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样,文学的历史也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那些具有共同审美追求的作家,他们之间有相当深刻的心灵的“默契”。当我们把视野投向新文学运行的历史轨迹中时,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乡土小说和时隔60多年后的寻根小说的作家的“默契”自然地进入我们的眼帘。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飞扬和流动的视角来看,二者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有声有色的地域性文化中所表现的自然生态下的生态和心态,以及渗透于其中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是相近的。它们的出现不仅不是对现实的疏离,相反却是文学现实主…  相似文献   

2.
铁凝是以《哦,香雪》为标志正式登上中国新时期文坛的。小说在作家主体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的追求上,表现出“五四”时期以冰心、丁玲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体在女性审美意识追求上所具有的典型特点。然而,铁凝的这一审美追求在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和作家主体审美意识自觉追求的互动作用下,最终实现了从对“少女时代”审美风格的向往到逐步走向女性文学个性化追求的审美嬗变。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崇尚理性的化传统与18世纪的启蒙精神,为19世纪现实主义学注入了忠实地再现生活现实、深刻地揭示生活本质的哲学基因。在对20世纪小说的审视中,能否发现理性传统的存在,能否察觉作家对生活本质、历史必然、自然秩序的肯定以及由此生成的真实观念,无疑是判别作品特质的重要依据。由于《日瓦戈医生》兼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双重表征,透过其学理念和表现方式,不仅可证实本的“生命基因”之说,而且可深化对20世纪现实主义内蕴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4.
先锋派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他们遁入历史,注承文本意识和叙述策略,拓展了文学的功能和表现力,使新时期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但先锋派小说过分追求叙述功能,先锋派小说逐渐成为远离大众读者的“新精英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先锋派作小说开始“回归传统”,向现实性和可凑性转型,逐渐失去先锋性。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有必要对先锋派作家的这种变化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创作受到日本作家森欧外的影响,森欧外的文化启蒙思想影响了鲁迅,使鲁迅的小说充满了反封建精神,并深刻揭露心理病态,他们常以知识者第一人称的角度叙写故事.鲁迅的历史小说采取“言必有据”与“随意点染”的写法,与森欧外的尊重历史与摆脱历史的两种倾向类似.森欧外成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鲁迅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6.
家庭历史小说是20世纪中国小说中最具历史性、文化性和情感复杂性的小说品种。本文从作家的家乡情结和“出家”追求两方面剖析了促进家族小说成就和局限的原因,指出,传统家庭文化持久熏陶所积淀形成的依恋故土、看重血缘的家情结和追求科学文明、呼唤人性的审美理想,构成作家创作中的家缘与诗思矛盾纠结的复杂的心理根由。  相似文献   

7.
乡土写实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枝奇葩,作者是一群因生活所迫而离开故乡农村来到城市的青年,他们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锢弊,执著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使现实主义在20年代形成了一江壮阔的洪峰。本文从这一流派产生的背景和特点、主要作家以及中坚人物三个方面对乡土写实小说作了较完整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小说观念”以小说文体为中心,研究与小说相关的创作观念、价值观念等。小说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通过对小说观念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和批评状况,同时也可以深入地解析民族的和时代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作为乡土写实小说流派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鲁彦的乡土小说,以丰富的浙东风俗描绘、深刻的社会心理刻画、“温情脉脉”式的批判,展示了风俗文化现实主义倾向,触摸到乡土中国的生存风貌和历史变迁。在最俗常的风俗生活的世态中感受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种族心理,乃至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文化错位中的精神危机,为现代中国文化重建与文学审美的提升,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先锋派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他们对小说形式进行全面的变革,注重文本意识和叙述策略。先锋派作家虽然拓展了文学的功能和表现力,使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但他们过分追求叙述功能,使他们的作品成功远离大众读者的“新精英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先锋派作家开始“回归传统”,向现实性和可读性转型,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有必要对先锋派作家的这种变化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流变史中,繁富的地域文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定区域内作家个性的养成,同时也推动着我们民族的文学不断发展。荆楚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其精神内质不断得以拓展,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影响着文学创作及其审美生成,尤其是20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12.
蹇先艾小说的主题选择贯穿着“为社会”的“求善”原则,主要有“紧跟启蒙”和“抗日救国”两个阶段。这种“择善固执”的现实主义主题倾向,有着来自地方的文化精神根源。小说选题过于追求社会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品的局限性,也与地方文化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刘醒龙是“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一方面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20世纪末社会转型期的艰难世家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出了要与人民大众分享艰难的时代情绪和人文关怀精神。所以,他的作品也就赢得了众多普通公民的信任,同时这也成为他寻找精神家园心路历程的审美呈现。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华文作家尤今的小说有着直面真实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达方式上,又闪烁出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神韵,这正是其小说的审美价值所在.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新华华文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小说创作繁荣但精品不多。先锋之后的小说失去了80年代的激情和喧哗渐趋平静,小说向边缘漂移,市场化对文学开始发挥作用,现实主义在调整中发展,晚生代异军突起,女性写作自成风景,新小说家们大多面对当下写作,个人化写作渐成时尚。作家群体既分化又互容,小说思潮总体上是淡化的。  相似文献   

16.
老舍是“五四”文学启蒙思想的忠诚实践者,对人、文化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是他小说创作的核心。本文从文化角度探析老舍小说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异域文化的对比中建立理想文化模式的尝试。这种尝试使老舍的小说超越了审美价值层面,达到了精神文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西藏神奇的土地赋予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作家一双锐眼,他们在小说中关于西藏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书写,形成了“一源多元”的文化语境。梦与死亡成了许多作家关注的对象,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及冲突也显现出来。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的西藏书写开始走向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18.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们从不同的审美视域表现着各色人等的不同状貌和境况,塑造了一批鲜明独特、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出了他们的心理深度和精神世界。既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的画廊,又深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小说家们在20世纪末前后以一种闯入意识暗区的美学冲动表达着他们内在的文化焦虑。截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使其与80年代文化“寻根”进行精神脉络的衔接,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和文化命题的衍变。这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无疑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时段与内涵主线,显示了其难以替代的研究优势与价值。探察90年代乡土小说.以“寻根”为研究起点,以根性内涵的演变为研究视点,可以使我们获得双向的重要收获:对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小说家扎根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向外则可以获得促成90年代乡土小说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到这种转型不仅与当代乡土中国的现实变革有关,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命题还有其普泛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白夜》作为“都市”小说,与《废都》有一致性:作家处于“边缘状态”,一方面他走出了商州;另一方面他还没有走进都市,都市不是他的家,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白夜》触及到都市的某些深层问题,冠《白夜》以现实主义作品是恰当的;由于作家的艺术追求,希望做的是现实生活与神秘文化的结合,所以,不同于他早期的现实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