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9,(4):106-112
该文研究了定居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笔者以阿巴嘎旗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草场群落现状特征调查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定居放牧强度对草场资源组成有显著影响。2)草场多样性指数显示,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丰富度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大小基本均为1号牧户>2号牧户>3号牧户。3)草场多样性指数间的相关性表明,多样性主要受均匀度和优势度的影响。文章研究表明,定居放牧强度影响草场多样性,合理的放牧强度是保持草场多样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蚯蚓对温室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蚯蚓活动对温室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影响,对接种蚯蚓的温室土壤和露地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接种蚯蚓显著提高了温室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类群的数量。与未接种蚯蚓的处理比较,12月时,温室土壤中细菌增加了24.53%,放线菌增加了39.46%,真菌增加了29.7l%,总量增加了25.8l%;露地土壤中细菌增加了18.18%,放线菌增加了29.45%,真菌增加了16.24%,总量增加了21.14%。4月时,温室土壤中细菌增加了42.7l%,放线菌增加了39.08%,真菌增加了36.92%,总量增加了42.53%;露地土壤中细菌增加了33.69%,放线菌增加了22.29%,真菌增加了20.7l%,总量增加了32.73%。接种蚯蚓的温室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增幅均高于接种蚯蚓的露地土壤。其中4月时接种蚯蚓后的温室土壤的细菌增加量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蚯蚓活动对温室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影响,对接种蚯蚓的温室土壤和露地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接种蚯蚓显著提高了温室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类群的数量.与未接种蚯蚓的处理比较,12月时,温室土壤中细菌增加了24.53%,放线菌增加了39.46%,真菌增加了29.71%,总量增加了25.81%;露地土壤中细菌增加了18.18%,放线菌增加了29.45%,真菌增加了16.24%,总量增加了21.14%.4月时,温室土壤中细菌增加了42.71%,放线菌增加了39.08%,真菌增加了36.92%,总量增加了42.53%;露地土壤中细菌增加了33.69%,放线菌增加了22.29%,真菌增加了20.71%,总量增加了32.73%.接种蚯蚓的温室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增幅均高于接种蚯蚓的露地土壤.其中4月时接种蚯蚓后的温室土壤的细菌增加量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4.
以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放牧和短期围封处理,距离中心榆树不同距离和不同方向的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最高值在0-20cm土层和20-50cm土层内均出现在围封样地,这证明短期围封对于有机碳含量增加具有一定作用,在同一方向上,土壤有机碳最高值均出现在围封处理样环上.短期围封对...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钾肥对番茄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番茄土壤对照试验,研究不同类型钾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新型含钾中微量元素肥料——"碳酶钾"能够提高番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的含量,降低土壤酸度、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含量;同时还能够显著地增强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张磊  邢玉权 《唐山学院学报》2019,32(3):26-29,79
对四川省某矿山镉污染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样本采集,测定土壤中镉总量、土壤中镉有效态含量、不同种类农作物可食用部分镉含量、不同农作物的镉富集系数,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土壤中镉总量和有效态含量均与农作物可食用部分镉含量不成正相关关系,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对镉的富集情况相差较大,同一作物不同部分镉富集情况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不同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和水分的量是不同的,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本试验选取内蒙古后山地区五种常见的前茬作物作为研究对象(马铃薯、豌豆、油菜、向日葵、绿肥),研究了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内蒙古后山地区,综合考虑养分和水分指标,茬口最好的是绿肥,依次是豌豆、马铃薯、油菜、向日葵。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武夷山进行实地考察,选取了竹林(坳头),杉木林(桐木关西侧),茶园(挂墩)3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并通过室内理化分析实验,测定剖面土壤的有机质总量、全氮含量及其机械组成,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理化分析实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竹林、杉木林和茶园的土壤机械组成以壤质土为主;(2)茶园、杉木林、竹林的土壤黏粒含量差别不大;(3)在A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茶园〉杉木林;而在B层中,土壤有机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杉木林〉茶园;(4)在A层中,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全氮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茶园〉杉木林;而在B层中,土壤全氮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杉木林〉茶园;(5)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着土壤的养分含量,不同的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模式对烟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毕节市赫章六曲不同烤烟种植模式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的实验,结果发现:套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对照相比,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且套种并还田的种植模式下,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监测数据可靠的RAD7测氡仪,选择深圳市某平房为研究对象,检测到平房周围为土壤氡低背景区,且土壤表面氡析出率较大,约为房间内水泥地板的2倍,说明土壤是室内氡的最大来源;而水泥地板表面氡析出率较瓷砖地板大,约为瓷砖地板的4倍。铺有水泥地板的房间室内氡浓度大于铺有瓷砖地板的房间,这是由于水泥地板表面氡析出率较大。因此,为了减少室内氡浓度,应该尽可能选择表面氡析出率低的材料铺设地板,并保持开窗通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荒草地、农田、油松林及松栎混交林四种植被的养分效应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不同植被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的效应不同,农田和松栎混交林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均呈正效应,尤其松栎混交林的作用更显著,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5.1%、47.8%、35.9%,与之相反,油松林对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效应基本上是负效应,分别为-9.6%、-21.7%、-28.8%。但是从对全磷和有效磷效应方面看,荒草地和油松林具有较强的磷素积累能力,松栎混交林、农田都是耗磷型植被,不利于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种植夏玉米的两种石灰性土壤中进行尿素表面撒施实验,结果表明,尿素的分解、转化主要发生在40cm以上土层中,由于供试土壤的pH值高,在7~8月份的高温季节,尿素水解产生的氨易挥发和发生硝化作用,在土壤中保存的量少.NO-3离子是作物吸收利用氮素的主要形式,硝化作用在施肥的10~25d进入盛期.尿素在粘土中分解、转化的速度比在亚沙土中的慢,能保持较长时间的肥效.施肥后,NH+4离子和NO-3离子能造成2~5m深浅层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对芦苇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及其土壤浸提液和造纸废水对芦苇种子的萌发进行试验,考察不同程度滨海盐碱土和造纸废水对芦苇种子萌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农田土壤对芦苇种子萌发的影响较小;轻度盐碱化、中度盐碱化和重度盐碱化土壤对芦苇种子发芽的抑制依次增强;造纸废水对芦苇种子萌发也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在退化盐碱湿地的恢复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合理污灌.  相似文献   

14.
生物菌肥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菌肥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范围在9%-20%时,施用生物菌肥对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显著效果;不同的水分条件下菌肥发挥的肥效不同,土壤含水量为13%-16%时,菌肥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最大,且玉米的生长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评估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59篇文献中的871组大团聚体含量数据,利用Meta分析定量评估不同土地利用转变和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层次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均有影响,且对水稳性大团聚体影响更为显著。荒地转变后提升水稳性大团聚体幅度为29.4%,林地利用方式变化后降低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幅度为19.3%,而对草地的影响不显著。不同利用方式中以旱地为代表的农用地中大团聚体含量较低,此外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不同土地利用转变和利用方式显著影响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  相似文献   

16.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改善土壤质量和提升养分含量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不同改造模式下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特征,以绵阳市盐亭县林山乡柏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干筛法和湿筛法比较分析疏伐改造(ET)、林窗改造(FG)、林带改造(SF)和柏木纯林(PC)4种模式0~40 cm土层深度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和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1)在干筛处理下,4种模式的柏木人工林土壤机械性团聚体以>2 mm为主,含量为48.07%~74.74%,而0~20 cm土层表现为疏伐改造显著高于林带改造,20~40 cm土层表现为柏木纯林显著高于林窗改造和林带改造.(2)在湿筛处理下,0~20 cm土层>2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表现为林带改造显著高于柏木纯林与林窗改造,0.053~0.25 mm粒径团聚体表现为林窗改造显著高于疏伐改造与林带改造.(3)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0.56~1.77,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在0~20 cm土层表现为疏伐改造显著高于林窗改造.这表明,改造模式能够显著影响柏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特征,本研究为...  相似文献   

17.
三种不同土壤基础肥力,施用氮肥对优质小麦的产量和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各项品质指标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氮肥的增产效应,依次以低肥地>中肥地>高肥地.为获得施肥的最大经济效益,兼顾产量和综合品质,高肥地(基础产量420kg/666.7m2左右),以施纯氮9~10kg/666.7m2;中肥地(基础产量300kg/666.7m2左右),以施纯氮13~14kg/666.7m2;低肥地(基础产量180kg/666.7m2左右),以施纯氮17~18kg/666.7m2为宜,一般情况下当纯氮施用量超过20kg/666.7m2,将会导致氮素的严重浪费,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