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像画在绘画中是很难的一种绘画体裁.高校传统的美术教育将人物肖像教学大致分为基础训练和写生与创作两个阶段,使大部分学生走入误区.笔者认为必须从“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常态与典型常态的贯穿“;“定向与负空间的营造“;“技巧与艺术素质的培养“等四个层面,探索新的肖像教学新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人物肖像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肖像内部形体色彩塑造,是从15世纪文艺复兴油画诞生到20世纪初的印象派绘画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抛开肖像绘画某些构成因素,运用现代色彩学体系的知识,着重论述色彩推理对肖像内部形体塑造的关系,其中涉及色彩的互补关系与色彩并置、色彩的冷暖距离、固有明度,以解决人物肖像与背景的色彩推理关系及人物肖像内部形体的推理运用。  相似文献   

3.
该文论述了《围城》中人物肖像描写的三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对人物的肖像直描,展现人物性格的外化形态;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化动态神情的描绘,映现出人物的肖像神采;侧重对人物肖像的美感描绘,突出人物的外貌神韵。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些肖像描写枝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肖像描写上的独到匠心。  相似文献   

4.
写人离不开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出色的肖像描写能产生形神毕肖、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写好人物肖像呢?这里仅从几方面撷例简析,以供鉴赏。A.抓准特征——惟妙惟肖,以形传神每个人物外貌各有特点,肖像描写要准确贴切地凸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展现人物的形象,以形传神。唐搜在《琐忆》中写道:“他(鲁迅先生)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这里的肖像描写恰似一帧  相似文献   

5.
影响服装发展变化的因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环境的和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因素,而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历史服装发展风格的流派中,每个历史阶段大都是以绘画艺术、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以及哲学艺术等艺术风格进行命名的。服饰艺术的生命与各流派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门绘画艺术,而肖像漫画则是当下学生较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文章以水墨肖像漫画的结合为例,从学生喜爱的漫画为切入点,将二者结合开展水墨趣味教学,提高学生创作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同时,吸引学生对传统艺术的了解与学习。  相似文献   

7.
面对世界艺术,中国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发展变革中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而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变革必然会与地域、时代文化艺术表现和追求相对应。在学习和继承西方油画肖像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中国优秀的本土文化使之具有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油画肖像艺术语言现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而辩证的运用“写实”与“表现”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产生“表现性写实”语言是置身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探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概括的历史脉络进程,结合社会、文化和宗教等元素,主要探讨肖像画的流派,研究肖像画技术的改进和历史的发展,以及人与精神的作用,归纳总结肖像绘画的本质,力图简明扼要地阐明欧洲肖像绘画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面对世界艺术,中国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发展变革中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而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变革必然会与地域、时代文化艺术表现和追求相对应.在学习和继承西方油画肖像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中国优秀的本土文化使之具有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油画肖像艺术语言现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而辩证的运用"写实"与"表现"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产生"表现性写实"语言是置身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探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10.
人物动态肖像描写是叙事性文本建构中人物肖像描写方式之一,是借描摹运动中的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情、姿态、风度等外貌特征来塑造人物的内在特性,在人物肖像描写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肖像描写实现“动态”的路径,一是人物动态肖像在文本情节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显露出来,二是人物动态肖像在人物的运动中完成。  相似文献   

11.
一、写人物肖像人物肖像是指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神情体态等外在表现。人物肖像描写,贵在写出人物的特点,以"形"传"神",不可面面俱到。同学们笔下的人物肖像往往呆板,缺乏个性。那,怎样写好人物的肖像?  相似文献   

12.
在悠悠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中西美术两大绘画体系,即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以上两大绘画体系各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西方艺术尚形,而中国艺术尚意;西方艺术重再现、重理性,而中国艺术重表现、重感性.通过中西美术比较,既可以找到其不同之中的相似之处,进而找到这些相似之中的不同,从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中找到自身文化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形象浓缩,是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促进着中华民族艺术的繁衍和文明历史的延续。中国绘画是哲学的、文学的,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气韵、意境、格调和趣味,它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中国绘画美学先后接受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形成了以道、艺、性、情、气韵、笔墨、造化等范畴的重内美的绘画美学思想。概括中国绘画美学特点如下:以笔墨和线进行造型;画面比例不受限制,画家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可以调整画幅比例;画面可以不画背景,留有大量空白,展示虚实变化;画面具有  相似文献   

14.
康熙帝早期中式肖像艺术思想主导了宫廷肖像艺术活动,探究其早期肖像艺术观是深入研究康熙朝宫廷肖像艺术史的基础。 从文物和第一手文献史料出发,分析康熙帝早期中式肖像艺术观的内容、特点与影响。 首先,康熙帝的早期肖像艺术观以满族文化为本,通过宫廷肖像艺术传达巩固满族文化传统的信号。 第二,青年康熙帝借肖像艺术强化政治联姻、荣宠臣子、宣扬教化,以巩固其政治统治。 第三,康熙帝年轻时追求正面肖像构图的庄严感,喜欢写实性强的肖像画,支持宫廷肖像艺术风格多元化发展。 康熙帝的早期中式肖像艺术观包含文化、政治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5.
发绣是用人的发丝为原料,运用绘画的原理,在缎地上精心绣制的特种工艺品。用发丝的天然色泽制作的现代人物肖像绣作品,形象逼真高雅,更富有立体感,又能经久保存,千年不变。温州大学人像绣研究所所长魏敬先教授30年潜心研制,以制作现代人物肖像发绣为主攻课题,从实践到理论进行深入探索,采用素描虚实绣手法,即深的地方施以密绣,浅淡的地方施以稀绣.高光部位不绣,以缎地作白,来绣现代人物肖像,表现其质感、光感、立体感及微妙变化,在中国绣艺园地上开辟了—片新的天地他与他的弟子们先后绣制了古今中外文化名人和领袖人物的肖像百余幅带着这些…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和张爱玲都对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方面,他们巧用工笔、对比手法及人物视角勾描人物肖像,彰显出人物肖像描写语言之同;另一方面,张爱玲又淡化主观评价,灵活运用意象.从而凸现出自己在肖像描写语言方面的独特构思与创造。  相似文献   

17.
肖像描写是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衣着等一些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传神的描写的方法。成功的肖像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作品的主题,收到画龙点睛、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正是所谓“一形一貌,见真性情”。唯其如此,古往今来,无数文章大师都十分重视人物的肖像描写。肖像描写的笔法千姿百态,这里略谈四种描写艺术:  一、逆笔美古人对行文的要求是“崇曲忌直”,肖像描写同样如此,不能做简单的直线运动,应求形象含蓄,富有情趣。不少名家妙手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巧用逆笔,启发读者深思,造成感情上的…  相似文献   

18.
肖像描写,是作品中常常碰得到的话题。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肖像,不仅指人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还包括人的表情、仪态、风度、声音及习惯、特点等等。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貌特征,就是肖像描写。我国古代的艺术家、作家在谈到绘画、写诗、作文中的人物肖像时,讲究"形神兼备",认为"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现代许多学者文人也强调:肖像描写应当而且必须密切配合个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才能适得其所,运用得当。而脸谱化、公式化、程式化的描写,则是肖像描写的大忌。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政权由统一到分裂,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战争频繁不断,经济不景气,社会极其不安定。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这一时期在艺术领域却出现了新的局面,美术创作飞速发展。魏晋南北朝绘画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除有民间画工之外,士大夫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绘画得以蓬勃发展。陆探微创造的“秀骨清象”概括了同时代社会名流的类型,与外部交往的扩大,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国外文化的交流,更丰富了传统的表现技法,孕育着唐代绘画新面貌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学术史上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各领域皆有过重大的影响,在绘画领域亦不例外。中国绘画史上凡重大变革发展时期重要画家的艺术,大都同道家思想的演变与影响有着显著的关系。文章试从道的内涵入手,兼谈其他哲学思想,旨在换一视角再谈谈中国画的创新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