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纪念张季鸾先生逝世50周年,张季鸾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9月在陕北榆林召开。《新闻研究资料》总第56辑刊登了部分与会者的发言。在8位发言者中,有3位提到:张季鸾先生到日本留学后,不久即加入中国同盟会。同辑《新闻研究资料》另有《张季鸾先生入同盟会考》,作者刘耿列  相似文献   

2.
据榆林报讯 9月2日,前来榆林参加张季鸾先生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张季鸾的亲属及榆林各界人士隆重集会,纪念“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逝世50周年。会议指出,张季鸾先生(1888——1941)是著名爱国主义人士;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重要开拓人之一。他对中国民主革命特别是抗战事业所做的显著贡献,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都曾给予高度评价。他青年时期为探求救国之路,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武昌起义时回到祖国,一度担任总统府秘书,参加起草孙中山先生的《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宣言》。辛亥革命流产后,他主要以报纸为武器,同北洋军阀祸国殃民行径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往来京沪,6次办报,2次被捕,屡停屡办,愈挫愈坚。日本帝  相似文献   

3.
在“文革”中,张季鸾先生碑铭也遭到同样政治厄运,一些失去理智的人们将它砸成碎块,然后四处随意扔弃,从此,完碑已不复存在。幸运的是,前不久,笔者在榆林市政协的帮助之下,在刘少英家中发现他收藏有完好无损的《中华民国故报人榆林张季鸾先生碑铭》拓片,它为我们系统研究张季鸾先生的生平、思想等提供了翔实的、重要的资料,因此价值极其珍贵。征得刘少英的同意,遂将拓片拍照下来,并加以标点、整理。现将碑铭全文抄录如下,仅供研究张季鸾先生的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我国著名的爱国报人张季鸾逝世50周年,张季鸾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9月2日至6日在他的家乡——历史文化名城陕北榆林举行。这是在大陆首次召开的关于张季鸾专题研究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得到陕西省委统战部、陕西省政协、榆林地区和榆林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  相似文献   

5.
张季鸾,名炽章,以字行,陕西省榆林县人,生于1888年3月20日,是著名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和中国新闻界新闻自由的倡导者。他与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被誉称为“陕西三杰”。1902年秋,张季鸾前往关学大师刘光(?)在礼泉县九嵕山下主持的“烟霞草堂”就学诹豕??)的亲自指点下,张季鸾博览群书,学业大有长进.刘光(?)教学注重史地,使张季鸾打下了中国史地知识的根基,并使他在国学方面朗然得条理,为文章亦如良史之绵密警策,为他后来从事新闻报刊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05年秋,张季鸾由陕西高等学堂派遣赴日本官费留学.由于同盟会革命党人的影响,他开始注重社会政治活动,思想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盟会陕西分会部分留日学生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特创办反  相似文献   

6.
2016年适逢徐铸成《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出版三十周年.尽管有这样那样一些不足,这本小册子仍然不失为一部重要作品,当年、后来乃至现在,都曾经让不少人由此增进了对张季鸾这位名报人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张季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报纸评论作家。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新闻思想、新闻实践,以其优秀思想和品格昭示后人,“张季鸾研究会”于1994年1月20日在陕西省首府西安宣告成立。本文作者王俊春是张先生的同乡和学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张季鸾研究会”顾问。本文是王俊春先生在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发表于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2011年10月30日,由西安市榆林商会和榆林市政协、榆阳区人民政府联合发起、香港凤凰卫视和陕西金石人文文化传播公司联手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报界宗师张季鸾》,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动。省委宣传部、省记协、榆林市政协、榆阳区人民政府、西安市榆林商会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和本片主创团队  相似文献   

9.
新记《大公报》的成功在于张季鸾的笔、胡政之的经营和吴鼎昌的资本.其中最具社会影响力的莫过于张季鸾的时评.张季鸾先生作为新记《大公报》的主编,之所以能将一份民间报纸推向社会舆论的前沿,与他重视言论的办报理念、对社会尽匡导之责的办报精神是分不开的.分析张季鸾新闻思想,透视出时评对报刊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一)徐铸成先生撰述的《报人张季鸾先生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第1版),对报人张季鸾先生的功过是非,重新做了比较公允的评价,是值得赞誉的。但其中关于张季鸾先生早期活动片断等史实,多有舛错,列举如下:1、张季鸾先生赴日留学的时间徐铸成先生写道:“我看过美国人编写的《中国近代名  相似文献   

11.
论张季鸾的办报思想——“文人论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季鸾先生逝世50周年了。今天,我们纪念和研究他,不仅具有学术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新闻实践上的意义。1958年,毛泽东就曾对当时的《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说过,张季鸾这些人办报很有一些办法。我们报纸有自己的传统,要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但别人的报纸,如解放前的《大公报》,也有他们的好经验,我们一定要把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学过来。  相似文献   

12.
王潇 《今传媒》2016,(7):59-61
张季鸾先生是民国时期声名显赫的一位报人,他所主笔的《大公报》被公认为是我国民营报业成功的典范.本文以张季鸾办报活动中的自由主义思潮与报恩思想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两者在不同时期对他编辑活动的影响,论述其中所包含的对当代新闻业的启示,力求以张季鸾为观照,督促当代新闻人躬身自省.  相似文献   

13.
一代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的新闻思想,可以高度概括为著名的"四不". 1932年(民国20年)5月22日<大公报>发行一万号时,张季鸾先生所撰纪念词,对接办该报时所宣布的誓约,即所谓"四不"--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曾有扼要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张季鸾是中国新闻评论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新闻生涯丰富多彩,先后或参与或创办或主持过《夏声》杂志、上海《民立报》、北京《民立报》、《大共和日报》、《中华新报》、《新闻报》、《大公报》的编辑工作。尤其是在1926年和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后,主持《大公报》言论达15年之久。1941年《大公报》获得殊荣,被授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这是对张季鸾先生最好的肯定。1941年9月他去世时,周恩来、邓颖超曾送挽联一副,上联是:“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对张季鸾先生赠予了“模范”的高度评…  相似文献   

15.
滕文莉 《今传媒》2016,(2):143-145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资源型城市需要打出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独有的城市文化形象,在精神文化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的实现,需有效利用大众媒体的传播优势.本文从近年来榆林媒体张季鸾相关报道入手,分析了榆林市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过程中媒体建构的具体策略,以期促使榆林更好地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并对其他资源型城市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季鸾,名炽章,一生所用笔名主要有少白、一苇、榆民、老兵、记者、幕刘等。这些笔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特定的内涵,反映着张季鸾在各个阶段的精神风貌。 “少白”是张季鸾在报刊开始发表文章所用的第一个笔名。 1908年2月26日,同盟会陕西分会部分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夏声》杂志时,张季鸾仅21岁,他以“少白”笔名,积极为《夏声》杂志撰写稿件,除了第三、八、九三期外,每期《夏声》都有他的文章。 “少白”,即少年头白。张季鸾自幼聪颖绝伦,十四五岁即能走笔写三四千言文章,故在乡里素有神童之目。1903年秋,张季鸾与其侄张崇基及延榆绥道陈兆璜之子陈燮前往礼泉县烟霞草堂,拜关中大儒刘古愚先生为师。古愚师弟子不少,但格外赏识张季鸾。旋张季鸾赴日本留学,学习日语,进步最速,四五月后即能用日语交谈,为同侪所不能及。张季鸾由于刻苦学习,且身体素质较差,所以20岁刚出头,头发就白了。因此,他激励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用“少白”为笔名,表示自己的头发已经变白,更应抓紧时间加倍努力,趁早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寓有自勉自励之意。 “少白”是张季鸾早期在报刊发表文章的主要笔名,还用于《民立报》、《民信日报》等报刊。  相似文献   

17.
知道一点中国现代新闻史的人,都熟知解放前《大公报》对蒋介石的“小骂大帮忙”。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始作编者是谁?有何表现? 这要先从木世纪三十年代“一代报人”名记者张季鸾谈起。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陕西榆林人。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是个老进士,长期在山东邹平等县当县官,张就是在邹平出生的。他的母亲是继室,只生他一个儿子。十三岁时父亲去世,赖同僚们的资助,张同寡母扶柩归葬榆林。他曾先后在榆林榆阳中学和三原宏道学堂就学,并问学于“关西大儒”刘古愚等,刻苦勤读,在经、史、地理和语文上打下了基本功。张季鸾于1905年经陕西省试,考取官费留学日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今年是著名乡土文学大师刘绍棠先行逝世十周年.4月13日上午,北京市通州区档案局馆召开"追忆乡士文学大师刘绍棠先生"座谈会,主管档案工作的副区长于世疆、区政协副主任杜宏谋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时值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作为辛亥革命的猛士、民国元老,伟大的爱国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诗词、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其一生忠正炽烈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业绩,又一次为国人所怀念。  相似文献   

20.
《新闻知识》2012,(4):113
为了纪念先贤,缅怀大公,由榆林市政协、西安市榆林商会和榆阳区政府联合发起,香港凤凰卫视和陕西金石人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大型人物纪录片《报界宗师张季鸾》日前在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栏目首播后,在海内外华人圈引发强烈反响。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其中,新华社、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上海文汇报、陕西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