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屈贾列传》中的长沙王陶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贾谊曾先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为文帝少子刘揖①,而长沙王的姓名《史》《汉》贾谊传中均无注。《资治通鉴·汉纪·文帝纪四年》胡三省注长沙王“吴差也”。由此知长沙王非刘氏宗族。《史记·汉兴以来...  相似文献   

2.
“文、景分国为削藩”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时期的削藩,是对当时政治局势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过去,一般认为,削藩政策始于汉文帝的分国,历经景帝,至武帝时大一统局面形成而问题解决。司马迁说:“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四,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他首次把分国与削藩联在一起。班固则更进一步:“文帝采贾生之言分齐赵,景帝用晃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  相似文献   

3.
班固在《汉书》的撰述中,继承和发展了《史记》自注的方法,以自注形式说明正文,阐发见解。本文围绕《汉书》诸志、表以及纪传中的自注,试图对《汉书》自注的内容和形式、历史影响做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东汉班固作《汉书》,其中78篇沿用《史记》原有篇目,虽然在原有文句的基础上作了剪裁删削,但仍然保留了大量可用于比勘的异文材料。这些异文材料是研究《史记》版本、校勘、史实出入的较有价值的材料,并可由此上窥《史记》《汉书》古本之貌。《史记》《汉书》对校是《史记》校勘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运用他校与本校的方法对《史记》《汉书》九处异文进行校勘发现,《汉书》的确能对《史记》起到订正作用,同时也可以发现《汉书》的校勘问题。  相似文献   

5.
《毛遂自荐》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文中记叙毛遂随平原君使楚定合纵之约的经过。平原君是战国的四公子之一,名赵胜,赵惠文王之弟,任赵相,门下有食客数千人,毛遂就是他门下的食客。所谓合纵,是山东六国联合抗秦,这里指赵楚定合纵之约,联合抗秦。就战国时代的整个形势看,秦国和齐、楚、燕、赵、韩、魏六国,都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战争,而基本上是秦国分别向东方几国进攻。秦国打败楚国之后,于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使白起为将攻赵,大破赵军于长平(现在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射杀赵将赵括,传说坑杀赵卒40万人。后二年,即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8年,又一说,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围邯郸”在赵孝成王九年,即公元前257年),秦进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急,使平原君去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同往,取得了“合从  相似文献   

6.
孙利政 《文教资料》2013,(29):25-26
《史记》和《汉书》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两部典范之作,《汉书》100篇中有55篇与《史记》内容重叠,可以相互参校。本文以《史记·淮阴侯列传》为主,通过与《汉书·韩信传》相关部分的比勘,对其中的一些异同试作分析,刺取六则,求正与方家。  相似文献   

7.
《汉书》在体例上是断代史,而班固著书的自我期许却是横罗多重学术、纵贯古往今来,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具体表现就是十二帝纪为断代史,而八表、十志则充满通史精神。八表分为三类:第一类按封爵分有六表,以《异姓诸侯王表》居首,其中的异姓诸侯王皆为项羽主持下所封,故起点早于汉之统一,已溢出断代范围。表序在内容上与《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颇相似,综述由封建而郡县的发展大势,可看作六表的总序。第二类为《百官公卿表》,其上篇为序,述古代官制通史;下篇则记汉代之官,行文中往往交待某官由前代某官演化而来,可看作通史背景下的断代史。第三类为《古今人表》,所列皆为汉以前人,完全出乎断代汉史之外,实有酌古鉴今之意。至于十志,则都是专门学术通史,其框架大体由损益《史记》八书而来,而以《律历志》居首更寄有深意。《律历志》的重心在历法,涉及天时与农功之关系,引而伸之,则涉及天道与人事之关系,实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修订新版;历法的推阐本来就为古今之流提供了时间坐标,加之把刘歆以三统历与"三统"、"五德"之说相参伍而推演出的《世经》也吸收进来,便直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通史体系,这又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修订新版!《律历志》在原则上为《汉书》十志起着总导论的作用。作为断代史的《汉书》为什么会有通史精神?一个王朝,有头有尾,而作为其存在载体的文明,则是绵延不断的。《汉书》要呈现的是西汉时期文明的有机构成,所以才有通史精神,政治史只是其划段标志而已。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认为两晋六朝"迁书既美善,引起学者研究兴味,社会靡然向风。"而著者在阅读《隋书·经籍志》过程中发现,唐代以前对《史记》和《汉书》的接受和研究著作极其不均等。事实是《史记》传者甚微,而《汉书》注家如云。文章探讨唐代以前《汉书》和《史记》的接受情况,并分析"《史记》传者甚微,而《汉书》注家如云"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由于流传年代久远、辗转抄写等多种原因,《史记》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前后矛盾的舛误。本文通过对照《十二诸侯年表》及《六国年表》阅渎《秦本纪》,共找出前后矛盾的地方20处,并以《史记》别处记载和相关专著进行校勘。  相似文献   

10.
郑丽冰 《文教资料》2011,(34):111-113
《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都有关于刘邦的记载。对于这个色彩斑斓、瑕瑜互见的开国君主,《史记》和《汉书》在其形象塑造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两书对刘邦的称谓.对史料的处理方式.以及对项羽的态度的不同进行比较,从而论证《史记.》比《汉书》更具有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1.
长沙王吴芮之子吴臣嗣王后,有人认为他暗中参与了黔布的叛乱,后又骗取了对刘澳的任命等①。本文拟就吴臣是否“反叛”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吴臣嗣长沙王在位时间。《汉书·高帝纪》载,汉五年(前202年)二月,“立番君芮为长沙王”。“一年薨,谥为文王,子成王臣嗣”②。所以,吴臣当是汉六年(前201年)继为长沙王的。但吴臣死于何时,由吴芮之孙吴回继为长沙王的问题上,《史记》有不同记载:《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孝惠二年(前193年)“哀王回元年”。即吴臣死于孝惠元年(前194年)。《综布列传》;“布故与番君婚,以…  相似文献   

12.
《史记》诸表的问题很多,有的文字脱、衍、错格,有的纪年舛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史记》、《汉书》诸表年数差异及本身歧义的地方提出粗浅的看法,在考订《史记》诸表的同时,对相应的《汉书》诸表也多有补正,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史记》《汉书》过程中,颇感其记述及注释有可疑之处.今摘取其中三例,求证于方家:梁玉绳关于《史记》《汉书》所载张良卒年皆误的说法并无根据,实则二书皆存正确之可能;公孙弘年寿及生年《史记》《汉书》所载相异,是历法中并本、除本的区别;《史记》所载汉武帝元光年号非司马迁本记,应为后人所追记.  相似文献   

14.
王胜祥 《历史学习》2006,(11):39-39
人民版《历史》必修Ⅰ第8页对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这样叙述的“公元前230年,秦军攻破韩国,俘虏了韩王安。此后十年间,秦国连年用兵,先后攻灭赵、燕、魏、楚、齐等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而人教版《历史》必修第一册第8页和地质百万版社出版《历史地图册》必修第一册第3页《秦灭六国》地图对秦灭六国先后顺序介绍是一致的,即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相似文献   

15.
徐珊珊 《文教资料》2012,(34):21-22
《史记》和《汉书》都是非常重要的史学著作,且二者关系较为紧密,汉高帝刘邦元年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的史实可互为佐证,现以中华书局出版的金陵局本《史记》作为底本,校以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先谦《汉书补注》为底本的《汉书》,对其中列传部分进行重新校读,以札记形式整理成文,期望对阅读和研究《史记》、《汉书》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的《魏策》四。《战国策》是一部反映战国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史料汇编。它生动地记录了游说之士的献智斗能、奇谋异策,及诸侯之间合纵连横,频繁的兼饼战争。该书作者无考,经东汉刘向整理,书名也是刘氏拟定。全书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共三十三篇。  相似文献   

17.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相传是左丘明所作。左丘明,春秋鲁国人,曾任鲁太史。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候年表序》中叙述了孔子作《春秋》,接着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刘向、刘歆、桓谭、班固等汉儒也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作,并以为左丘明受经于孔子。从唐宋以来,许多学者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孔子没有左丘明这样一个弟子,甚至否定左丘明其人。但是,《左传》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间,基本上还是有定论的。《左传》与《春秋》关系极大。《左传》在《汉书·艺  相似文献   

18.
王澍 《现代语文》2007,(10):110-110
《史记·五帝本纪》:"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司马迁似乎很重实。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也称赞《史记》为"信史"。其实不然。司马迁很好奇,《史记》不仅好奇,有时甚至流于妖诡和荒谬。  相似文献   

19.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的倒文有七十条,且很有规律,对于这一奇特现象的成因,众说不一。笔者通过对《将相表》的创作目的、正书和倒书内容的特点以及以倒文形式在表中作附文的合理性等几方面的比较与分析,认为《将相表》的主题是为了突出汉兴以来将相名臣的历史功绩,其中的倒文是表中于主题之外的附文。  相似文献   

20.
前人对《史记》和《汉书》之疏密多有论述,一般认为《史记》疏,《汉书》密。本文结合前人之论,以现代叙事理论中的叙事时间速度为切入点,论述《史记》《汉书》之疏密。首先,从总体上看,《汉书》之有书必录影响了叙事时间速度,是其密塞的重要原因,其他则未可一概而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次,疏密不仅体现在两书之比较上,在篇章内部也存在疏密不同的情况及其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