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给老师做写作培训,老师说没什么可以写的。我说,你们看书、听讲座和课,不可能不走神,把每一次走神写下来都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因为我不管听谁的课和讲座,我都会走神,二三十年来,我一直都这样。看李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直播,当他说“四千精神”时,  相似文献   

2.
<正>“我总是要时不时地‘怼’一下家长们,但很多时候‘怼’归‘怼’,一切都是从理解他们开始的。”视频那头的李正云老师眉眼含笑,娴雅温柔,即便是听了她的转述,我也依旧很难想象在讲座上、在工作中“怼人”的李老师是怎样的一番风采。并不出我所料,只要在网络上搜索李老师的名字,就会有铺天盖地的讲座资讯和通稿,活动受众从老师到家长,主题也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与自我成长的方方面面。“生活是可以这样子分享的,分享了自己的快乐,也带给他人快乐。”李老师如是说。心育路上,李老师不仅是“知心人”,更是“分享家”。  相似文献   

3.
陈冬梅 《广西教育》2009,(31):39-39
5月24日,我参加广西(北流市)2009“名师课堂”教学展示与培训活动,有幸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的上课与讲座,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下面,我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分享。虞老师现场展示了两节课,非常精彩。他的讲座更让我受益。他不像有些专家那样大篇地讲述理论,  相似文献   

4.
老师:同学们,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开一个讲座。 生W(肆无忌惮地):讲什么啊? 老师(与生W对视数秒钟,忍住。转而面向大家):讲座的题目是“初、高中物理学习中思维方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金娟 《江苏教育》2023,(6):78-79
<正>大学时,我无意中读到朱熹的一句话:“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那时候,我只觉得那是一种学习规律和思想,并没有深入思考。再次听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这八个字是在一次德育讲座中,听着主讲老师讲述自己转变学生习惯的一个个案例,我若有所悟:原来它还与习惯有联系,是一种教育思想。不知不觉中,我走上工作岗位已三年,回想自己与“名师有约”走过的三年,是“炼狱”般的三年,更是接受熏陶、获得成长的三年。“名师有约”活动是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南化实小”)的一大特色,一周一次。  相似文献   

6.
陈杰 《教育文汇》2008,(3):39-39
在江、浙、沪特级教师观摩会的讲座上,贾志敏老师叙述了这样一番话:“有些老师找我与他一起备课,总是要求我,‘贾老师,你能不能给我设计几个课堂亮点。’我一听就懵了,心想,亮点怎么能够设计出来呢?亮点是课堂自然生成的。”  相似文献   

7.
<正>自2014年参加工作至今,我心中虽常怀梦想,却总难以实现。直到2023年6月6日,我在南昌听了汪智星老师关于“教师成长”的讲座,他从一位偏远乡村的普通教师,成长为知名的特级教师,实属不易。他就像一束光,让我不由得追寻。讲座结束后,我问到了汪智星老师的联系方式。我申请加他微信好友时,表达了自己的拜师愿望。我独自等待着手机那头的消息,默默祈祷着。过了三十分钟左右,他通过了我的好友请求。  相似文献   

8.
痛并快乐着     
一、超级震撼实在很难用其他词语来形容多年前我第一次听叶澜老师报告时的感受,真的是超级震撼! 那时候,我校还未成为“新基础教育”的实验基地,“新基础”、“叶澜”在我头脑中没有任何印象。因此,我坐在礼堂的最后一排,开始了我平时听讲座惯有的——闭目养神。谁知,两分钟没  相似文献   

9.
〈正〉上午第一节课,钟老师上调研课,许多语文老师要去听课。早操时间,我在黑板上写了一则通知。 四(3)班同学:第一节语文课我因要听钟老师的课而不能到班上课,如果上课时还不来,请大家自学“留言条”(习作训练)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李荣宜 《江苏教育》2006,(3B):16-16
最近听了高万同老师“对语课程改革的新思考”的讲座,对他提出的“看懂与读懂是不一样的”一句,感受颇深。让我重新反刍、重新建构了心中的语教学。  相似文献   

11.
沈老师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她在“八五”期间通过电视已经收看了《教育科研基础知识与方法》讲座。其实沈老师对教育科研是“不屑一顾”的,听教育科研讲座只是为了学满“八五”培训学分才不得不做的事。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炒菜     
<正>劳动课上,老师问我们:“你们谁会炒菜呢?”结果只有大约一半的人举手。老师请举手的同学说一说自己会炒的菜,有人说会做煎(jiān)荷包蛋,有人说会做西红柿(shì)炒蛋,还有说会做土豆炖(dùn)肉……我听了,好希望自己也会做这些菜啊!回到家,我缠(chán)着妈妈说我想自己炒菜。妈妈一直不同意,说:“你还太小,火和热油都很危险。”爸爸听见了,说:“没事,我来陪他炒菜,不会有危险的。”妈妈终于同意了,我高兴得又蹦又跳。  相似文献   

13.
童言稚语     
(一)昨天,我在赶往学校的路上,忽然听见身后有一男孩急促地喊:“张老师,张老师!”我听了,连忙跑到他身边,问:“怎么了,出了什么事?”小男孩歪着头,笑着说:“张老师,早上好!”(二)我到一年级去监考语文。快要交卷时,一个小女孩用力地拉着我的衣角,问:“老师,‘piāo’字怎么写?”我想了想,说:“这个字———老师也不会写。”小女孩听了,大惊:“你也不会写,怎么当老师?”童言稚语$湖北武穴田镇小学@张欢  相似文献   

14.
新学期的第一个班会上,老师让同学们评(píng)选(xuǎn)优(yōu)秀(xiù)班(bān)级(jí)干部。话刚一出口,大家就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我们都选于谨(jǐn)同学。”老师笑着点了点头说:“的确,于谨同学作为我们班的班长,为班级做了很大贡(gòng)献(xiàn)。那就这么定了。”放学后,老师叫我第二天带一张照片。因为明天要把照片贴(tiē)在光荣(róng)榜(bǎng)上,可是我手中没有太漂(piào)亮的照片,这可急坏我了。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高兴地说:“这还不好办(bàn)?”拉着我就到…  相似文献   

15.
我的思考缘于屡次遭遇到的尴尬:每次参加教学教研活动,不管是省级、市级、县级,都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们似乎特别钟情于听几节展示课,而一旦到了专家点评、讲座阶段,他们便“心有灵犀”般地“群体”缺席。原先座无虚席的会场,顷刻间只留下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而只有这些留下的人或许会给主办方带来些许安慰)。此情此景,甚是尴尬。  相似文献   

16.
何亚玉 《考试周刊》2011,(85):13-13
从教十多年来,我常参加的教研活动是听课.校级的、区级的、市级的;一般老师的、专家名师的……想想真是“百听不厌”、收获颇丰。近日.从上海的王丽琴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第一爱好竟然就是听课。这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们为什么爱听课?我们爱听课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最近听了几个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公开课,发现他们的讲课有不少共通点:(1)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2)强调“字字落实,句句过关”;(3)教学形式基本为串讲,进行逐句翻译讲解。这不禁让我困惑:文言文教学怎么只见“言”而不见“文”?  相似文献   

18.
去年11月底,湖南省教育学会请了全国一些有名气的老师到长沙上课、讲座,笔者慕名而去。说实话,这次来上课、讲座的老师中,有些我是听了多次课与讲座的。听完后感觉到,有些名师的课与时俱进,每次听了都有新感觉、新体会。但也有些却是停滞不前,总是老调重弹。比如有一位在上完课后说,这堂课是第38次上了。我一听很惊讶,上了38次?但仔细回味那堂课,却觉得不像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值得讨论的地方太多了,甚至连课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常识还值得推敲。至此,我们很容易想到“名师需有进取精神”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初识《湖北教育》(综合资讯)杂志是在数年前.然而真正走近她,却在近两年。中师毕业的我,是一条“网虫”,闲暇时喜欢在网络上四处游走。写网络日记、“啃”精彩网文、听专业讲座……利用网络资源充电,占据着我的全部业余时间。一次偶然,网友“花开无声”读了我的空间日志,特别向我推荐了《湖北教育》(综合资讯)杂志的新浪博客,鼓励我向杂志投稿。  相似文献   

20.
张永健  张家海 《家长》2022,(19):9-10
<正>在现实中,家庭教育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作为一名教师,平日与家长交流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苦恼:“老师,这孩子就是不听我们的,您帮忙管紧点啊!”“这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很多时候我们给他讲道理,他就说您又不是老师!”为什么孩子听老师的,却对父母说的话置若罔闻?近日,在一次线上家庭教育讲座中,权威专家分析了原因。在专家看来,一位称职的老师,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在孩子面前都称得上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