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旅游业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手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旅游业对于信息和信息技术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信息可以帮助经营者对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政府主管部门对旅游业进行有效地宏观管理和旅游资源的规划;旅游者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支持,选择自己满意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等。这些都是数字旅游的组成部分。数字旅游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数字旅游是数字地球概念的延伸和扩展,是以旅游信息为核心的旅游信息系统体系。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数字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数字旅游的背景出发,构建了数字旅游体系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旅游应用信息系统的实现思路。  相似文献   

2.
Internet的普及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数字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襄樊市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数字旅游"体系框架,在对襄樊市旅游信息系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数字旅游体系的总体框架,提出了基于GIS技术构建襄樊市"数字旅游"框架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数字旅游之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人类社会走向信息化、数字化之际 ,继“数字地球”被提出之后 ,人们又据此提出了许多相关概念。本文从数字化的角度出发 ,探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我国建设数字旅游的必要性、可能性 ,并从多个角度设想了我国数字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智慧旅游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信息化建设已经由专业信息化阶段、数字旅游及数字景区阶段,发展到了目前的智慧旅游阶段,智慧旅游已成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合适安徽省的智慧旅游体系,就要深入了解安徽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省实行"智慧旅游"的经验,探求可行的建设路径,促进安徽省"智慧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苏数字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扬州市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重点,但在赋能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存在不足。梳理扬州宝应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探究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宝应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瓶颈,从顶层设计、县域精准对接、政策扶持、从业人员培训四个方面系统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助推宝应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以期为省内乃至全国同类型县域的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资源的开发、利用,数字规划成为一种趋势,而作为数字城市的核心技术,GIS在旅游景区规划的各个环节都能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为此,本文特意分析了GIS对旅游资源调查、资源评价、网络优化、服务设施选址规划以及规划反馈环节的技术支撑作用,以期能对促进旅游景区数字规划GIS工具的开发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了重构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采用焦点小组访谈和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基于旅游酒店企业实习生视角,对数字技术赋能旅游职业教育机制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极有潜质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选取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在对数字经济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的动态演进规律,并借助基准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如下:(1)各省份数字经济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总体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区域异质性上,数字经济水平由“中部塌陷”逐渐过渡至“由东至西”逐级递减的空间格局,而旅游经济则由“东—中—西”逐级递减过渡至“中部塌陷”的区域特征.(2)数字经济能显著赋能旅游经济增长.考虑控制变量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升1%,它能有效推动旅游经济增长0.670 3%,且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3)在空间视角下,数字经济发展对邻近省份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但从不同区域来看,仅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数字经济能释放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徐永清 《河南教育》2023,(12):50-51
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教育的数字化改革,也使文旅行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重大结构性变化。本研究开展了数字化时代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探索,在系统分析旅游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人才培养为例,从构建全方位数字化支撑体系、加快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智慧旅游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搭建立体化服务平台等六个方面进行创新实践,为数字化时代的旅游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与农村电商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在对乡村旅游与农村电商的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引导、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市场拓展、绿色低碳和人才培养六个方面提出了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与农村电商的融合发展对于提升农村经济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研究法并结合实地调查,在分析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机理的基础上,探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结论: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中,创新是前提,市场需求是原动力,旅游企业是主力军,政府政策导向是持久保障。针对在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深挖冰雪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建议,为推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旅游规划方法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旅游规划理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但传统的旅游规划方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规划性质的转变、旅游系统复杂性的提高、规划编制理念创新、从感性规划向数字规划过渡和不同旅游发展目标的协调等诸多方面,对于这些挑战,完全可以采取四条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介绍旅游与旅游活动概念的基础上对旅游主体与旅游活动主体进行了辨析,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者并不是旅游的唯一主体,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研究者、旅游产业参与者等都是旅游的主体,即三层次、六要素的旅游多主体论;文章还梳理了旅游三要素、旅游四要素、旅游五要素、旅游六要素的发展演变的不同历史阶段,并在肯定旅游六要素的同时对旅游六要素提出了建设性思考,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要素名称仍然定为旅游六要素,但除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外,还应该增加学、健、安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14.
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是旅游学中的一组常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们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文章重新界定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并分析了它们的差异,最后进一步理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旅游吸引物(包含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产品除此之外还包括旅游服务、旅游设施、旅游商品(旅游购物品)等部分,旅游吸引物与旅游产品的外延互有交叉,互不统属。  相似文献   

15.
纸类制作技艺是我国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具有体系性,其中旅游价值由历史与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所构成。旅游价值是夹江县竹纸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础。在对夹江县竹纸制作技艺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设数字博物馆、提升马村手工造纸体验区、培育与手工造纸相关的旅游节庆产品、品牌和编排手工造纸民俗演艺产品四种形式进行旅游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多种多样的旅游节庆活动,用以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从中取得经济利益。旅游节庆的举办促进了城市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城市旅游形象的树立,整合了城市的旅游资源,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本文在阐述了旅游节庆的内涵的基础上,以青岛为例介绍了其旅游节庆的现状特点,并分析了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对城市旅游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金捷 《文教资料》2013,(30):60-61
将旅游与文化结合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文化有其内涵的优势,而旅游则客源宽广,但仅有内涵或者客源是不够的,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提升旅游的品位和档次,通过旅游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当今全球正处于智慧时代取代数字时代的转型期,旅游与文化都有了新的外延和发展方向,原来的两者关系随着智慧概念的介入,逐渐形成为旅游、文化及智慧的三者关系,本文着力就智慧时代下的旅游与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18.
微旅游是近几年发展兴盛起来的一种旅游现象.通过阐述微旅游内涵,分析微旅游现象发生和风靡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探究微旅游下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微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9.
去爬山旅游,从入口到峰顶的山路中,每隔100米都有距离提示。望着那离终点还相差一大截的数字,不断有人被数字后面隐含的困难击垮,最终放弃攀登而选择了坐轿。而轿夫们疾步如飞,他们也因此错过了沿路的许多美景,包括征服自然的乐趣和欢欣。  相似文献   

20.
本对数字城市提出的背景、概念等进行了介绍,着重分析了数字城市对旅游产品、服务、规划与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及作用,为武汉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