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是一个长长的旅程,或远征或流浪。当你历尽艰辛收获成功的快乐时,却猛然发现,你又必须走向下一个驿站。人生一程又一程,漂泊孤  相似文献   

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朝前期著名杂剧、散曲作家马致远的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最早见于元人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和元人无名氏所选辑的《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二书。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履历不能确考。少年时期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在大都生活了二十几年,参加过元贞书会,是个很有影响的杂剧作家。据记载,他著有杂剧十五种,至今尚存《汉宫秋》、《青衫泪》等七种。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中…  相似文献   

3.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对秋天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浓郁的悲秋意识。它实际上是传统文人漂泊潦倒的艰难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本文着重探讨了这支小令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并对传统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以及悲秋之作繁多的原因作了必要的揭示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詹丹 《语文学习》2020,(3):65-69
<正>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在第一单元的"古代诗歌四首"中,选入了脍炙人口的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关于这首小令的意象组合脉络和情景关系,许多名家有过不少讨论:古典文学名家如吴小如、霍松林、陈伯海、方智范等,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有孙绍振、王富仁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切入的解读,丰富了阐释的含义空间,都能给人或多或少的启发。当然,《教师教学用书》结合学生的学情,也提供了相应的分析。这里,笔者在《教师教学用书》分析的基础上,斟酌其他学者的意见,进而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希望通过持续的思考所得,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首小令,表面看似乎明净浅显,平淡无奇,实则精心结撰,韵味无穷。从整体上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描写客观景物;中间的"古道西风瘦马",  相似文献   

6.
庄建国 《现代语文》2007,(1):124-124
对诗歌的欣赏角度不一样,其解读的内容也往往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因此,选择一种科学的欣赏角度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意,把诗歌的美解读出来。对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历来有两种欣赏角度,一种是从诗歌的技巧来解读,欣赏到诗歌的艺术美,另一种是从文化背景来解读,挖掘到诗歌的深层含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个方面虽都令人信服,但是却难以解读诗眼“断肠人在天涯”。  相似文献   

7.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早年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年。后曾作过江浙行省务官。因厌倦官场,晚年隐居。他的杂剧代表作是《汉宫秋》。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有“曲状元”之称。其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其曲曰:  相似文献   

8.
马致远是元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曾作过江浙行省务官。因厌倦官场,晚年隐居。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其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曲。这首小令篇幅极短,只是寥寥几笔,但却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景,概括了秋日特有的思乡情绪,真可谓是茫茫萧瑟、秋郊西照。该词作感情真切,在巨大的艺术魅力,富于极强的感染力,被后人赞为元散曲中的绝唱并成为尽人皆晓的名篇。浅析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卞…  相似文献   

9.
从元及清以迄当代,赏鉴评析者多认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思乡之作,经全瞻发微,作出新的读解:不是思故乡之作;“枯藤老树昏鸦”不是“哀景”;“鼎足对”说法欠当;画面应是两幅——一二句:山区源,秋夕照图;三四五句:日暮而途未穷的孤独飘泊图;结句应读为:“断肠/人在/天涯。”  相似文献   

10.
有元人小令“绝唱”之誉的《天净沙·秋思》,自古迄今一直被认为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的最佳小令作品。在历来对其进行的分析、评价中,溢美之辞车载斗量,褒扬之言杂然不绝.而我经过考辨、分析认为:《天净沙·秋思》固为元人小令“压卷之作”,但在某种意义上,就其作者而言,不是马致远一人,而是一个系列群体;就其意境而言,不是一时造就,而是聚数百年之创作精华而成。此皆有自隋炀帝至马致远的诸多创作事实为证.其一,隋炀帝杨广是一个骄奢淫乐的暴君,却又是一位诗赋兼善的诗人,作文集55卷行  相似文献   

11.
从元及清以迄当代,赏鉴评析者多认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思乡之作,经全瞻发微,作出新的读解:不是思故乡之作;"枯藤老树昏鸦"不是"哀景";"鼎足对"说法欠当;画面应是两幅--一二句:山区源,秋夕照图;三四五句:日暮而途未穷的孤独飘泊图;结句应读为:"断肠/人在/天涯."  相似文献   

12.
<正>南方的秋,只是个月份数字的变化,没有丝毫季节的显现,天空依然蓝,树叶依然绿,气温依然高。这样的季节里重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想寻找一种该有的季节感,让思绪跟着他的文字飘,去看一副秋天的巨画,去追一个远在天涯的人,或者去听一曲无尽的悲歌。  相似文献   

13.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马致远 ,号东篱 ,大都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在前期的散曲作家中 ,马致远颇负盛名。有文坛“曲状元”之称。他少年时追求功名 ,未能得志。晚年退隐田园 ,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全元散曲》收录了他所撰写的套数16篇 ,小令 115首。虽然他的作品多局限于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哀 ,宣扬消极遁世的情绪 ,但他的散曲却有着较高造诣。散曲中最有名的又是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  相似文献   

14.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述羁旅游子的极品,在古今文人骚客大量写悲秋及游子心绪的作品中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给人产生的深刻印象,而为后人千百年来传唱不朽.元人周德清称它为"秋思之祖";王国维更誉它"纯是天籁".  相似文献   

15.
元曲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丽遗产之一,千百年来,人们传诵不衰。读中学时,我就接触了马致远的一些散曲,至会记忆犹深的还是这首《天净沙·秋思》。  相似文献   

16.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久负盛名的小令。对这首小令的评论,一般评论家都以为是一首羁旅诗(这里的“诗”是广义的)。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认为,“作者以凝练的语言,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准确而委婉的刻画出旅人飘泊的心境(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合编的《历代名篇选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则说得更为具体明白:“总共二十八…  相似文献   

17.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都是元朝著名的散曲小令,千百年来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两首散曲小令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也有许多相异之处,具有可比性。本文选择了这两首不同的散曲家写成的相同标题的散曲小令,用“比较诗学”的方法,通过比较它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来探讨一些文学创作上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一种最精炼的艺术形式,它要用最小的篇幅表达出诗人深刻的感情,因此在用词遣句上就特别讲究。一首好的诗歌,在语言上总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锤炼好了,正如王国维所说:“著一字而境界全出”。不过,他所举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之类,倒是比较容易觉察的。更多的,也可说是更妙的,则往往是不着痕迹的。读者碰到锤痕累累的地方,通常总会停下来思索一番,体味一通,而对那归真返朴不留锤痕的妙品,反而容易一扫而过,囫囵吞下,食而不知其味。就有点象猪八戒吃人参果。到咀了的好东  相似文献   

19.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元代的散曲小令里面,马致远的《天净沙》是相当出名的,它一共只有五句,写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这首小令的五句曲子,从层次上看,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描写客观景物;中间两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是借景生情; 末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才是正面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但是头两句并不能跟后三句截然分开,因为头两句  相似文献   

20.
对马致远词《天净沙·秋思》中情与景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 ,认为这首词之所以充满艺术魅力 ,在于它将深秋的迟暮苍凉之景与游子的“秋思”情怀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