有意识纠正.  相似文献   

8.
张艺 《考试周刊》2010,(7):29-30
东方主义是“西方”表述“东方”的理论和实践。本文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元素,指出谭恩美在建立一个中美文化相互理解与交融的理想社会同时.中国作为其写作的重要资源必然或多或少地经过东方主义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西方把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世界看作"文化的他者",充满了怀疑和敌意。西方的这种对东方的认识和殖民主义有密切关联。萨伊德揭示了所谓"东方主义"就是为殖民主义服务的知识-权力复合体,其作用是为西方制造"东方"。同时,受到殖民主义的影响,东方国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被殖民化的认同",这就造成了东方国家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中国近代以来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0.
谈佳珺 《文教资料》2009,(14):55-56
近年来西方对东方主义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东方主义通常都以负面形象出现。这种对东方不太正确的表述和看法是对东方的不甚了解和一种文化霸权的体现。就世界而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或者说各个民族之间.都需要一种文化包容、文化理解.如此才能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德城区近年来在城市用地总量和人均水平快速增长的同时,土地利用类型变得越来越丰富,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文章阐述了德城区城市用地的结构、空间变动的特征,分析了德城区城市用地扩张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部分失地农民一定程度上已沦为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土地的丧失导致他们的基本权利的缺失,成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保障这一群体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意义重大。因此,用刚性法律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经济社会权利,不仅是对法治社会的要求,更是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需要。承认并正视失地农民承受的不公平待遇,挖掘导致失地农民权益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制定刚性法律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乃是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和谐之重要任务。失地农民权益问题不仅是严肃的法律问题,而且是严峻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丽水丘陵山地果园生态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丘陵山地果园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形式。丘陵山地果园生态经济的发展既受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果树抗病性差,危及农产品安全;山地果园立体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也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态护理技术、交通、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要促使丘陵山地果园生态经济的发展,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政府支持,综合治理山地环境;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建立示范基地,发挥示范效应;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果园生态经济与生态护理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土地征用中农民的土地权益受损,其根本原因是法律制度使国有土地所有权对集体土地所有权造成挤压和越位从而导致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残缺,另外,我国文化中有关土地征用制度的“公”“私”观念对农民土地权益的损失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古代域外旅行记中所建构起来的异国形象,是一种奇特的隐喻和象征。其中所蕴涵的对于华夏与外邦文明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是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理解历史传统的尺度和背景。必须批判地利用这些古代文学的生动描述,因为正是在旅行与观看的过程中,才会感受到剧烈的文化冲突和心灵震撼,并激起深刻的精神反思和观念转向,使掩蔽于本土语境中的许多深层因素赫然显现。  相似文献   

16.
林则徐遣戍新疆期间,并没有屈服于逆境,在祖国西陲生活中,仍然关注祖国和民族的命运,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筹边思想。林则徐筹边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重视塞防、发展屯垦和关心民瘼三个方面,就是关于新疆的军事建设、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在清政统治每况愈下的社会环境下,林则徐的筹边思想虽然不能完全实现,但还是有着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北宋时期,最早的书院学田出现于潭州岳麓书院。真宗乾兴元年(1022),官学学田正式出现,仁宗时立学赐田制度基本形成,神宗、徽宗时进一步发展,并正式确立。至徽宗大观三年(1109),全国学田总量达105990顷。南宋时,学田进入成熟与完善期,各地学田的数量较北宋大幅度增长,书院学田在理学家们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学田制度的形成,确立了元、明、清以来教育经费的基本形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隋唐时期气候转暖,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引起了种植方式的变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大统一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南北交流,消弥了一些不利因素,封建国家也更加重视农业,经徭薄赋,不失农时。这一时期人口增长迅速,为农业区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隋唐推行均田制、实行屯田和营田,扩大了耕地面积,并使那些社会动荡、环境恶劣的地区也得到开发。  相似文献   

19.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以空前之势兴起,与此相伴的失地农民问题也日渐突出,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政府要变革现行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为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向市民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两种水利水电工程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利弊,建议推行长期补偿安置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