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探讨素质教育的检测评价,不能不以“应试教育”的检测评价作为反照。“应试教育”以卷面分数作为评价依据,测试的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掌握,无法窥见学习主体素质的全貌。测试手法雷同,试题答案惟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急功近利。素质教育的检测评价则应不同,既要看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要考察学习的潜力;既要检测答题的准确性,又要考察学习的创造性;不仅要看学习结果,而且要注重思维过程;不仅看一时的成绩优劣,更要看其长远的发展前景;不能只作单一的书面考测,还应有口头测试、操作检测等。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命题首先应…  相似文献   

2.
思考与讨论素质教育的检测评价不能不以应试教育的检测评价作为反照。应试教育以卷面分数作为评价依据,测试的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掌握,无法窥见学习主体素质的全貌。测试手法雷同,试题答案唯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素质教育的检测评价则应不同,既...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的检测评价既要考查学生学习的潜力 ,又要考察学习的创造性 ,语文素质教育的检测评价应树立全面的观点 ,创造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关注全面,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并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评价学生的学也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既要看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如何,又要看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是否得到了发展,是否培养了学科兴趣,是否具有一定的学科素质。本期刊登的《小学数学毕业复习指导及综合素质测试》、《小学社会毕业复习指导  相似文献   

5.
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学生的数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力求融师评、生评和自评于一体,让学生在灵动的评价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自  相似文献   

6.
正确的音乐评价,能使音乐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成为音乐的真正主人。作为音乐教师,在实施音乐教学评价时要掌握一定的原则:既要注重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总方向;既要体现好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性,又要更好体现评价的教育性;最终发挥音乐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努力追寻着“为学生的今后着想,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在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中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并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鉴于此,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大于对其结果的看重,尽可能充实评价的内容,不要只看分数,从多元主体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弥补教师对学生以往作出的可能片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应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不忽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应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不忽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10.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中心,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未来。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又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所以我们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评价学生,不断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作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关注他们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  相似文献   

13.
许多国家高考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既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比较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又要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兴趣和特长更好地发展;既要有利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又要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既要有利于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择优录取学生,又要减轻中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之健康地全面发展。今天,中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广东已经确定提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因而要建立适应中学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高考制度。一、部分国家高考制度改革的特点9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14.
2010年高考是陕西省新课标实施第一年,制定《数学考试说明》既要有利于数学新课程的改革,又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要重视考查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注意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既要符合新课标和大纲的要求,又要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积极推动新课标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说明》强调了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个性品质要求、考查要求。考查要求重点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察各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  相似文献   

15.
正21世纪初,我国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1]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以下简称《标准》),在这两个标准中,数学学业评价的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  相似文献   

16.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强调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地位,当好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评价建议.它指出:“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马祝山 《考试周刊》2011,(24):25-26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通过评价反思,教师可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能力,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学习评价是课程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评价建议中倡导: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与传统的数学课程评价方式相比,体现了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以及多维的评价目标。  相似文献   

19.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当今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注重从多方位进行思考。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评价不仅要指向学生所习得的知识与能力,更要关注他们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评价既要看重结果,又要看重过程;既要关注外在评价,又要突出自身反思。在深度推进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改革过程中,需要突出活动型学科课程评价、辨析式教学评价、综合性教学评价及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