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发展动力应是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在《理论学习月刊》1989年第11期发表后,人大资料中心《哲学原理》1990年第2期全文转载。1990年第三期《理论学习月刊》又刊出了杨平同志的文章:《也谈历史发展动力──兼与吉彦波同志商  相似文献   

2.
林桂平 《历史学习》2002,(10):15-16
《历史学习》2002年第6期刊载了徐珍华、唐祖荣两位老师的文章《驱动全球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两位老师认为“根本动力”与“根本原因”是本质不同的概念,从而得出驱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资本积累和扩张的冲动”而非“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论断。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谨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图书之一,田居俭主编的《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一书,于2011年6月出版.其特点主要有:一、《基础》一书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针对学术界出现的一些淡化、否定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出了旗帜鲜明而又实事求是的回答.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是史学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史学界曾经掀起过"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讨论的高潮,大大深化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习题训练则是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历史教学》杂志连续刊登了白月桥先生的《习题的分类标准和类别》等系列文章,其专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专辟一章以较长篇幅对历史习题进行了论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国内影响较大的历史教育类期刊《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等相继刊登了一些历史习题研究相  相似文献   

5.
拜读陈为先生的大作——《浅析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以下简称《动力》),原文见《社会科学辑刊》(沈阳),1993年第6期),颇受启发,受益匪浅。正如“编者按”指出的那样作为“一家之言”,“作者独辟蹊径”,从另一角度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写出了新意。对此,本人甚感兴趣。但对于作者的基本观点——“中华民族的核心愿望是推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凡文中着重号均为本人所加,——笔者)本人认为似乎欠妥,有必要进行再推敲。故和陈先生商榷,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诸位同仁。  相似文献   

6.
构成马克思主义历史动力理论体系的,是历史合力论、阶级斗争动力论和经济决定论三个原理层次。此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在一些场合涉及历史动力问题,如:“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  相似文献   

7.
1992年《嘹望》第29期刊登了吴江同志《还是要多学一点唯物史观》一文(以下称吴文)。1993年4月14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蔡仲德同志《究竟什么是唯物史观》同吴江同志商榷的文章(以下称蔡文)。吴文中提出:“唯物史观,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承认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历史的发展中,社会生产力始终居于首要的地位,并且起最终的决定作用”。“历史的辩证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物质生产力。当社会物质生  相似文献   

8.
<正> 精神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动力,这好象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命题。其实不然,它和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命题是有区别的。殊不知马克思就“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72—373页)恩格斯也认为精神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动力.本文试就恩格斯这一思想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9.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过去林彪、"四人帮"鼓吹庸俗的阶级斗争论,把不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说成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完全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批判这种唯心主义的动力论,重新肯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无疑是对的.但是,现在有一些说法,单纯强调生产力的自发作用,把生产力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这也是不科学的.我们既反对庸俗的阶级斗争论,也不赞成庸俗的生产力论,而应当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经济》1992年第3期发表了拙文《我国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着重就什么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我国教育发展为什么动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拟进一步就教育发展动力的产生与作用的机理、建立我国教育发展动力机制面临的机遇和建立我国教育发展动力机制的途径等问题谈一些意见,以求教诸位读者。  相似文献   

11.
目前,史学界正在对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展开讨论。就已经发表的文章来看,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争论似乎主要集中在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是不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如果不是,那么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是,那么这种推动作用究竟怎样估量?是唯一的、根本的,还是多种动力中的一种?等等。看来大家意见纷纭,分歧颇大,要想求得正确而一致的结论,尚有待于今后的共同努力。现在不揣浅陋,姑且提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和读者。  相似文献   

12.
光绪年间赴日游历士人叶庆颐撰写的《策鳌杂摭》一书,开晚清民间文人日本研究专著之先河。文章围绕该书的内容、出版、定位、特色、价值以及媒体报导作一全面梳理,以期重新认识《策鳌杂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已于2003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新成果,是高中历史教育的又一件大喜事。文章试图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对《课程标准》作简要分析,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邓小平文选》三卷的119篇文章中,有72篇运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邓小平同志在《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振兴中华民族》、《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等文章中,多次强调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教育广大党员和人民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他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认真学习、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论述,对于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把亿万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绍侯同志在《关于历史发展动力和农民战争作用问题》(见《河南师大学报》一九八○年第一期)一文中说:“现在有的同志为了强调生产斗争,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性,而把生产力在历史上所起的决定作用,改为动力作用,否认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其实这样作未必会真正提高生产斗争、生产力对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把决定作用和动力作用混为一谈,只能造成理论上的混乱,而在实践中,也会忽视调整生产关系的重要性,忽视阶级斗争,忽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我对这种观点持有不同看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改变了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将阶级斗争作为推动历史发展唯一动力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将历史的螺旋式循环发展的规律、人性的不同、人们在经济和精神上的冲突、甚至是自然的力量都纳入了被考察的视野,因而历史的动力变得多源而复杂起来。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改变了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将阶级斗争作为推动历史发展唯一动力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将历史的螺旋式循环发展的规律、人性的不同、人们在经济和精神上的冲突、甚至是自然的力量都纳人了被考察的视野,因而历史的动力变得多源而复杂起来。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的思维艺术被列宁称为"大写的逻辑",它是批判继承黑格尔《逻辑学》的成果。这种逻辑首先是内涵逻辑,以范畴的自我发展和体系的内在生成为叙述形式,这是对黑格尔的继承一面;同时又是历史的内涵逻辑,以人类感性活动作为范畴发展的根基和动力,这是对黑格尔的批判与超越一面。《资本论》历史的内涵逻辑以非概念的历史来演绎辩证法的特质,又以辩证的运动来描述历史。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翻阅历史教学杂志是必做之事,但是,之前一直只停留在研读文章上。此次,应导师的要求“就某一历史教学杂志谈自己的看法”,我又认真的阅读了2012年的《中学历史教学》,下面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1—2期上看到一篇中学历史教师的文章《戈尔巴乔夫和苏联解体》,[1]作者的一些观点引起了我的注意。现将文章的部分观点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