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机的《文赋》与陆云的《与兄平原书》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阐发了当时诗赋审美化的一系列标准,反映了西晋文人的“美文”观念。刘勰是魏晋南北朝“美文”观的集大成者,《文心雕龙·情采》篇把美文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个层面。这种对美文特征的系统概括与二陆美文观的影响是分不开。“二陆”的“美文”观念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那么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集大成之作。它们都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态度、“文气”说、文学价值与地位等方面,对《典论·论文》有着明显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以刘勰《心雕龙》中独具特色的概念“情采”为中心,阐述了其内涵,并与“质”对比说明其意义所在。从而反映出刘勰对艺内容与形式的认识,同时亦可窥见魏晋南北朝时代艺观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阐述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先倡导的“诗赋欲丽”为支持“文学自觉”的重要论据,只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陆机在《文赋》中谈文学创作,更多考虑的不是辞藻如何华美的问题,而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尴尬。梁昭明太子萧统则明确否定了片面追求语言华美的审美意念。认为魏晋六朝文论是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臆断。“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既肯定出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是判断“文学自觉”的标准,实际上又对那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对文学分类的一些阐述加以否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相似文献   

5.
《史通》有关史书体例的理论知识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史通》较为详尽地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记言体、国别体与通史的编撰;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编年体的盛行状况及其原因,指明这一时期史例中兴与编年体撰述盛行的特殊关系;批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纪传体史书撰述中种种“体统不一,名目相违”的弊端。《史通》对魏晋南北朝史书编撰中体例运用情况的考察,论证并充实了《史通》的史书体例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6.
华东师大历史系刘精诚先生的两部魏晋南北朝史著作——《魏孝文帝传》和《两晋南北朝史话》,已在不久前分别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 刘精诚先生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和教学已有30余年。从1964年在《历史教学》上发表《拓跋族的兵制与土地关系的变化》一文至今,他已发表了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论文20余篇。近年来,他致力于对北魏孝文帝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发表在《中国史研究》及各种学报上的专题论文已近10篇。此外,还发表了关于北魏末年人民起义等专题的系列论文多篇。《魏孝文帝传》和《两晋南北朝史话》这两部著  相似文献   

7.
<正>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在诗歌还是绘画中,它都占有重要地位。 “意境”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当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象”说。所谓意象,就是形象和情趣的契合。到了唐代,王昌龄在其《诗  相似文献   

8.
商业史是经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商业研究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这一长期被看作是分裂、割据、倒退的“黑暗时期”,商业研究显得尤其薄弱。令人欣慰的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出现了新气象,不少史学工作者把注意力转向了这个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史专著先后出版,如韩国磐的《南北朝经济史略》、许辉、蒋届亚的《六朝经济史》、余鹏飞的《三国经济史》、张尚谦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新探》等,都有专章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发展。其次,随着对魏晋南北朝区域经…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涵盖很广的作品,尤其是《史传》部分,不失为优秀的历史理论性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可以见出《文心雕龙·史传》在中国史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文学”非“史学”,“史学”即“文学”;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这与《史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最后,《史传》还影响了刘知几,孕育了“史家三长”思想的雏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之后,小说迎来了一个发展的转折点。魏晋南北朝的小说总体上呈现出篇幅短、受"实录精神"影响大的特点,而志怪小说则更为明显的表现出真实性与虚构性的统一。干宝的《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突出表现了这一文体特征并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素心”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提出的理论,它强调客观公正的著史原则,对后世史家修养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有一定影响,如章学诚的“史德”说就是对“素心”说的继承与发展.与“素心”说相比,“史德”说对于史家修养理论的阐述更为系统与完善.“素心”说不仅关乎著史原则,它也是刘勰对史传散文写作所提出的一个要求.除“素心”外,刘勰认为史传散文写作还要讲究文采,这既符合刘勰“衔华佩实”的主张,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探讨与追求文艺美的独立价值的时代风潮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文学处于新变的时期。面对文学斑斓错综的变化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提出“因时顺机、动不失正”的创作主张,就是要求文学创作须顺应时代潮流而发展变化,而这种新变又不能脱离正确轨道。《定势》篇中讲“执正以驭奇”,也是强调要把握文学创作的正确方向,驾驭文学发展中新变的趋势。刘勰这一创作思想,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今天文学创作的万千变化,如何开拓文学创作的新天地,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的,它至少在三个方面给了我们一定的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在诗歌还是绘画中,它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意境”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当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象”说。所谓意象,就是形象和情趣的契合。到了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学鉴赏问题,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很少有专门的论述。在先秦两汉时期,虽然已经有了文学鉴赏和批评的萌芽,但还是十分粗浅的,更谈不上系统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鉴赏和批评理论高度发展和繁荣的时期,曹丕、曹植、应场、陆机、挚虞、李充、葛洪、沈约等人,都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但都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只有刘勰,在他的不朽名著《文心雕龙》中写下了《知音》篇,全面地阐发了文学鉴赏的理论、方法、途径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对我国的文学鉴赏和批评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无疑,(知音)将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鉴赏和…  相似文献   

15.
<正>阎步克先生曾经在其著作《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中把古代官僚政治运行的轨迹比作波浪,他认为秦汉是一个波峰时期,因为无论是帝国规模还是制度的进步抑或是有条不紊的管理水平在同时期的古代社会都位居世界前列。与秦汉时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衰微,门阀士族力量强大,国家分裂动荡,民族交融带来的部族因素,也使政治的“变态”雪上加霜,故阎先生认为这一时期为官僚政治的“波谷”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学语境中文体概念的所指内涵有一个温长的建构、离析和积淀的过程。《文心雕龙》中“文体”一词的所指内涵主要有三:体裁、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刘勰这种广义文体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多为人们所采用,这之前是广义文体概念的建构时期,人们大多是在体制、体裁意义上使用“文体”一词。唐宋以降,尤其是明清两代,刘勰广义文体概念开始变得狭义化。其主要标志是离析,一方面,语言表达方式、风格这两层意义渐渐从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概念;另一方面,“文体”在仅指述体裁这一意义上也有被“体裁”一词所取代的趋势,到了近、现代,这种离析越来越彻底。然而,当西方当代文体学理论涌入中国时,人们又一次在语言表达方式这一意义上认同了西方文体概念,这与中国古代文体概念自身就积淀着这一意义分不开。  相似文献   

17.
韩国磐先生是国内外久负盛名的老一辈史学家。数十年来,他潜心研究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史,成就卓著,倾注了极大心血的力作《魏晋南北朝史纲》、《隋唐五代史纲》、《隋唐五代史论集》等十余部专著相继问世,大大促进了史学界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研究。不久前,韩先生所著《南北朝经济史略》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从而为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的深入研讨作出了新的贡献。早在60年代初期,韩国磐先生就曾撰有《南朝经济试探》和《北朝经济试探》。对南朝和北朝的社会经济分别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和精譬的论述,有力地推动了对南北朝经济史的研讨。两书问世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为治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的必读书。将近30年后的今天,韩先生的《南北朝经济史略》,作为厦门大学“南强丛书”之一种而出版,  相似文献   

18.
<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频繁更迭、战乱频发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革,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工作的开展能够揭示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征,加深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由韦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魏晋南北朝考古》一书,是一部系统的魏晋南北朝考古论著,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课本语文第三册选入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其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句,据《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木兰诗》的注释:  相似文献   

20.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描写的两个梦,正是他的两个愿望,反映了他写作《文心雕龙》的两个目的。一个是为文重视文采的愿望理想,一个是追随孔子的自豪之情。因此《文心雕龙》处处反映出以儒家思想为统领的文艺观,无论其写作的动机、全书的结构,还是其评论的标准,都是对儒家“树德”理想的实现。在“树德”的基础之上,通过“建言”形成了其文采的理论,这就是《情采》篇中所说的“形文”、“声文”和“情文”,认为“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既强调对文章的修饰和润色,又强调情感对文章的作用。刘勰以此成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的成熟和繁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