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荒原狼     
墨色从天空泼洒到地上。月像一枚猩红的铜钱,远远地悬在半空,发出黯淡的光。寂寥的星鬼魅一般睁着碧幽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瞪着大地。辽阔的荒原上覆了一层厚厚的雪,如同银狐身上的毛皮,缎子一样映出白光,使夜色明朗起来。低矮的灌木错落在地上,延伸开去。往日灰褐干枯纠结的虬枝,被素色包裹起来,显得有些怪异。天地寂静无声。偶尔有枝桠不堪重负,被雪压折,轰然坠地,发出的声响荡向远方。偷跑出来觅食的松鼠被吓得猛地一愣,手中的松果铿然落地,然后飞快地蹿上树藏匿起来,把身子缩进狭小的洞(,留下大尾巴后面尖尖的一角,毛茸茸地竖在外面,随风…  相似文献   

2.
荒原狼     
<正>在法兰西的荒芜之地,有史以来还从没有过如此冷峭和漫长的冬天。几个星期以来,气候寒冷,空气清新,人们的皮肤都皲裂了。白天,在耀眼的蓝天下,茫茫积雪一望无尽;夜间,月亮在积雪上掠过,这是一轮寒气袭人、透着银色光芒的月亮,它显得皎洁而又娇小。对这一带的动物来说,这是一段悲惨的日子。弱小的动物大量地冻死了,就连一些鸟儿也纷纷死于这场严  相似文献   

3.
黑塞的多数小说都可以看为"朝圣者小说",独在<荒原狼>处出现了一道裂缝.对灵魂和谐的探索被打破,哈立像浮士德那样厌倦了高尚,他独自一人向低俗滑落,但这一滑落并不能使他真正着陆,而是在多重的镜像中拥抱虚幻和荒诞.在学习幽默和跳舞的时候,哈立依然无法忘记反思,而以喜剧的方式对抗悲剧处境的做法也似乎并不能奏效.  相似文献   

4.
然后他用快活的姿势把棋盘一抹 ,轻轻推倒了所有的形象棋子 ,将它们堆成一堆 ,像一个很讲究的艺术家那样思考着 ,用另一种不同的组合 ,不同的关系和不同的混合 ,把同一个形象群组成另一出新戏。这第二出戏和第一出是互相联系的 :用同样的材料组成同一个世界 ,只是声音有变化 ,速度有改变 ,强调了不同的动机 ,构成了不同的场景。这位聪明的建设者 ,把我的这些碎片形象 ,组织成一幕幕的戏 ,远看个个都相似 ,个个都认识 ,都是属于同一个世界 ,属于同一个来源 ,可是每一幕又都是完全新颖的。“这是生活的艺术。”他以教训的口吻说 ,“以后您自己…  相似文献   

5.
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将你刺痛并让你觉得自己是孤独的。阅读《荒原狼》却不仅仅是这样的感觉,更激烈的震撼和快感让我捧着它的手发颤。就像是在互相进行灵魂的支援,我听见“荒原狼”对我说:“我与你同在。”感观积淀为沉思,挥之不去的困惑幻化为了五个具体的思考点:黑塞  相似文献   

6.
历史天空下的恢宏对话 曹立光(荒原狼)的<大金王朝>中自然地弥漫着浓重的史诗色彩,但这些并不是诗人所看重的,他旨在于还原一种境界--从属于一个民族的历史的文化境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诗人在对这组诗歌截取历史断面的方式方法上别开生面,添加了探讨和实践的欲求,这种愿望如犀利的刀锋,从容地剥开了这个民族禁锢了千年的肌肤,热血和骨骼悲壮地呈现,所有诗人笔端的句子,在这里凝成了这个民族特有的风骨和力量,成为文明指向中的一束光柱,重新激起一种热情,一种执着,然后昂起头与历史铿然对话.  相似文献   

7.
赫尔曼·黑塞在1943年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之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早在1927年发表的《荒原狼》似乎更受读者的喜爱。《荒原狠》问世后,引起德国文学界的高度赞扬和激烈争论,成为西方青年最欢迎的作品。托马斯·曼甚至将它与乔伊斯的杰作相媲美,称《荒原狼》为德国的《尤利西斯》。《荒原狼》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主要在于它从表现内容到艺术手法都深具时代的特征.小说将传统的艺术方法与象征、魔幻、内心独白、心理分析等等极富现代特色的表现手段自然天成地结合起来,深刻地解剖了主人公哈里·哈勒尔的灵魂。而且,与传统文学着力描绘个别事件、具体现象、类型人物不同.《荒原狼》的作者极力把握时代精神的概括性和社会人格的抽象性。哈勒尔的精神疾病.不是个别人的,而是一代人的,是时代本身的。小说讲述的不是某个人的故事,而如小说中以“出版者”的名义所说的,“这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91年前(1916年)的一个冬天的早晨,一群美国大学生嬉笑打闹着走向校园。一个中年妇女手里拿着一张报纸迎面走来,呵斥道:“不要笑了!杰克·伦敦死了!大学生们立即停止了打闹。在杰克·伦敦去世的前一天,恰好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去世,但是,整个欧洲报纸上有关杰克·伦敦的文字比这位显赫的皇帝要多。一位美国现代派诗人说,杰克·伦敦是世界的青春和英勇的一部分,他的死使世界失去了一团火焰。  相似文献   

9.
根据著名学者赵毅衡的叙述分层理论将《荒原狼》分为三个叙述层次:《哈里&#183;哈勒尔自传》是主叙述层次,《出版者序》为超叙述层次,《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的论文属于次叙述层次,各叙述层次紧密结合,进一步突出荒原狼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荒原狼》自1930年始即为国人所知,但直到1986年才出现中译本,之后中国曾掀起短暂的阅读热潮,但流传不广,影响也不大。上世纪90年代,《荒原狼》在审美层面开始了步履维艰的经典化之路。进入新世纪,该书被部分读者推崇为名著和经典,但它在体现其经典化合法地位的高校教材中处境尴尬。《荒原狼》仍然处在经典建构的路上。  相似文献   

11.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是二十世纪世界著名的瑞士籍德裔作家,194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作为一位西方作家,黑塞的"精神兄弟"托马斯·曼称其"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黑塞这位"生于‘现代世纪’行将结束之时,亦即在‘中古世纪’行将返回之前"的作  相似文献   

12.
赫尔曼·黑塞是20世纪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他中年时的代表作《荒原狼》没有复杂的情节,突出描写了主人公哈勒尔矛盾的心理特征,即人性与狼性的并存。黑塞以此探索了为摆脱生活矛盾和精神危机所走的内向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幽灵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视角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文章从幽灵批评的角度对黑塞《荒原狼》进行重读,分析“幽灵”笼罩下的世界、作者、作品以及读者,最后,揭示《荒原狼》对现代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塞缪尔·贝克特通过对《等待戈多》中人物的一系列的荒诞性动作与对话的刻画,影射出了二战后现代人不断"等待戈多"的救赎却"迟迟等不来"的精神困境。该剧也是继艾略特的《荒原》后,探索现代人的精神"荒原"的又一巨作。笔者将剧中人物宗教信仰的缺失以及所造成的个人的异化作为切入点,以展示作家对现代人将精神"荒原"灌溉成精神"绿洲"的呼吁。  相似文献   

15.
荒原     
“啪!啪!啪!”空中出现了无数个火点,聚集在一起,给黑沉沉的夜一点点微明,又散开,转眼间像鬼火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相似文献   

16.
荒原     
空旷无际的荒原,吹着风。想像中的荒原,要不就是薄薄的绯霞跌落,碎成千片,安静地歇息在每棵草之上;要不就是西下的斜阳将这里笼罩成一片血的海洋。然而,没有,这里是永远碧蓝的天斜斜地坠向大地。时间在这里是幻影,静止的、永恒的叠加,流动的只有风,匆匆地跑过千年的岁月。它撕扯着掠过一株奇异的树。那树,以一种孤独的姿态扭曲着,叶  相似文献   

17.
荒原     
,。··一。丫一一介 一︸一一;一﹄一 ﹃-, 州一‘︸︸,|荒原@李敏$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高三(4)班!410006  相似文献   

18.
曹立光(荒原狼)的《大金王朝》中自然地弥漫着浓重的史诗色彩。但这些并不是诗人所看重的,他旨在于还原一种境界——从属于一个民族的历史的文化境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诗人在对这组诗歌截取历史断面的方式方法上别开生面,添加了探讨和实践的欲求,这种愿望如犀利的刀锋,从容地剥开了这个民族禁锢了千年的肌肤,热血和骨骼悲壮地呈现,所有诗人笔端的句子.在这里凝成了这个民族特有的风骨和力量,成为文明指向中的一束光柱,重新激起一种热情,一种执着,然后昂起头与历史铿然对话。  相似文献   

19.
“荒原狼”是孤独者的文化心理,孤独是自然本性在异己环境中的失落,乡愁就是摆脱孤独的追寻。荒原狼是孤独者的悲剧,这种孤独之美已经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的美学本质。  相似文献   

20.
无语的荒原     
三 此后,主人虽然没有亏待阿灵,但对阿灵明显地失望了。它成了一只看家狗,阿黑阿花取代了它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