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戏曲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其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表现形式与儿童的发展需求、发展特点高度契合。以地方戏曲茂腔为内容开发幼儿园园本课程可以更好地发挥戏曲的育人功能。茂腔戏曲园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拓展幼儿的经验,发展幼儿的道德与情感,培育幼儿的审美和想象力。幼儿园应基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关注茂腔课程建构的全员性、过程性和全面性,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拓展茂腔戏曲的育人空间。  相似文献   

2.
茂腔是流行于青岛的一种地方戏曲,素有“胶东之花”的美誉。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从肘鼓子到本肘鼓再到冒肘鼓,并最后定名为茂腔。经历了从小戏班,进村沿街或搭建临时舞台表演,到后来的大剧团,镁光灯下的酣畅呈现,最终不仅成为青岛地方戏曲中的佼佼者,并在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茂腔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岛近代城市的演变,也反映了青岛社会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3.
东北二人转在艺术特征上介于"戏"与"曲"之间,是一种相对稳定而独特的艺术形态。东北二人转没有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态的原因,首先,东北地区的生态民俗环境是独特的,物质生产民俗限制了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演出场所,二人转艺人的演出未能职业化;其次,从艺人的角度来看,二人转艺人职业化的进程由于受制于经济条件和民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得非常缓慢。此外,影响二人转形态的还有两个非直接原因,那就是东北地区戏曲文化传统的缺失和与此相应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具有的深厚的叙事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五莲茂腔是山东的地方小戏,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五莲茂腔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201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五莲茂腔现在面临着许多的难题,它需要我们后代人来振兴五莲茂腔这一地方小戏,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写五莲茂腔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现在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地方小戏。  相似文献   

5.
李培敏 《考试周刊》2013,(34):179-179
本文论述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戏曲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制作精美的戏曲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关键。中等职业学校的戏曲多元化教学是一项综合教学,既不拘泥于传统老艺人的教学模式,又要对传统戏曲教学模式进行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6.
高密茂腔是高密、东北乡文化的精粹,莫言从小受茂腔戏曲的耳濡目染,文学创作也含有茂腔影响的烙印。本文将从民俗茂腔的角度分析茂腔-莫言-文学创作三者之间相得益彰、流光溢彩的水乳之情。  相似文献   

7.
茂腔是山东土生土长的民间戏剧之一,2006年,高密茂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对地方非遗的关注,地方加大对茂腔的资料收集,学术界也慢慢开始从人类学、民俗学等多维视角深化茂腔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与民间戏曲王耀明王占连革命先驱李大钊生前很重视民间戏曲,他把拥有千千万万观众的民间戏曲艺术作为教育启发民众、团结唤起民众、改造中华和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当然,他也喜欢结识那些一向为达官显贵和御用文人们所鄙视的民间戏曲艺人。像乐亭县地方皮影戏艺人...  相似文献   

9.
河南传统筝乐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大调曲子的重要影响。在历史上,传统筝乐音乐以板头曲和唱腔曲牌两种形式随大调曲子从豫东向豫南地区传播,并在以曹东扶为代表的大调曲子艺人对其曲目的编订及其从事的社会活动的推动下成长为一种具有地方风格代表性的艺术表演形式。文章针对大调曲子与河南传统筝乐的密切关系,对河南传统筝乐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艺苑奇葩——莆仙戏曲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外来文艺形式大量涌入,当代青少年对传统地方戏曲已渐渐失去往日的热情,知音日渐减少。针对这种现象,立足于莆仙戏的剧本、唱腔音乐、舞台表演等方面,对莆仙戏音乐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1.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它特殊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复兴民族文化浪潮的兴起,戏曲的传播也开始得到发展,各地的地方剧种相应地受到重视。张家界阳戏原属于祭祀性戏曲,是由傩歌、傩舞、傩仪、傩面具等组成的傩戏演变而来,并且在音乐上吸收当地的民歌、花灯等音乐元素,是张家界土家族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金线吊葫芦"的特殊唱腔使的张家界阳戏与其他地区阳戏的音乐有明显差异,本文以阳戏的音乐作为中心,从语言、唱腔、伴奏三方面来探讨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2.
山西上党地区有着独特的曲曲人文传统,其戏曲艺人大体分为乐户艺人和上党梆子艺人两类,分别负责供撰演出和搬演大戏,他们职司有异,传统不一,敬奉的行业神也不尽相同,乐户艺术人崇祀的行业神主要有咽喉神,白剧神和律音祖师,而上常梆子艺人主要崇祀老郎神,没大小老爷。由于年湮日久,当地关于戏神的传说产生了种种误解,这种现象对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解读上党地区戏曲文化的深厚传统和独特内涵非常不利,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上党戏神作了初步的分类研究,并对其误解进行了辨证。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分析当前戏曲改革在校园戏曲教育中的得与失,在梳理当下戏曲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造成戏曲改革的现实原因:戏曲传承保护百家说、传统戏曲演出程式化的独特性、传统戏曲演出形式的多样性、戏曲改革失败的前车之鉴、对戏曲改革缺少必要的认识;提出了戏曲改革在校园的发展路径:多元共治理念引领高校校园戏剧发展、地方高校要建设大学生戏曲社团,拓展戏曲学生观众等,促进戏曲改革在校园教育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怀梆艺术是河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梆子腔体系,因流传于古怀庆府地区而得名。怀梆艺人特别重视唱腔的创设和自我唱腔特色的形成。文章对怀梆传承人赵玉清的唱腔创承缘由及唱腔特色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15.
茂腔是流行在山东胶州、高密、诸城、安丘、五莲、莒县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属“肘鼓子”声腔系统。其形成经历了“本肘鼓”、“冒肘鼓”、“茂,腔”三个阶段,其中“冒肘鼓”的突出特点是旦角唱腔的下句尾音翻高八度,  相似文献   

16.
正地方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地域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群众基础,千百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弘扬"三个文化",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促进戏曲繁荣发展振兴的重要举措。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  相似文献   

17.
地方戏曲是一种根植于农村、发展于农村的文化样式。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于优秀文化传播、农民文化娱乐、地方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建设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认识不到位,相关体制不完善,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问题多多。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戏曲演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监管,使戏曲能够有充足的展示空间和平台;进行管理改革,实行政府买单企业演出的服务新模式;注重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和地方戏曲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戏曲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丰富的文化宝藏之一,后世发展而成的京剧亦是中国之国粹,中外研究学者对元杂剧的发展历史、剧作家的生平以及优秀的戏曲作品发表的文章甚多,但对戏曲艺人却从未有过专门的论述。从戏曲艺人入手,以之为辅助资料探究元杂剧,有助于我们在更细致的背景下了解元杂剧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9.
戏曲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产物之一,地方戏曲是地方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建设和谐校园,也能够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学生对地方戏曲的学习亦有利于戏曲传承。本文分析了地方戏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融入策略。  相似文献   

20.
毯子功是戏曲的基本功之一,后被舞蹈艺术所吸收借鉴。原始舞蹈与古代乐舞的发展为戏曲事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经过几代杂技艺人与戏曲艺人的研究创造,逐渐发展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毯子功。毯子功的历史悠久,发展过程独具魅力。毯子功需要合理的训练,和智慧的思考。通过研究毯子功的文化内涵及训练,从而提高训练质量,丰富舞蹈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技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