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写作源于观察。写观察笔记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其具有敏锐的观察眼光,又引发其真情,丰富其心灵的感受,这对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好处。小学中年级是写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大多害怕写作文。但从习写观察笔记  相似文献   

2.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的能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觉过程所取得的效果的评定,简称观察力。而观察力的养成要靠实践的培养和训练。写观察笔记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其具有敏锐的观察眼光,又引发其真情,丰富其心灵的感受,这对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好处。那么,写观察笔记有什么好处呢?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一、写观察笔记,可以养成观察积累的好习惯。观察是一种写作准备过程,是摄取材料的重要途径。积累是写作准备的又一重要手段,即把…  相似文献   

3.
“四线三课”为校本教研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其中之一要求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随笔或学习笔记,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提出一个研究问题: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教研总结或研究论文。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说课或优质课竞赛活动,举行一次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4.
“四线三课”为校本教研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其中之一要求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随笔或学习笔记,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提出一个研究问题;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教研总结或研究论文。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说课或优质课竞赛活动,举行一次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故事评比活动  相似文献   

5.
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怕写,老师难教。要改变这令人尴尬的状况,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怎样进行观察,要求学生写观察笔记。观察笔记可以是对一个事件的叙述,对一个人物的刻划,对一个场景的描绘,也可以是记下一点感受、一段对话。其次,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从自我写起,使学生乐于写。即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反映自己经历的生活,描绘自己喜欢描绘的景致,抒发自…  相似文献   

6.
语文分析课必须改革,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的问题。但目前仍有种种担心:怕不串讲、不分析,学生理解不深;怕不抄笔记,学生记不住;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更怕不逐字逐句讲析,学生读不懂。我们认为,上好语文分析课,关键不是教师掰开揉碎地讲课文,学生忙忙碌碌地抄笔记,而是教师如何教会学生自己读书。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选定《记一辆纺车》这篇文章,搞了一次试验。《记一辆纺车》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的第一篇散文。如何让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读后能领会和掌握住文章的中心和写作特点,收到应有的效果呢?围绕着如何安排课  相似文献   

7.
<正> 从事写作教学屈指一算,区区七、八年,个中滋味,难以尽述。遥想开头几年,除了备课上课,剩余的时间,全用来批改作文。上两班写作课,课时每周不过六节,学生却年年超过一百人,按教学大纲规定,每生每学期,不得少于五篇作文,每学期按五百篇计,一、两小时改一篇作文,其辛苦程度,只有自己知道。可怜的是,如此辛苦地批改,学  相似文献   

8.
断想之一:是什么引起质的飞跃?有一段时间学校要求我们每一节课后都要反思一下,并且必须在备课笔记的后面写出教学反思的内容。当时在我们的感觉中写教学反思是一种负担,一直就处于一种应付的状态。每次检查之前匆匆找来几本杂志应付一下,就这样持续了挺长的一段日子。后来学校“降低”了要求,要求我们注意反思,而对书面反思的数量却有所下降,只要求每学期写十篇左右。就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虽然学校只要求我们每学期写十来篇反思笔记,可我几乎是每节课后都会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中有没有值得回味的,值得写下来…  相似文献   

9.
一提起写作文,不仅学生头疼,教师也头疼,怎样教好学生写作文也成了老师的一个教学难点.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中学生的作文训练要求是每学期的作文训练7~8篇.其实这样少的作文训练远远达不到指导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目标. 于是,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学生作文指导训练的集中训练. 一个学期、一个单元讲完以后,拿出一两节课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这样的作文指导写作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作文写作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作难”一直是小学生写作的一个难题。学生为什么怕写作呢?说到底就是平时动笔少,以至写作时.出现下笔难现象。我们知道。小学高年级语课本每册不超过七八个单元练习。也就是说.每学期才写七八篇作.加上课后练笔,最多不超过十几篇,而且学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堂写作课的教学思路,只是一个大体思路而已.该课之前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写了《说“曲”》一文,教师批阅后进行了讲评.讲评之后,教师写了一篇“下水文”,意在启发学生能够按照“联想、分类、层进”的思维方式来构思本文.这种课型对于规范学生写作思路有好处.计划用一课时,适宜高二学生.  相似文献   

12.
快速作文教学要求每学期作文总量不少于30篇,其中25篇在课堂完成,而且对作文的评阅采取粗略浏览,学生自己批改或互改的方法,修改工作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怎样达到上述要求呢?根本的办法就是改革课型结构,强化课堂训练,向课内45分钟要速度与质量.这样就不致于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不会占用其它课的时间.通过8年的探索,我把快速作文教学课分为写作实践型和理  相似文献   

13.
略读课文在中等师范学校的《文选和写作》课中占有一半篇目。认真搞好略读课文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重要作用。实际情况是,目前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还有不够重视的现象。有的把它放在课外读,但缺乏检查和指导;有的虽然在课内读,但没有具体要求,实际上也走了过场。《文选和写作》的篇目每学期一般在三十四篇以上,精读和略读各占一半。以每学期实授18周90课时计算,精读课文要占60课时,作文12课时,略读课文只有18课时,即每篇略读课文平均只有一课时。所以,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对略读课文“学有所得”,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几年来,我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经过摸索和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朱老教导我们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观察生活,积累体验;二是多阅读书刊,学会表达。接下来才是动笔作文。大家都有切身体会,要想写好作文,单是靠每学期写的那几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随时随地学写作。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主要是伴随阅读动笔写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外国文学》课程是二年制师专中文系在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分设两个学期教学。历来《外国文学》课均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几乎不参加课堂活动。就连为数不多的课外阅读篇目,也全凭学生个人兴趣,能按质按量完成者极少。学生中相传这么一段顺口溜:“上课记笔记、课后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丢笔记。”这不是一时一地的情景,显然是当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令人堪忧,假使我们视而不见,依然任其存在,那  相似文献   

16.
1988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新的中学语文课本,十二册中共有议论文就有84篇,比原课文增加了38篇,其中初中由原来的20篇增加到40篇,高中由原来的26篇增加到44篇。议论文的增加,不仅是时代的需要,实用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不多读一点议论文,不多了解一些议论文的写作规律,不多进行一些议论文的思维训练,要想提高议论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在7—9年级学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目前,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每学期只教一本语文课本上,这既不符合课标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我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一直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进行了可贵的改革和有益的探索。“以多写促提高”采用较普遍,这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也进行过这种尝试,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两类问题:一是因为学生对写作材料缺乏感性,篇数多了,就蜻蜒点水、粗制滥造;二是加重了学生作业负担。本着“减轻学生负担,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努力使学生掌握写作规律,提高写作能力”的宗旨,从1987年开始,我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主要表现为“压数量、保质量”即作文篇数严格按大纲要求,每学期完成八篇大作,(小作数量也很少)但坚持做到篇篇把好质量关。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把好互改关。我首先在班上部分同学中搞互改试验,让他们看到互改的可行性,认识到互改是提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我临毕业了连做作业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写读书摘记和笔记?用“心爱的小本本”积累作文素材,未免有些远水不解近渴。我想,这主要是有些同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或者不知道如何做笔记。文科学习(不仅仅是语文)最大的好处既可以化整为零,也可以集腋成裘,既要眼处心生,又要意留手勤。所谓“化整为零”,是指读书写作不必像数理化那样用整块时间。读书看报可以随便翻翻:当你做数理化习题感到累的时候,当你读英文需要休息时,当你准备用餐时,当你劳累一天准备洗脸时,随时可以拿些书报出来读读,也可抄一点,甚至听广播、看电视、…  相似文献   

20.
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就执教语文,刚开始,我像许许多多的语文老师一样,用传统的教法进行教学。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先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习生字生词,教学生划分屡次段落,概括段意,最后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教了些年,老师对课文字句篇章以及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板书没有一丝含糊,学生的笔记也写得工工整整,可学生的成绩就是没有一点长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