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趋势,包括电商平台就业、平台服务市场就业和在线平台市场就业等各类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大学生参与新就业形态现状,分析大学生选择新就业形态的优势和限制与平台模式下就业形态发展,即大学生可以在新就业形态中获得“轻创业”、灵活就业、新职业发展机会,获得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同时新就业形态发展也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持,从而实现新就业形态发展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双向赋能、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新就业形态”以其容量大、灵活性强等特点,越来越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发挥着就业“缓冲带”以及“减压阀”的重要作用,然而新就业形态下就业质量仍面临诸多“短板”,如职业保障不足、就业脆弱性突出、社会认同缺失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就业形态在乡村振兴中吸纳就业的作用,需要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加快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培育县域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政校企社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共同体,创新农村劳动力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方式和内容,开展数字化职业培训精准帮扶行动,营造更加优良的新就业形态发展的职业环境等,促进新形态就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在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相较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性别偏见、就业范围选择较为狭窄的问题。同时,随着“二孩”“三胎”政策的出台,受到生育问题的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时遭受更严重的性别歧视、职业晋升发展更为困难等问题。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各类新就业形态,为女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多的机会。研究发现,新就业形态为女大学生提供更为多元的就业选择、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同时,由于新就业形态自身的局限,也使得女大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存在着就业不稳定、保障性不足的问题。对此,本文给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求更好帮助女大学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5.
孙竞 《教育探索》2022,(9):40-45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国家和社会的焦点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新就业形态成为年青人就业的新趋势,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大学生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呈现出新就业方式普及化、发展模式的多元化、职业趋向无边界化等特征。针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观念和职业期望发生转变”等问题,应从升级就业质量评价标准、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就业服务政策转型三个方面促进大学生新就业形态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困难,社会保障收支缺口越来越大,而采取灵活就业方式的人员越来越多。他们的中断参保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护应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从而缓解我国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7.
林栋 《教育与职业》2020,(15):75-80
建立在信息数字技术革命基础上的新就业形态,对提升高质量就业、优化就业资源配置、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新就业形态所带来的职业生涯的无边界性、雇佣方式向弹性化、职业认知向自我封闭性、就业状态向不确定性等特点,给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带来诸多新的挑战。文章结合职业胜任力理论,以个体的特色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动态迁移为逻辑起点,构建反馈能力、沟通能力和行为能力三维度的培养体系,从职业基础技能、职业元认知、职业复合技能、职业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推进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深刻影响就业市场的变革,促使就业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转变。这种变革具体表现为:工作者所承担的失业风险由“岗位失业”变为“技术失业”,工作者的雇佣身份从“雇佣工人”转向“流动工人”,工作者的工作模式从“工厂模式”转向“数字模式”。这一系列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具体包括创新创业能力、跨岗位就业能力、数字化应用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普遍适应能力、终身发展能力等。面对数字经济对就业市场的挑战以及就业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工作者的关键场域,要顺应数字经济背景下就业市场的变革趋势,肩负起人才培养的新使命,通过提升不确定性的课程知识、构建终身学习的教学模式、推动数字集群的专业建设等方式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技术技能人才与数字经济时代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日益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重要渠道。调研显示,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就业的比例、满意度和期望度逐年升高,与数字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促的局面。未来十年,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增速快、态势稳,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千万级就业岗位需求。当前,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就业面临供需结构性不匹配、生态建设不完善、部分学生择业观念保守等挑战,需要各方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观点引导等方面持续优化改进。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长达四十年之久的传统就业制度中,基本上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单一就业格局的突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推出的“三结合”就业方针,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则以国有企业中劳动合同制的推行进而“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为标志。初步确立后的劳动力市场虽取得一定成就,但其发育并不平衡,并且市场自身的缺陷、市场供求主体的不明晰、工资调节机制不健全以及相关法律基础的不充分也在制约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和完善,需要借助政府行为,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劳动力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经济形态向数字经济形态转化,数字经济使我国得以在许多领域实现超越性发展,该发展对传统商科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了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商科人才,新商科专业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商科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调整、产教融合等方面展开思考,探索了在新的技术革命下新商科建设、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13.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转变,大学生面临就业紧张的严峻问题:高校教学内容及体系难以跟上市场需求变化,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政策支持;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没有得到正确引导。而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促进社会稳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想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从创新大学生就业路径着手:经济新常态下的首要任务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在完善教育体系的同时开拓就业市场;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4.
受新冠疫情冲击,高校毕业生呈现就业去向日益多元化、体制内就业偏好显著增强、就业期望同质化问题突出、“慢就业”和“NEET族”有所增加等现象。新冠疫情对经济和就业影响深远,供给叠加竞争压力倍增,毕业生合法权益维护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市场、高校三个层面齐抓共管,打好“组合拳”促进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5.
在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也出现了期望与实际相矛盾、岗位与专业不匹配以及某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尝试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机制,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高校也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并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通过这些方式活跃就业市场,解决新常态下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新就业形态是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催生的平台就业、远程办公、用工共享等新就业类型,为新就业形态下的各行各业提供劳动服务的从业人员属于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通过深入新就业形态用工单位和有关人民法院开展调研,基于劳动关系认定、分层保护、分类保护与政府监管探究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的现实困境,明确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的立法对策,包括构建多层次劳动关系保护体系、健全劳务关系保护的法律规范和完善具体的权益制度设计。进而,基于发布指导性案例、准确认定劳动关系、休息休假权、平等就业权、职业安全权、经济补偿权等方面,厘清人民法院在审理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案件时的司法裁判规则。  相似文献   

18.
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数字劳动理论特点,主要体现为数字技术操控工人、数字平台垄断市场、数字资本抢占数字产权。在数字劳动理论中,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批判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数字劳动异化、数字劳动自由化的意识形态骗局、社交媒体掩盖数字资本主义的危机等问题。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的劳动形式,并没有改变数字资本攫取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目的。对克里斯蒂安·福克斯的数字劳动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对规范我国数字资本运行逻辑,优化数字技术现实运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数字劳动秩序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产业机构的不断变革,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针对当前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专业特色不明显、指导发展失衡以及机构设置不完善等问题,本文认为各高校应在深入了解社会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应通过加强学院师资建设,完善就业创业相关理论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增设就业与创业指导机构等措施来保障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资源总量的稀缺、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规律以及人们就业要求的提高等方面,剖析了就业问题的 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