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吃龙虾     
我在小区附近开了家餐馆,水煮龙虾是我们的招牌菜,不少人都慕名而来。一天下午,从门外走进一对老年夫妇,老大爷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老太太慈眉善目。他们找好位置坐了下来,我拿着菜单请他们点菜。老大爷说:“咱们今天就吃水煮龙虾,听说这是你们餐馆的招牌菜,先来半斤。”老太太笑眯眯地对我说:“味碟里多放些醋。”  相似文献   

2.
5月7日,工人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实行改革,直接供应各国营菜场鲜猪肉,这确实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在消息和所配的“短评”中都说,这一改革“结束”了武汉市民“吃冻肉的历史”,这就很难使人信服了。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肉食供应中,经过改革,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让消费者吃到更多的鲜肉,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因此而否定在流通过程中冷库、冷藏的必要性,说人们吃“冻肉”的“历史”从此“结束”了,这从  相似文献   

3.
也许可以这么说,一个“吃”字和一个“家”字,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的价值取向。什么都可以丢开,就是这两个东西丢不得。实在被逼到墙角了,高尚一点的人可以为了家而牺牲吃,而品性差一点的则往往为了吃而牺牲家。  相似文献   

4.
美国夏威夷群岛有一家《火奴鲁鲁广告者》报。该报为了纪念创刊125周年社庆,特地创作了一期版面足有四张乒乓球桌那么大,可供8000多人食用的“大蛋糕报纸”。高明的糕点师用面粉、奶油、巧克力、糖霜等原料,在大蛋糕上制作出该报创刊纪念日那天的专刊版面,新闻评论、消息和标题都清楚可见,每一个标点符号均是一棵樱桃。纪念日那天,人们在读了上面的新闻,大饱眼福之后,又开始吃“报纸”,大饱口福。参加纪念的人吃了一中午,连“报纸”的边都没有吃完。法国巴黎曾出版过一种叫《美食》的小报,小报上的新闻是用可食用的印刷染…  相似文献   

5.
今天讲“吃亏、吃苦、吃气”,可能被有的人讥为傻瓜,但在大众日报社,这确确实实是一种主流风气。“三吃”精神是一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有着60多年历史的大众日报社,有这种好的传统。战争年代,老一代大众报人历尽千辛万苦,有340多位职工献出了生命。第一任总编辑匡亚明,1996年去世前留下遗嘱:把骨灰埋到大众日报创刊地——沂蒙山区的云头峪。如今,匡老长眠之所,已是青松翠柏、郁郁葱葱。我们每次去扫墓,都受到奉献精神的教育。今天的大众报人,继承发扬了老一辈培育的奉献精神。过去的10年,社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奖金…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的家园何在? 这正是项贤明在他的《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一书中苦苦追觅的。作者的探索是从对现代教育的反思开始的。当现代人运用“教育”对人启蒙时,作者却对这种用于启蒙的“教育”本身提出了质疑:这种“教育”能够引出一个真正的“人”来吗?在作者看来,以“制度化”、 “科学化”等为特质的现代教育无法完成“成人”的使命。在此意义上,作者的努力正在于启“教育”之蒙、启“现代教育”之蒙。这既是对人们惯常接受的“现代教育”的批判与解构,更是对“现代教育”的重新解读与改写。换言之,作者的意图不在…  相似文献   

7.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我采写新闻,也有“三吃”三喝”。 先说吃吧,这一“吃”是吃苦,就是“玩”新闻要有吃苦精神,采访时不怕苦不喊累,路再险,坡再陡,事再难,也不畏缩退步,风再狂,雨再猛,也不中断采访;写作时蚊蝇嗡嗡,汗流满面或手脚冻麻,寒气袭人,也得及时赶稿。这第二“吃”是“吃”材料和“吃”采访笔记,把新闻事实吃进去慢慢细嚼,取其精华,排其枝蔓,用采集的花粉酿出蜜汁。这第三“吃”指吃透中央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做到眼明心亮。 再说三“喝”,第一“喝”是指从名记者和同行的奋斗足迹中吸取精神营养,喝些高级“饮料”,以解自己在人生旅途和新闻写作学步中的饥渴。这第二“喝”是喝下来自四面八方的热潮冷讽;第三“喝”则指在采访途中渴了喝几口泉水或冰雪水。②  相似文献   

8.
周凤琴 《记者摇篮》2005,(12):25-25
时值中考、高考,不断有噩耗传来,一个又一个花季少年投水、跳楼、服毒……作为负责任的新闻媒体,担负道义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不愿意炒作这种新闻,但残酷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斗胆诘问:我们的教育难道是吃人的机器吗?  相似文献   

9.
写下这个题目时,想起一个“手机段子”:一农户杀鸡前夜给鸡喂食,不经意说:“快吃吧,这是最后一顿了!”次日清晨,农户来到鸡窝,见鸡留下一封遗书:“我已吃老鼠药。你甭想吃我了!”这虽然是个笑话,却深刻揭示了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5月7日,工人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实行改革,直接供应各国营菜场鲜猪肉,这确实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在消息和所配的“短评”中都说,这一改革“结束”了武汉市民“吃冻肉的历史”,这就很难使人信服了。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肉食供应中,经  相似文献   

11.
近日,同松藻矿区的基层通讯员摆谈,通讯员反映,他们不怕熬夜动脑筋写稿,就怕采访时吃“闭门羹”。他们说:再三相约,好不容易同被采访对象见面,人家不是三言两语完事,就是根本不谈,那种尴尬场面实在让人忍受不了。采访吃“闭门羹”的情况,别说是业余通讯员,就是一些老记者也时能碰到。我们虽是《松藻矿工报》的编辑、记者,但在采访中就吃过不少“闭门羹”。但我们不怕,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寻找不吃或少吃“闭门羹”的方法。一、同你不熟:羞于开口。一次我们带通讯员去松局建安公司采访老劳模李双全。李师傅看到我们一个个拿着纸…  相似文献   

12.
古人有“早上吃姜,胜过参汤;晚上吃姜,赛过砒霜”的说法,意思是说早上吃姜有益,晚上吃姜有害。这一说法是非常符合养生之道的。  相似文献   

13.
吃的耻辱     
莫言 《出版参考》2011,(3):17-17
吃人家嘴短的意思很明白,仅仅有这点意思那简直不算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吃人一棵胡萝卜所蒙受的耻辱哪怕用一棵老山参也难清洗。  相似文献   

14.
一张报纸类似一桌菜肴,要使人人可口满意不大可能。但,只要“内容”丰盛,不是只好看不中吃,恐怕多数人还是会满意的。有人不喜欢读人民日报,据说是“没有意思”,“无啥看头”。净是鸡鸭鱼肉、青菜萝卜、白面馒头,吃够了,想吃点奇巧货色,诸如青蛙腿、炸蝎子,甚或珍禽异兽之类。亦即爱看点小道消息、社会奇闻、宫闱秘事等等。  相似文献   

15.
我们吃得最多的是什么?人们很容易想到的是粮食,可是,是空气和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吃”空气,只是一般不用嘴,晚上睡着了,还在不停地“吃”,从生下来“吃”到完全停止呼吸为止。我们每天吃的第二多的是水,喝水,喝茶,吃的蔬菜、瓜果里主要成分是水,猪、牛、羊肉和鲜鱼肉里也主  相似文献   

16.
变味的“面包”我们怎么吃周明荣【射阳】漫步书林,面对仪仗队般挺立的书籍,喜爱读书的人自然会嗅到诱人的香气,难怪高尔基说“我扑向书籍就象饥饿的人扑向面包”。此语道尽了追求科学、文明的人们对“精神食粮”的热爱。可如今,从富丽堂皇的书店到街头巷尾的地摊,许...  相似文献   

17.
今天讲“吃亏、吃苦、吃气”,可能被有的人讥为傻瓜 ,但在大众日报社 ,这确确实实是一种主流风气。“三吃”精神是一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有着 60多年历史的大众日报社 ,有这种好的传统。战争年代 ,老一代大众报人历尽千辛万苦 ,有 3 4 0多位职工献出了生命。第一任总编辑匡亚明 ,1 996年去世前留下遗嘱 :把骨灰埋到大众日报创刊地——沂蒙山区的云头峪。如今 ,匡老长眠之所 ,已是青松翠柏、郁郁葱葱。我们每次去扫墓 ,都受到奉献精神的教育。今天的大众报人 ,继承发扬了老一辈培育的奉献精神。过去的 1 0年 ,社级领导班子成员…  相似文献   

18.
所谓“吃了上家吃下家”,用学理化的语言表述,就是双边市场。  相似文献   

19.
吃食堂     
高巍 《档案天地》2010,(10):13-16
1958年,干军万马搞农田水利.促进了小社并大社。于是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这一对双胞胎就早产了.而且一个月内普及到全国。吃食堂是人民公社的衍生物。吃食堂就是把公社社员集中在一起吃饭,并且吃饭不要钱。  相似文献   

20.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很多孩子被长辈教诲的话。似乎只要勤奋,不管朝哪个方向发展,都会“有虫吃”。事实上,首先要弄清自己是鸟还是虫子。如果你是鸟,因为早起,可能丰衣足食。但是如果你是虫子,一旦早起,必将引来杀身之祸。作为虫子,还是睡懒觉比较安全。要么干吗有“懒虫”之说?据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类语言中,最荒谬的一句大概要算得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千姿百态,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让所有人特别是未成年人按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真理”去走人生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