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四册《听潮》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拔刺着岩石的壁垒。”“拨刺”一词不易理解。可用“词类的活用”这条语法规则来解决。“拨刺”本义为象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在这个语言环境里,可引申为形容水击的声音,是象声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拔刺有声地撞击”,因为  相似文献   

2.
琅琅,象声词,金石相击的声音或响亮的读书声音。朗读就是用清楚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即有声的阅读。从目前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年级越高,这个工作做得越不好。尤其到了高三,语文课堂成了讲习课堂,从课堂传出的大多是嘶哑的讲解声音。有的认为朗读只是一种教学手  相似文献   

3.
每当晨曦微露的时候,校园里本该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可遗憾的是,这里的黎明常常是静悄悄。想象中的响亮、令人振奋的读书情景久已不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面对这种情景,甚为焦虑:怎样改变这种局面?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应先从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做起:在语文课堂上从朗读着手,  相似文献   

4.
韩涛 《山东教育》2008,(4):23-23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你是否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晨读课上的读书声却越来越小。低年级学生读书是抑扬顿挫,斗志昂扬,声音如雷贯耳;高年级学生读起书来却有气无力,无精打采,声音也小到几乎可以用“鸦雀无声”来形容。学生读书的热情为何日趋下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谷立芳 《广东教育》2009,(11):56-56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你是否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晨读课上的读书声却越来越小。低年级学生读书是抑扬顿挫,斗志昂扬,声音如雷贯耳;高年级学生读起书来却有气无力,无精打采,声音也小到几乎町以用“鸦雀无声”来形容。学生读书的热情为何是趋于下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教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场雪》一课时,学生在自学生词“簌簌”时发生了争论。课文中的句子是这样的:“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就万籁俱寂,只听得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有的同学说簌簌的意思是雪花纷纷落下的样子;有的说是象声词,课文里形容风吹雪花落下来的声音。两种意见争得很激烈。再查字典,字典中也只有这两条意思。到底应选哪种意思呢?有的同学干脆来个折中,认为两种解释都讲得通。学生争论不下,眼巴巴地看着老师来下结论了。但我没有给他们下判断。只是说:“理解词语的意思应放在具体句子中。你们再仔细读读这句话,里面有几个词语告诉了我们应选哪条意思。”经老师提醒,一些反应快的同学马上单手起来回答:“簌簌的意思应该是象声词,形容雪花被风吹得纷纷落下的声音,因为这句话说是‘只听得’雪花簌簌地往下落,不是看到的,而雪花纷纷落下的样子只能是看到的。”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这句话都是写听到的声音,下面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也是写夜晚听到的声音”“这句话是写夜里的,根本看不清。”通过争论,同学们学会了联系句子理解词语,反  相似文献   

7.
评阅作文时,经常碰到这样的句子:"清晨,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该句子里有错别字吗?不少老师认为有,认为应把"朗朗"改为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听潮》:“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刺着岩石的壁垒。”课文对“拨刺”没作注释,《语文教学通讯》刊载的《〈听潮〉备课指要》,把“拨刺”解作“象声词。文中指浪潮冲击岩石的声音。”《辞海》与《辞源》均把“拨刺”当作“象声词”。《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华大字典》也是这样解释的。看来,“拨刺”作象声词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把课文中的“拨刺”单纯解释为“浪潮冲击岩石的声音”。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只把“拨刺”当成一种“声音”,学生会问:“声音”怎么能与“岩石的壁  相似文献   

9.
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是不读书!语文课堂上学生不读书,课下学生无法好好读书。本来应该是声情并茂的“响亮语文”却成了条分缕析的“哑巴语文”,使语文教学陷入了“少慢差费”的困境。所以,重视朗读与背诵,让朗朗读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一些家长质疑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泉水“丁冬”,家长觉得按照自己以往学习的知识,应该为“泉水叮咚”。可是经过咨询有关人员认为这两个词都是正确的。笔者翻阅了相关词典,发现几本词典中都有“丁冬”、“丁东”,而无“叮咚”。在汉典网查询,“丁冬”词条下,解释是“象声词。丁当声,丁丁作响,形容金属、玉器碰撞的声音,也作丁东、叮咚。”而在现代汉语作品中,我们随处都可以找到使用“叮咚”的例子,如:张天翼《最后列车》:“身上悬灯似地挂着那些捞什子叮咚叮咚响。”碧野《山泉水暖》:“在一个深谷里,山风送来铁马的叮咚。”等等。那么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呢,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这几个词做深入地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下面两个句子,都出自国家级报纸(圆点为笔者所加):1.他的心砰砰直跳,屏住呼吸,仔细看着眼前的一株灵芝……(《中国青年报》1998年6月5日第4版:皓月《灵芝草》)2.拨看树心(我)心砰砰的,希望有人告诉我那里抱心的一团就是一朵含苞的铁树花。(《人民日报》1998年6月6日第6版:许谋清《铁树花》)加点的“砰”为何意?《现代汉语词典》释:“象声词,形容撞击或重物落地的声音:一的一声,木板倒了。”(199年版修订本第960页)。但是,上述句中的“砰砰”并不是这种用法,而是表人心跳的声音,可见它用错了,而应用“怦怦”。《…  相似文献   

12.
夏雪静 《下一代》2011,(2):17-17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读书!” 还记得自己以前曾是一个多么自卑的小姑娘,上课连手都不敢举。2009年秋季以来,我们学校在中心校的倡导下,开展了读书活动。学校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改为读书活动课,这时候的校园,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  相似文献   

13.
是“毕毕剥剥”还是“哔哔剥剥”新教材第十一册14课《我的战友邱少云》有句话是“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着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这句话中的“毕毕剥剥”这个词,笔者认为是“哔哔剥剥”,其理由是:1郾“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这句话显然是描写茅草燃烧的声音的,“毕毕剥剥”是象声词。2郾字典里对“毕”的解释:①完结、完成;②全,完全;③二十八宿之一;④姓。有毕恭毕敬、毕竟、毕命、毕生、毕业等释义,没有表象声词之意。字典里对“毕”的解释之一“毕叽”(密度比较小的斜纹的毛织品),显然也没有明示是象声词。3郾…  相似文献   

14.
当你徜徉在吉林省洮南市第四小学,就会被学校里的浓浓书香所感染、所陶醉。大楼正厅“让生命因读书而精彩”的烫金大字,折射出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随处可见的读书名言和警句就像芳花香草点缀着学校每个角落,陶冶着四小的每位师生;与各班琳琅满目的书架和朗朗的读书声,一起构成了现代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家园。几年来,洮南四小高瞻远瞩,  相似文献   

15.
郎、朗、琅三个字读音相近,字形相似,不少同学常常会误用,这里介绍两种辨析方法。一、辨意义1.“郎”有两个读音:①l偄ng,本义是指邑名,春秋鲁地。后来用作官名,例如“侍郎”、“员外郎”等。又作男子之称,例如“郎君”、“情郎”。②l劋ng,屎克郎,一种昆虫名称。2.“朗”:l?睿?本义是明亮,例如“晴朗”、“明朗”。又借用来形容读书的声音清晰、响亮,例如“朗读”、“朗诵”。叠用形容读书的声音,例如“书声朗朗”。也形容明亮,例如“朗朗乾坤”。3.“琅”:l偄ng,本义是指像珠子一样的美玉,现在指清脆响亮的声音,多用于形容金石相撞…  相似文献   

16.
该刊登载的《“三味”溯源》一文(载贵刊1996年第7期)认为,“‘三味’可能就是希望儿童读书时要反复琢磨、再三辨识、多多俸味领会的意思”。然而,笔者收集到一种与此不同的解释。现摘录如下: “我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祖父解释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作老  相似文献   

17.
不朽的失眠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朗朗,朗朗书声。如果没有读书声,几乎就不是语文教学,所以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学法:朗读,朗,指声音清楚,响亮;读,指读书、念文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叶圣陶称之“美读”。  相似文献   

18.
某报1998年3月22日第2版,有一篇题为《聆听时代的蛋音》的文章。其中的“蛋音”应为“是音”。爱,《辞海》注:“脚步声。《庄子·徐无鬼》:‘天巡空虚者……闻N足音是然而喜矣。”’(198年版缩印本第2211页)/现代汉语词典》亦注“天然”:“(书)形容脚步声:足音一”(199年修订本第IO39页)。懈》文第1段说:‘海个时代都具有其特有的声音。在文学这个大家族里,真正能承担起记载‘时代乏声’使命的,当愿报告文学。”“是个’与此中的意义相合。蛋,古书上指蝗虫、蟋蟀、百足虫(即“马陆”)等动物,或作恐惧义(《辞海阳上第…  相似文献   

19.
摹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叫象声词。我们如果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象声词,就不难发现它所起的修辞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小音乐家扬科》中先后出现了七个象声词,现结合课文简析如下: ①他说:“妈妈,树林里在奏乐呢,‘噢咦’!‘噢咦’!……”扬科有时到树林里去采野果,他目之所见是树林里在奏乐,耳之所闻是“噢咦”、“噢咦”的乐声。这不正是扬科如痴如醉地酷爱音乐的形象化说明吗? “噢咦”!“噢咦”!两个象声词连续反复,突出了音乐的节奏感。两个象声词后再加上一个省略号,说明这乐声持久不息,也说明扬科听得久了,听得入迷了,乃至忘了采野果,空  相似文献   

20.
“唧唧”辨     
关于《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的解释,历来都是有争议的。有的说是机杼声,有的说是叹息声,有的讲作秋虫声,众说纷纭,直到现在似乎仍无定论,以至几种解释并列,无分轩轾。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在于“唧唧”是个象声词,本来就不是固定只作为某一种声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