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永胜 《时代教育》2007,(9Z):25-26
教育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它的处境无疑是尴尬的。这种处境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因素,对于客观原因我们暂时无法改变.而对于主观因素,研究者则应转变思路,以求突破。改变其尴尬处境的出路便在于学术的重心下移,即走近实践。  相似文献   

2.
教育现代化的概念是教育现代化的最基本问题,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和倡导先进的观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重要内容,课程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课程现代化的标志是创建面向21世纪的“整合”课程,教育现代的化的标准包括标准参照,标准特色,标准主体,标准构建原则和标准内容等五个方面,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经验给河南省教育现代化的思路和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英语谚语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中的四种概念整合网络,尝试着分析英语谚语的理解过程,揭示出英语谚语理解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动态的意义构建过程,同时也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4.
周波 《考试周刊》2010,(13):27-28
文章对武术谚语的产生与演变、分类、作用进行了分析,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好地促进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翻译就是译者首先作为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阐释,再将其以目的语文字形式传介给其他目的语读者的过程。现代阐释学中,“理解”是与原作品对等的、积极发问和主动探索的过程,因而文本理解,即文本阐释在翻译中就显得尤为关键。现代阐释学没有给“理解”活动作出界定并不意味着文本阐释的空间是无限开放的,它也具有一定的理性和尺度,超越了这个界限,翻译就会泛滥甚至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6.
阐释是一种以获得承认、达成共识为目标且兼具相对独立性的社会历史活动。作为时代共识的精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一个私人话语不断被公共理性裁定有效并接纳进入历史、产生影响的过程。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曾在不同时期历史确定性前提和共性问题阈基础上,较为充分地利用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所提供之可能边界约束区间,具备了较强的阐释弹性,于较大公共理性范围内将其私人话语成功抬高为普遍性共识,尽管其阐释严格来讲并非一定“有效”(纯粹阐释学意义上),前提和内容也未必“真实”。作为基于当代伟大实践的思想理论活动,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历史发展共性基础上关注人类命运,把握时代最新主题,并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所赋予之可能边界约束范围内不断生发创新,以增加阐释弹性,拓展阐释版图,获得世界范围内更广大公共理性承认。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谚语的收集、整理,夏明宇先生在他新近出版的《文化视野中的渝西谚语研究》一书中,致力于以亲历者的身份进行区域性谚语的收集、整理和还原性阐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还原地方性经验的有益尝试。著者的身份、经历和研究方式,决定了还原不可复得的文化记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以梦游方式对其政治人生和审美人生的审视和反省。梦游惊醒后的他选择了重返自由,这不仅是内在心理化解苦闷的结果,也是其本身要求个性自由的旨归。只有在山水的隐逸中,李白才能真正保持其崇高和伟大,才能真正获取"谪仙人"的精神风度。  相似文献   

9.
历岗 《小学语文》2008,(9):53-53
问:如何区别俗语和谚语?答:俗语是流行于民间的、定型的通俗语句,包括谚语、但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是人民群众生活经验和愿望的总结。  相似文献   

10.
自然是董仲舒"天"的哲学的基础。经他以见辞求指、深察名号、伍偶物类等方法阐释的自然,具有广博宏富的精神内涵,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体现,象征王道政治的祥瑞与灾异,天道秩序的浓缩,而不是对客观自然的认知。构建理念与实体、精神与物质、政治观念与自然事物感通应合的一体世界,是魏晋自然审美勃兴的思想前奏。  相似文献   

11.
李丽 《湘南学院学报》2013,(1):89-92,100
湘乡方言谚语简短凝练、寓意深远、形象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和传承,不仅反映了湘乡方言的特点,还记载了湘乡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承载着湘乡独特的地方文化。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对湘乡方言谚语进行解读,着重指出其认知功能和语言学功能。  相似文献   

12.
文化教育对整个国民教育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日益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民族竞争力方面的重要因素。文中当前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态势进行分析,进行理性的思考,探讨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具体哈尔滨市文化事业发展为例,分析文化事业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天”字的翻译一般可用6种方法,即直译法,同义习语借用法,意译法,省略法,增添法,修辞法。本文强调翻译是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形式。由于各国文化千差万别,因而不可能做到完全等值,也不应该把等值概念理解为逐字、逐词、逐句的机械对译  相似文献   

14.
15.
吴凡十 《考试周刊》2011,(75):37-37
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道德观念、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周蕾 《考试周刊》2011,(19):29-30
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语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用简单易懂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谚语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口语化,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流传。本文重点从语音、语义、词汇、修辞等方面分析英汉谚语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7.
谚语是人类文化最古老和最有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谚语以其语言和谐、形象、深刻等特点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精华。谚语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押韵顺口。笔者主要分析了蒙英谚语的特征并对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蒙英谚语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性认识的思想品质和实践价值的分析出发,揭示了阐释活动中主体理性追求的动因、目标和思维机理,使认识活动之理性升华的主体性得到了深入说明.  相似文献   

19.
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用语通俗,修辞生动,言简意赅。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虽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是都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没有一个多余的词,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非常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流传的特点。从文化视角来看有效的英汉谚语翻译方法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套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英语谚语汉译时要特别注意口语化,用词精炼,某些特殊句式的译法,这样才能形象地把英语谚语传译到汉语中。  相似文献   

20.
章国华 《现代语文》2006,(2):123-123
品读完集聋哑盲于一身的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那种源自内心的震撼再一次聆听到了自己诗意的心灵独语:一个在无法避免的缺陷中坦然生存下去的精神维纳斯;一个在一切都无法假设的前提下提出了自己完美假设的命运挑战者;一个在视觉缺陷的世界里却用诗意的眼光追加人生成功深度的生存探索者。可以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完全是作者心灵的产品,寻找光明的我们其实是去寻找一个失去视觉光明的人的所有感动,作者用三天时间浓缩了所有视觉世界的渴望,这渴望的触角也延伸到她的老师和亲人;延伸到使她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