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经济报道要把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以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新闻。如何写好、写活经济报道,使经济新闻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读者?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的角度来着眼、入手,多些贴近性、指导性,少  相似文献   

2.
时下,经济新闻已经成为党报新闻的主角,说它占据半壁江山不为过分。那么作为党报记者,应该如何抓住地方经济亮点,把它写好写活,让经济新闻更耐看呢?从受众角度选用材料做好翻译很多读者关心经济报道,特别是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那些经济报道最受欢迎。因此,我们在采写经济报道时,要深入研究社会生活,研究受众,准确  相似文献   

3.
常常有读者批评我们的一些新闻写得干巴巴,可读性差,影响阅读情趣。有什么办法能使严肃的政治新闻活起来,又怎么能让经济新闻中枯燥的数字"跳起舞来",科技新闻中抽象概念的形象地再现?在报道中加入一些人情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林新华 《新闻知识》2002,(11):42-44
经济新闻就是有关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政策、经济生活、经济动态的报道。经济新闻要传播经济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经验、新政策,常常涉及到经济数字、专用技术、管理知识、工作方法、措施方案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写得不好,就会让读者看起来枯燥,缺乏可读性,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那么,容易走入枯燥圈的经济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做到有可读性呢?笔者以为只要从以下五点入手,就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留给读者的是一副“专业、数字、呆板、枯燥、生硬、乏味“的面孔,往往是“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经济报道很难活起来,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鲜见佳作。经济报道难,难在其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上,难免有些枯燥。  相似文献   

6.
新闻要想赢得更多的读者,除新闻事实要具有新闻的典型性、独家性、时效性等特性外,而更重要的是把新闻写活,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怎样把党刊新闻写活呢?笔者认为,总体来说,就是要多表现、少陈述。而表现事实是有许多方法的。写活党刊新闻要掌握技巧,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一、选新颖的角度作者要把新闻写活,在写作之前就必须选一个新颖、奇巧的角度。如笔者编辑的刊登在2013年《今日新疆》第12  相似文献   

7.
工作性报道容易套入模式,写得呆板枯燥,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但是,今年5月2日《随州日报》《封山育林引来百鸟鸣唱》的新闻,犹如给读者展现一幅秀美的山水画。读此消息,爽人心脾。 《封山育林引来百鸟鸣唱》,说的是随州市曾都区持之以恒封山育林,使前几年几乎销声匿迹的多种珍稀鸟频频来访的事。这篇新闻语言朴实无华,富有表  相似文献   

8.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尤其是在党报搞经济报道的记者,都抱怨经济报道难写。难在何处?不外乎一是采访难,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记者不易把握;二是采访出来的东西往往脱不了消息报产值利润,通讯写厂长经理,写增长写扭亏的窠臼。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发表出去,愿看的人也不多。经济报道该怎样写出新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呢?笔者以为,把经济报道搞活,需要记者更新观念,在把握好时代中心要求,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选择好切入点,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出既有时代特色可读性又强的新闻作品。具体说,应当做到选择题材要“鲜”,组织细节要“活”。遣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改进经济报道,写好经济新闻"的呼声在新闻界一浪高过一浪,新闻界很多同仁都做过探讨。写好经济新闻确实有一定难度,如何才能将经济新闻写好写活,让读者爱看呢?笔者认为,将经济新闻生活化处理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中国冶金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机关报向行业报转变,综合报向专业报转变,报道内容也以经济报道为主。经济报道成为报纸的重头戏,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光是《中国冶金报》,其它行业报和专业报都面临的必然趋势。但是,经济报道总让人与枯燥、乏味连在一起,甚至常常使之处于“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的尴尬境地。把经济报道写活,写得有滋味,有分量,使之如同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并对经济活动有所启示,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经济报道要有“色感”什么叫色感?这个色不是指版面的美工处理,主要指的是…  相似文献   

11.
新闻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是读者。我们体会到,在新闻改革中首先要树立读者第一的观念。有读者观念,新闻的其它方面的改革如写短、写活、服务性、可读性,也会相应地进行配套改革。1984年初,我们明确提出了“保持短活特色,认真研究读者,加重报道分量,逐步创出风格”的新闻改革目标。近  相似文献   

12.
经济新闻是指有关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人民日常经济生活的报道。由于它与人们的关系密切,因此拥有比较多的受众。但是,经济新闻由于较多地涉及生产过程和一些数字,往往呆板枯燥,缺乏可读性。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新闻的导语中,常常出现一些模式化的句子,几乎成了“通用零件”,只换一个地名和几个数字,大都可以套用。这就使得经济新闻失去了一些读者。经济新闻如何把导语写得亲切自然、抓住读者的心呢?这就必须选准角度,使导语具有吸引力和新鲜感。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闻是有关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政策、经济生活、经济动态的报道,报道内容涉及工业、农业、商业、金融、消费、基本建设等诸多方面,都与群众的生活密切关联,但因常常涉及到经济数字、专用技术、管理知识、工作方法、措施方案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写得不好,就让读者看起来枯燥,缺乏可读性,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经济新闻要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要在大胆预测、报道焦点、突出指导、巧用故事和讲究特色等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正在报业竞争愈演愈烈、加上网络的冲击,报纸越发艰难的情况下,纸质平面媒体如何运用形式新颖、读者喜闻乐见的手法写新闻,怎样把新闻写得引人人胜,吸引读者的眼球和阅读欲望,第23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载《辽宁日报》2012年12月15日)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用讲故事的手法把新闻写活,以赢得读者青睐的好方法。记者为什么要讲故事?是因为故事能吸引人,故事有离奇曲折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感人,加之有令人难忘的细节,既有连贯性,又富于吸引力和  相似文献   

15.
改变经济新闻枯燥、乏味、无力的状况,一直是搞经济报道的同志所苦苦探索的课题之一。孝感报今年推出的《经济·生活·人》专栏,可说是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它象经济宣传主旋律中的一支“轻音乐”,从一出台就觅得众多“知音”——读者喜欢它,报社内外新闻同行赞许它。这个专栏已初步显示出一些特色。“三巧”——走入生活天地宽与一般的经济报道相比,《经济·生活·人》专栏总体上给人以轻盈、灵秀、够劲的感觉,绝大部分作品题材小巧、角度灵巧、主题精巧。这“三巧”,让人看到经济报道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那就是:从单一的生产工作圈子走入了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从办公室的数据柜、材料箱走入了社会的各个角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报道难,难在其专业性强.术语难懂,让人如坠雾中;数字枯燥,记者写着劳神费力,读者读起来"就像喝了一杯苦涩的水".与其大家都痛苦,还不如记者换换思路,用另一种方式把报道写漂亮,写得"有滋有味".这就需要记者进行巧妙的构思,新闻是要讲究构思的,经济报道更是这样,构思不同,采访方式不同,写作方法不同,写出的文章质地也有所区别.构思独特,报道也必然"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7.
《苏州人的性格变了》,原载1992年6月3日《经济日报·扩大版》,是该报总编辑范敬宜同志撰写的一篇“经济新闻”。可是,如果你单看题目而不认真读完全文的话,很可能误以为他写的是社会新闻,讲的是民俗人情哩! 从阅读心理上说,民俗人情与读者感情距离更近一些,比之经济新闻更能调动人们的阅读兴趣。由“人文”入手,反映经济现象,是这篇新闻的特点,也是作者运笔行文的巧妙之处。古人云;人贵直,文贵曲。山重水复之后“柳暗花明”,奇险纡回之后“豁然开朗”,能给人以最大的愉悦感受。这几年,我国各项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报道是新闻载体的重头戏。可是,经济新闻中枯燥乏味的内容,重复单调的表现形式,素来为读者所厌倦。怎样把经济新闻写的生动活泼、情趣横生?这一直是我们  相似文献   

18.
最近,有机会把记者、作家白夜的《剪影》、《侧影》、《掠影》和《留影》这一套人物特写和通讯集粗粗地看了一遍,不禁想起了这个题目。这四本通讯集是白夜1978年至1982年在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杂志一边做编辑工作,一边进行采访写作的。这些用优美、朴素、流畅的语言写成的文章,是新闻性、知识性、文学性融为一体的佳作。白夜采写的新闻,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魅力呢?白夜在《语言美的探索》一文中,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要把人写活,把物写活,要把事情写  相似文献   

19.
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闻工作中处处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已成为评判新闻报道是否成功的价值标准之一。但长期以来,在经济报道中,或是“经济概念+数字+例子”,或是“生产过程+生产措施+例子”,内容枯燥,形式呆板,缺乏人气和灵气,令读者望而生厌,因而经济新闻的价值也在读者心目中大打折扣。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一、写经济新闻理念上要有人本思想写经济报道,记者要带着人本思想观察社会、反映现实、揭示本质,用心灵去写作,用人性去报道。2005年7月11日,中…  相似文献   

20.
新闻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是读者。我们体会到,在新闻改革中首先要树立读者第一的观念。有读者观念,新闻的其它方面的改革如写短、写活、服务性,可读性,也会相应地进行配套改革。1984年初,我们明确提出了“保持短活特色,认真研究读者,加重报道分量,逐步创出风格”的新闻改革目标。近两年来,在报纸发行改为自费、自愿订阅的情况下,沙市报的发行量由1984年的二万三千份增加到三万份,在二十一万城市人口的沙市平均每七个人就有一份沙市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