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不习惯给自己写的书作序。已经出版的,除了个别有前言作必要的交代,大抵没有序言。我愿意让它们像婴儿一样,光着身子来到人间,让世人直接看它们的本来面目。 这回有点不同了。感谢张小影同志和李世凯同志,他们从我的各类作品中选取了这样一部分,汇编成文集。由于选编的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本普通的读书笔记.所收集的是作者近年撰写的读书心得。作者喜欢读书。经常逛书店.找些文史类的书籍来读.随手写下点“感受”之类的文字。日积月累,倒也不少。现在翻出来看看.似乎还不无敞帚自珍之感。  相似文献   

3.
2004年4月,自治区党委决定调我到自治区纪委工作,但因还要等中央纪委来考核研究决定后才能到任,于是就有了一段闲暇,有了一段时间来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我决定用这段时间,整理一下我在档案局工作期间发表过的一些关于档案工作的文章和这期间的一些随笔。整理出来一看,竟然也有几十万字。这些文章反映了我对档案工作的想法和工作思路。这些随笔部分地反映了我在这期间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很多做过报纸的人,都对自身从事的职业有一种优越感和特殊情结,认为这个职业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是高尚神圣的,具有永恒的价值。但是曾几何时,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忽然间变得岌岌可危了。  相似文献   

5.
能够将我近五十年来的拙作汇集成册,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图书馆学家文库》的一集,至感荣幸.这些作品的涵盖面虽然广,品质也参差不齐,但也真实地反映了我近半世纪来在学习及工作中的心得和体验.希望能籍此机会向读者们请教,并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的祖籍是福建省福州市,1931年1月25日生于广州,当时父亲李干军是广东省四会县的县长.两年后,因为父亲工作的调动,全家迁往南京.抗日战争前半段在广西桂林度过,这期间还随母亲去越南住了一年,等到小妹出生以后再迁回桂林.抗日战争后期在重庆度过.当时我以流亡学生身份进入国立第二华侨中学,读初一和初二.胜利后复员,父亲因为是李宗仁将军的参军,全家迁往北京住进中南海.我则由政府分发到南京市立一中读初三.1947年,因内战关系,全家又迁到桂林,我则进入国立汉民中学,读高一和高二.1949年,国民党迁台,全家迁往台湾台中,父亲应聘任教于当时的省立台中农学院,我则进入省立台中一中,读高三.毕业后,考进当时的省立台湾师范学院教育系,1954年毕业.受完一年预备军官训练之后,分配到台北师专附小担任训导主任.一年后由已升格的省立台湾师范大学聘为助教,派到训导处课外活动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我之所以能得到这份工作,一方面是得到我的恩师,师院刘真院长的提拔,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做学生时,喜欢参与课外活动,学习到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被认为是学生领袖之一.  相似文献   

6.
我在大学学习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后从事的是新闻工作,从60年代初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屈指算来已30多年了。 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在新闻战线已过“立”年的我,“立”的根基还欠深厚,更谈不上“不惑”了。过去、现在,我在实践中遇“惑”颇多,将来肯定还会不断地与“惑”结伴而行。惑者,  相似文献   

7.
8.
解放前后,在广州、香港、印尼、衡阳、昆明、上海干了二十多年新闻工作,差不多半辈子都消磨在编辑部的斗室中。编编、写写、改改,看小样、签大样,熬夜班到天亮。青年、中午的宝贵岁月就是这样度过。写的主要是国内、国际时事的短评、社论、编后话之类的急就章。当过编辑、主笔以至翻译(包括外国电讯的翻译),但没有正式当过外出采访记者。唯一的例外,是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举行期间,我以上海《新  相似文献   

9.
多年以来,我涂涂抹抹,不断用到“梦”字。用,取义常常与本义不同。本义是睡在什么地方觉知还在活动,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也。这样的梦,如意也罢,不如意也罢,醒后都是一场空。我的所谓梦不然,是想望(或竟是幻想),是希冀,是爱慕,有时也许朦胧,但并不无力;于是之后是或移近,成为梦的现实,带来惊异甚至欢娱,但更多的是远离,成为现实的梦,带来怅惘和愁苦。这样的梦是未入睡时有的,是情之所钟,在生涯中占重要位置的,我视之为梦,或称为白日梦。  相似文献   

10.
我在这里集聚了一些文章,都是关于出版与人类文明方面的。文中议论到出版的历史,并且追溯到文字的起源。出版,是通过出版物传播科学文化和对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活动,出版物凝结着人类的思想与智慧。我试图探讨出版活动与社会进步的关  相似文献   

11.
人生,或许就是不断叩访的过程。1982年夏,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大学毕业,收到了上海市档案局发来的"请柬",邀请我去叩访神秘的档案。没想到,这一叩访历程已走过了二十六个年头。其间,虽曾有过迷茫和动摇,但总体是坚定和执着的,后来渐入佳境,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了。叩访档案,就是叩访历史与未来,叩访曲折与成功,叩访苦难与幸福。叩访档  相似文献   

12.
今天说起"档案",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会马上联想到那份攥在别人手里,却又紧紧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人事档案,其他不少人的眼界开始变宽了,比如把档案指认为机密文件,所以这几年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的标题中,往往有"档案"二字出现,其目的无非是以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为手段,去吸引读者和观众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七八年前或五六年前,曾有同志问我:你不出本书吗?我笑,使劲摇头,不出的态度是很坚决的。又过了几年,又有同志怂恿:你也出本书吧。我笑,轻轻摇头,不出的态度松动了许多。前不久,当有同志再次向我提出这个建议时,我笑,没摇头也没点头,但心里在说:也未尝不可以出一本哩。出书为啥?给别人去看。这是我过去的想法。因为是这样想的,又觉得自己写的那些东西不一定有人愿看,甚至会惹人笑话,所以  相似文献   

14.
15.
《编辑学原理论》修订版自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原理论>一书,头版印数很少,且问世日久,书店里早已无售,出版社也没有一本库存.连作者当初以书代酬的500册,陆陆续续也被讨赠一空.  相似文献   

16.
有很多话可以用来形容书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书吧,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诸如此类。那么,用什么来形容图书馆呢?知识的殿堂,抑或智慧的集聚地?我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短语来形容它,因为图书馆于我已是一个亲切而又神秘的名词,那儿有着太多的回忆,太多的留连,太多的感谢。  相似文献   

17.
一年的时间到底有多长?这个问题简单到只有365天,也复杂到永远有多远的程度。过去的一年,好像是伴随着“时尚走笔”这个专栏流逝的。专栏从去年的情人节开始,到今年的情人节再提笔时整整一年了。上班将近十年后,在这一年里竞发现自己对工作一样可以产生恋爱般的感情。  相似文献   

18.
19.
张雯 《中国广播》2007,(9):73-73
《睡前故事》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2007年1月1日推出的一档倡导亲子收听的语言类广播节目。每晚21:00-21:30播出。 《睡前故事》节目主要面向3~7岁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为孩子们的睡前时光营建和谐温馨的氛围。让宝宝们在故事的滋养下,在爱的关怀中进入安稳甜蜜的梦乡。  相似文献   

20.
曹之 《图书馆论坛》2005,25(6):347-348
我于民国三十三年(农历甲申岁,公元1944年)出生于黄河南岸,黄河水哺育了我难忘的童年。总角之年。即嗜书如命。先父在旧社会念过私塾,家里有几册线装书。四岁那年,母亲撒手西去,几册发黄的线装书伴我度过了苦难的岁月。我最喜欢的一本是《绘图千家诗》,这是一册石印本,上图下文。手写体.油光纸。在先父的指点下.我学会的第一首诗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