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战时经济政策,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力地支援了对日战争,滞缓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进程。尽管战时经济政策给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并加重了广大国统区人民的负担,但其对抗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容抹煞的。  相似文献   

2.
战前,贵州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微弱,全省除鸦片贸易较盛外,其他商业贸易发展十分缓慢。抗战期间,贵州作为后方,商业贸易获得了大发展的机遇,在这特殊的历史机遇里,贵州商业贸易出现了“战时繁荣”。但这种繁荣明显呈现出畸形性,这种畸形性正是导致战后贵州商业贸易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抗战爆发后,国都西迁,中国东、中部各类金融机构亦相继迁移至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形成了重庆、昆明、成都、桂林、贵阳、西安、兰州等不同层级的金融核心区,并建构起以国家行局为核心,省(县)地方银行与商业银行为两翼,农村金融网为基层的大后方金融网,极大地推动了战时大后方金融业的发展,对于坚持抗战并取得最终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于抗战时期大量出现的企业公司的评价,是学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有学者认为,抗战时期的企业公司是产业和金融业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企业集团,是企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应予充分的正面肯定.笔者认为,当时出现的绝大多数企业公司规模不大,根本谈不上"巨大",它们的出现,只是顺应了游资寻找出路的需要,而并非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从新发掘的档案资料中可以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农业是晋绥边区经济的主体,日寇侵略严重破坏了边区农业发展。边区政府和农民多措并举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促进了经济发展,满足了军需民食,为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7.
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华侨心系祖国,特别是在全面抗战的危急时期,他们尽其所能提供支援。然而,受到战乱影响,处境艰难的海外华侨纷纷回国发展,尤其是侨生学业与生活难以为继。因此,政府颁行一系列回国侨生资助政策,尽管存在相关部门时有纷争、经费不足、申请手续繁琐等问题,但是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回国侨生的窘境,同时培养了一批抗战建国人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战时应作平时看”的基本思想是保持教育的正规化,即现行学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基本不变,而不是将各级学校办成“战时短期训练班”。这一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使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没有被打断,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使战时高校科研继续发展,避免了人才断层,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晋冀豫根据地的军事工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先修后造、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广大军工人员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采取多种途径,克服了生产要素上的难题;通过建立现代工业管理制度、开展生产竞赛和学习先进活动、重视职工培训和人才培养,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使军工生产不断向前发展,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也改变了当时中国军事工业的布局,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工业人才,在中国军工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日本全面侵华所带来的亡国危机激发出强烈而广泛的民族主义思潮,深刻影响了西南民族研究的目的、理论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民族主义视域下的西南民族研究肩负起了赓续中华民族生存、重塑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内涵、反击帝国主义文化殖民图谋等重任。在民族主义思潮激荡之下,理论上出现了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宗族论”等争议,但在西南民族研究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整体认同和尊重国内各民族多元文化的新进路。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促使学者群趋西南民族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他们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田野调查和研究,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元文化内涵;对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交往融合历程的研究,促进了中华民族一体意识的深化;对多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与融汇,使得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成效卓著,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在西南民族研究中的优势地位和文化殖民意图,而且使得这一区域研究的话语权逐渐为国人所拥有。  相似文献   

11.
在"抗战"时期,川盐供给地有富荣、犍为、乐山、简阳、三台、射蓬、绵阳、南阆、云阳、大宁、彭水等盐场,集散中心有宜宾、江北、叙永、纳溪等地,川盐运销地遍及全川各地及邻省的西康、陕西、甘肃、湖南、湖北、贵州和云南,运销活动频繁。在"抗战"时期,由于长江航运受阻,海盐供给困难,川盐销售省内和邻省的空间特征突出。川盐运销的空间格局与盐产地分布、交通条件、战时环境密不可分,它有效地解决了川省及邻省的食盐问题。  相似文献   

12.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从大局出发,大力支持甘肃省的贸易经济发展,间接推动了甘肃省商业经济和实业经济的起步。随着谷正伦入主甘肃,依据当时甘肃省的贸易经济环境,制定经济发展纲要及举措,基于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考虑,将财政开支后的余款成立甘肃省贸易公司,以发展地方经济,调剂地方物资需求。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前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土著文化、部族文化到汉族文化的融合期的过程。抗战加速了云南的现代化进程,云南民族文化由此进入到了加速发展期,西南联大等教育文化传播机构的到来、旅滇知识分子带来新的文化思想、日寇入侵激起的云南各族儿女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以及普通民众国家认同感的加强都使云南民族文化获得了新的内涵和质素,其精神体现为以爱国观为主体而付诸的各种实际爱国行动、由"山地意识"走向开放包容多样化文化形态的"高原情怀"以及云南本土文化摆脱封闭自足的特性自觉地与主流文化融合等特点。抗战时期逐步形成的云南民族文化精神,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时和抗战胜利后,还延续至今天的"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全面抗战时期,永安充作福建战时省会,也使教育迎来史无前例之变迁,构筑起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以及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并存的相对完整体系,宛如烽火中的涅槃.究其成因,首当其冲乃随福建省政府内迁的文化教育机构与在当地新建的文化教育机构共同促成,实则政教互助所驱动.期间发挥的战争动员、战争宣传,人才培育等功效,引人瞩目,折射着教育的应对与坚守.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更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克服种种困难,先后举办了20余次工农业生产展览会.展览会不仅充分展示了边区生产和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达到了发展边区经济,改进边区生产,教育边区群众,积极推动解放区革命斗争事业的重要目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工农业生产展览会宣传的方式方法以及宝贵经验,对我们今天搞好世博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抗战的结束,日军"残留"作为一种特殊且奇怪的历史现象出现在了山西省,说其特殊是因为这种现象仅仅出现在山西,言其奇怪是因为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军队不仅没有放下武器向战胜国投降,而是继续保留其武装"残留"下来,企图完成其"复兴"的大业。然而,近年来关于山西"残留"日军的论著虽然不少,但对其中虽已划入日军"残留"总数之列但却并非武装人员的一部分——"残留"技术人员却大多忽略或鲜有论述,而这些技术人员几乎全部服务于阎锡山的大型官僚企业——西北实业公司。文章通过对西北实业公司"残留"日籍技术人员的论述来更加全面地考察"残留"在山西的日俘情况,从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十分重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全面抗战时期,为了实现增强政党合法性、加强政治动员和维系国共合作的政治功能,党通过再现辛亥革命史实、继承辛亥革命遗产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的路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体现了纪念目的 的革命性、纪念主体的人民性和纪念过程的劳动性等特点.这些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具...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为使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并发挥其应有作用,国民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方面作了大幅调整.考察这一时期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对我们今天发展职业教育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皖南古民居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部分。它的建筑思想和风格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思想和风格的形成,起源于防火的需要,是中国古代建筑防火思想的伟大杰作和科学治火的智慧结晶。本文对古民居的研究,探究了建筑风格形成的根源,明确了建筑防火思想精髓,总结了建筑防火理论,开创了古民居建筑防火学术研究先河,对现代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内迁对遵义的影响很大,具体表现为浙大师生在遵义时期的抗日民主运动,使遵义人民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为遵义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助于遵义教育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浙大“求是”风气对遵义学风、社会风气的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