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活在世界上,都有天生"才"与"气",才是才能,气是气力,才气能力人人皆有,只是高下、强弱、多少、厚薄不同而已. 这份与生俱来的"才"与"气",是随着岁月成长的.从童年的天真,青少年的活力到青年的浪漫到达高峰,此后停止成长,到了中年走向衰退.  相似文献   

2.
正知识和能力是关于如何"育才"的两大基本要素。但大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吗?我认为不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不是"人才",而是"人"与"才",而且不是讲"人才"的培养,而是讲"人"的培养,讲人的"价值"。价值、能力、知识的整体构成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在中文中,"人才"是一个词,并不是"人与才"。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把"人才"简单地落脚为"才"。古人讲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讲的是"才"。我们今天讲的大学的根  相似文献   

3.
阅读养气     
从青年到中年的几十年间,除亲朋好友之外,接触和交往过的人也不算少了,但能让人长久记住的,大都是那些知书达礼的气质优雅者。这让我坚信读书界常说的一句话:阅读养气。"养气"之"气",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作风习气。养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立德修身的过程。"养气"当然贵在于"养",而"养"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唯有学习,才会让我们不断地"懂得"。每一部经典著作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写作者。他们在著书为文时,无不释放出自己的学养之气。曹丕就曾  相似文献   

4.
<正>在教师这一职业中,常有这样的说法:"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也就是说,课是有灵性的,就像字如其人、文如其人那般,因人而异。或清新自然,或平和理性,或灵动轻巧,或恢宏高远,总之见课如见人。显然,在人课统一的状态下,教师有魅力,课堂才有魅力。那么,教师的魅力在哪里?课堂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一、教师有"气",课堂则有"势",从而充满吸引力有人说,上课需要一种感觉,这是教不会、学不来的,否则名师的课怎么一到我们手上就变了样?的确,"课感"学不来、学不像,因它源于教师的"气",并影响着课堂的"势",甚至决定了课堂有无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曹丕的"文气"说,源于中国哲学中的"气".以"气"说"文",既是指文学家天赋的气质、个性、才能;又是指建安文学"慷慨以任气"、"梗概而多气"的"气".只有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文学作品才能达到个性化,才具有充沛激越的感情,获得壮美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6.
从"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儿童写作文,处于马不停蹄的"奔波状态":才写了"事",又得写"人";才写了"人",又得写"景";才写了"景",又得"状物";才"状"了"物",又得写"建议"……  相似文献   

7.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元范畴,它是万物的本体、生命的本源。艺术不能离开"气",艺术家要表现"气",艺术也要展现"气",最终与天地之"气"相化合而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形成于当代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可以从我国古代"气"论中吸收养分,一方面,"气"是作为"此在"的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存在的根源,是播音主持有声创作的物理前提;另一方面,"气"还是播音员、主持人人格美、个性美的内核。  相似文献   

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告诉我们培育、锻造一个合格人才之难。难者,一是人非无情草木,而是万物灵长;二是此"才"非彼"材",还要"合格",即符合社会及时代的期望与需要。语文教育在国人  相似文献   

9.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德国古典哲学就阐明了"实践"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存在方式,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认定:"地上粗糙的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的"诞生地",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是"使人从动物界上升到人类并构成人的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的历史活动",因而物质生产才是决定"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所谓"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存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气"是宇宙、人生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艺术表现了"气",也就是表现宇宙、人生的真谛,即表现了美.根据"气"的运动、变化、性质的特点,艺术采用"虚实相生"、"动静相衔"、"刚柔相济"等方式来表现美.艺术因其所表现的仁义道德与"气"相融合而具有价值.艺术欣赏就是感知"气",并让生命与"气"交融而体验生命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和"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家事、国事、天下事,都离不开这个"和"字。我们干事业主张"和衷共济",共事要求"和睦相处",待人注重"和蔼可亲",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昌导宽容、理解、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只有相互都以真诚友爱、坦荡之心在人与人之间架起沟通、理解、关爱之桥,和谐社会才会以绚丽  相似文献   

12.
最新的教育改革,有一个令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对人文取向的回视。所谓"人才",只有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而成"人",不是成为一个只有理性的单面人。现代大文豪巴金说:"人不能只靠吃米生活。"成人的最重要因素便是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生成"人"的主阵地便是课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的培养,是我们应当也是必须做的。  相似文献   

13.
说“俗气”     
李红红 《文教资料》2021,(1):4-5,19
本文通过历时语料,梳理"俗""气"的演变过程,探讨"俗气"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发现:现代汉语中"俗气"一词,来源于同形偏正短语结构。直到清代,随着"气"虚化为词尾,才实现了"俗气"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转变,意义更侧重实语素"俗",即"鄙陋、不高雅"。  相似文献   

14.
东方峰 《家长》2015,(2):28-29
如果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让、赌气做出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很"独",自私、占有欲望强,不懂得与人共享,担心孩子日后与人难相处。而跟只"争"不"让"的霸道孩子相反,过分谦让的孩子不懂如何"争",只知一味"让",家长又担心这样会不会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吃亏。"争"与"让",到底哪个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里,认为"人文"与"天文"相对应;而在西方思想领域则认为"人文"与"科学"相对应,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观具有首要意义。自然科学注重的是"物",而人文科学注重的是"人",二者互补,但不能取代。人文主义倾心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主要通过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呈现出来。而自然科学成果可用于善,也可用于恶,因此,科学技术只有与人文主义有机结合才  相似文献   

16.
说"有为"     
"有为"的意思是有作为,就是工作做出了成绩,是个极含褒义的词.夸一个人"年轻有为",等于说这个人"前途无量",被夸者一般都会觉得非常受用.其他一些与"有为"有关的词组或短句通常也都有积极的含义.目前,职教界流行一句话,叫作"有为才有位",其积极的意义不言而喻.工作做出了成绩,别人才会重视,或者反过来,要想别人重视,自己先做出成绩,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细细品起来,有人在用此话的时候,似乎隐含着一丝凉意,似乎抱怨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或重视的不够?不管怎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实干是真工夫."有为"开始于"作为",要"干"才会出成绩.  相似文献   

17.
<正>认识朱广生的人总会将他与《亮剑》里的李云龙联系到一起,事实也的确如此。记者见到朱广生的第一面,便感受到一股泰山磅礴之气扑面而来。铁骨铮铮,声若洪雷,似重剑出鞘划破夜空,势如破竹。两人身上,无论是"正气"、"匪气"抑或"霸气",总逃不开一个"气"字贯穿终身。而这个字,不仅是朱广生的人生写照,更是贯穿他整个科研生涯的内容——空气动力学。气不绝,则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8.
<正>世界在改变,世代在改变,时代在改变,许多的教育理念、思维、课程、教学,都必须跟着时代脉动一起改变。但是,这其间,唯一不变的是——"人",这是一个"人"的社会,这也是一个"人与人"的世界,尤其是教育现场,我们面对的是"人",我们教的也是——"人"。课程与教学,最重要的关键点在"教师"。对教师的认知,深深影响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我认为:教师,是架梯子的人。换句话说,自己明白没什么了不起,重点是——让他明白,这才是教师的价值,所以  相似文献   

19.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阅读。让小学生喜爱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阅读,这才是学习语文之道。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曾经说过:"当代的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的事业."是啊!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人",其次才是成"才".因为,只有在我们的学生具备健康人格的情况下,其知识和能力才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