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秋送爽的8月,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德国波恩大学教授莱因哈特·泽尔腾先生利用会议间隙,来到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世界语部的同志们进行了热烈友好的座谈,因为他也是一位坚定的世界语。他说:“是世界语的理想,即世界语的内在理想,激励我学习世界语的。”早在法兰克福上大学时,他经常参加当地世界语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翻译家巴金先生是一位世界语老前辈。他从青年时就开始学习世界语,并用世界语写文章,编辑世界语刊物。他一生热情地支持世界语事业。仅从世界语翻译的文学作品就近30万字。许善述同志从国内外广泛收集资料汇编成《巴金与世界语》一书。全书分3个部分:“著作篇”,收录巴金关于世界语的论著和世  相似文献   

3.
在中外世界语界里,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会员张企程先生享有很高的声誉。60多年来,他站在世界语运动的前列,是中国世界语运动中一位杰出的活动家和组织者。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我国文学巨匠巴金同志诞生100周年,又是巴老从事世界语活动85周年。为了表达我们对巴老的崇高敬意和真诚的感谢,为了推进中国世界语运动的持续发展,迎接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的到来,我们要学习巴老,宏扬巴金精神。巴老从14岁自学世界语开始,他对世界语的热爱,对世界语理想执着的追求,对学习、应用、宣传  相似文献   

5.
李奈西是一位值得人们敬佩的世界语者,今年已届90高龄。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有70年的世界语者经历,并专职从事世界语工作20多年.他的经历虽然不是世界语界唯一的,但他那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他为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却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李奈西1908年生于广东省梅县。在帝国主义侵略、国内军阀混战中长大的他,从小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社会。在中学时代他阅读了许多进步的书刊,其中有一本《学生》杂志,  相似文献   

6.
对于我这个热爱世界语、追求世界语崇高理想的人来说,1950年的5月是太美了,因为在这个月份里,不仅世界语杂志《中国报道》诞生了,而且我的第一个孩子也降生了。在那“双喜临门”的时节,我接到了世界语老师冯文洛先生的来信,他要我立即参加《中国报道》编辑部的工作。我便告别了任教的成都市女子中学和成都华阳县中(那时两个学校都有世界语  相似文献   

7.
郭晓勇 《对外大传播》2013,(1):17-18,30
他走了,走得那么突然!2012年11月10日早上7时许,中国世界语界翻译泰斗李士俊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不仅是中国世界语界的巨大损失,也是全球世界语界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8.
10年前,胡愈之闭上他的双眼,悄悄地离开了他奋斗过90个寒署的世界。在他的一生中,我们的人民给他献上过无数的桂冠:社会活动家、国务活动家、政治家、外交家、政论家、出版家、学者、国际问题分析家、国际法学家、作家、翻译家、语文学家、文字改革专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世界语活动家。胡愈之是世界语运动最好的宣传者和组织者,他  相似文献   

9.
也许有人不了解国际世界语大会对世界语来说意味着什么,那么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世界语之于国际世界语大会的热情就像体育爱好期盼奥运会圣火的点燃一样。所不同的是奥运会是竞技的赛场,而世界语大会则是世界语欢聚的舞台。也许人们对于美好感情的向往与追求总是相同的:了解、友谊、和平……奥林匹克精神如此、世界语的理想也正如此,区别仅仅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奥运赛场上所  相似文献   

10.
世界语自1887年诞生以来,走过了百年的追求人类平等与尊严的历程,如今只要有国土的地方就有世界语者的足迹,尽管这种语言的使用者还很有限。在第89届世界语大会在北京召开的前夕,我们走进世界语者、走进世界语运动,在近距离地了解世界语现实意义的同时,去感受世界语旗帜——“绿星旗”——折射出的人文理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95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北京召开时,怀柔会场里有一块世界语展牌,上面那一颗象征世界语的绿星惹人注目,展牌下有不少世界语出版物、有关世界语运动的书信和照片。这个小小的世界语展览是由’95北京世界语妇女行动小组的8名日本世界语者组办的。除了办展览,她们还穿着印有“世界语’95  相似文献   

12.
“国际世界语大会是对外宣传中国的大好时机。”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郭晓勇在率中国世界语代表团出席第88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的确,这也是代表团全体成员的切身体会和真心感受。2003年7月26日至8月2日,第88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举行,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名世界语者参加了大会。国际世界语大会是由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办,各国世界语组织承办的国际性、综合性会议,每年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报道》是一本世界语的综合性杂志,她创刊于1950年,在各国世界语者中拥有一批读者。他们从这本刊物中了解中国,并与中国的世界语者建立联系。发展友谊。读者喜爱《中国报道》,称誉她为“最精美的世界语刊物”,这其中有我们摄影记者的功劳,是他们不辞辛劳,用照相机记录下中国优美的风光、多姿多彩的风情、丰富有趣的人民生活,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向读者们展现了中国美好真实的形象。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现在我们摄影部的记者以年轻人为主,他  相似文献   

14.
他失业以后     
迪特里希·莫伊泽尔是我的德国朋友,我们的友谊是从通信开始的,至今已13年了。那时我才到中国报道社工作不久,我发现,学习世界语有着一种比学习其他任何一种外语都强的优势——用世界语很容易交朋友,交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语种的朋友。通过世界语,我结识了法国、德国等几个国家的朋友。迪特里希·莫伊译尔是我的第一个外国朋友。迪特里希从小生活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住在马克思城,受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政治教员。他和妻子有  相似文献   

15.
1996年,俄罗斯海参崴姑娘丹妮考入当地一所职业教育学院后,迷上了世界语,还加入了当地的世界语协会。此后,丹妮与外界的联系多了起来。1997年7月的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中国世界语者的信,写信人是枣庄矿务局医院的崔国庆。自此,这对异国青年男女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丹妮从崔国庆的信中得知,他从1983年19岁  相似文献   

16.
1981年12月,也是一个寒冷的冬日,由楚图南、胡愈之、巴金、夏衍等十几名社会知名学者发起的“世界语之友会”在北京成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些老前辈把世界语引进中国,并推广和宣传这种进步的和平的语言,使它成为战乱中国与国际世界沟通的渠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前辈们身居要位仍不忘世界语,多次参与国际国内的世界语大型活动,并在多种场合强调世界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促进了社会各界对世界语的  相似文献   

17.
半年前就想采访陈吴苏,在采访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我们逐渐走进陈吴苏多彩而独特的世界。陈吴苏是对外友协会长,兼中俄友协、中国欧盟协会会长,还是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20年以前他担任过团中央书记、北京市副市长和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陈昊苏是陈毅元帅的长子.另外,他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多本诗文集。  相似文献   

18.
50年前的3月11日,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在北京成立,它不仅是新中国最早的全国性的群众学术团体之一,而且也是中国世运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全国性的世界语组织,中国世界语运动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50年来,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概括起来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9月5日,国际世界语协会总干事奥斯莫·布勒先生抵京,开始他为期10天的中国之行。布勒先生此次来中国是为了考察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申办2004年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的情况。在全国世协领导的陪同下,布勒先生考察了北京的通讯、交通和旅游,重点考察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和周围的宾馆、公寓。9月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世界语者把世界语运用于民族解放事业,团结一批世界语者,共同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他们出版刊物向世界介绍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争取进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他们用世界语发表宣言,呼吁人民团结起来,投入到抵抗侵略者的战斗中去。当时,在中国各地先后出版的世界语刊物有《中国报导》、《东方呼声》、《中国怒吼》等等。一些文学青年还把一些抗战小说翻译成世界语发表在刊物上,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战热情。世界语运动融入到中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