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凸显语文要素这一核心概念。教师要强化目标意识,根据学段、教材特点,把准语文要素,准确定位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实践中感悟语言,内化语言,习得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课文的层面上,要立足文本,重拾语文的本色,教出语文的意蕴,使学生在阅读、听说等语文实践中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让语言学习和人文精神不着痕迹地自然融合,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回归本色。  相似文献   

3.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这个观点是基于她对语言功能特殊性的认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于漪认为语言既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学特别具有审美教育的天地。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者一方面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另一方面又应该是美的发现者和教育者,  相似文献   

4.
语言素质是以语言能力为中心的综合素质。一个人的语言素质至少包括他的语言能力、语言积累、语言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认知能力和人文素质。小学语文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积累是小学语文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素质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丰富学生的小学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小学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以极其丰富的情感为载体,内蕴了丰富的人文性,中华民族的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首悠远的诗,一幅优美的画,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便是语言实践与情感的完美统一。因而情感渗透应贯穿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情感。  相似文献   

6.
朱小青 《语文天地》2012,(20):46-47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即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既是学好其他各科知识的语言工具,更是张扬学生个性、塑造健全人格的广阔天地。因此,"人文性"的处理和挖掘,在语文课程编写和教师课堂实践中占有重要位置。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正是以新的课程改革为契机,找准了教材与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文内容,拓展语文材料,并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开阔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人文意识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渗透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植下优秀民族文化的根,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具有先天的基础学科的性质,因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陶冶性情,让精神、生命浸润在文本、语言之中,感知、理解、习得、运用、积淀语言,进而潜移默化,厚积薄发,提高语文素养,打下精神底子,逐渐外显为学识修养、才情气质,乃是小语教学的独特使命。而这一切目的的达成,归根结底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正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关注"人文性"的同时,似乎渐渐走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对教材的"语文性"漠不关心或如蜻蜓点水,模糊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往往课堂沸沸扬扬,学生却极少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接触语言文字,感悟语言表达,当然更谈不上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这就偏离了语文课学语文这一本位目标。语文课堂应该是鲜活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还应该是有实效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最大指标是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进行恰当的、巧妙的语言实践,在语言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升华人文内涵。这样才能真正使语文教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让语文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生活的经验,让学生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丰富语文知识,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充分彰显语文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1.
韩建华 《快乐阅读》2011,(26):180-180
语言是人文的语言,人文是语言负载下的人文,二者水乳交融的关系告诉我们,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刻意隔离无异于对人的灵与肉的强行肢解。人文是美,是鲜活的生命;那么――语文是谁?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语文是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立足文本,过好“三关”:解读文本关;品味语言关;迁移运用关。才能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能力于一体,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叶老曾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它还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次,人文性也是语文的鲜明特征。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虽然已经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确定,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并不意味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唯一一种正确的形态,或者要在一堂课中两者并重。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因课而异”,抛开工具人文之争,不求一堂课的面面俱到,而要着眼于整个学习阶段,既注重语言能力培养, 重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同步发展,又注重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健康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指出,在具体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非壁垒分明,遥如两极。  相似文献   

15.
韩静 《教师》2024,(5):39-41
语文教育不仅关乎文字传承和语言运用,更关系到学生的人文素养、表达能力、批判思维等多个维度。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将语文要素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已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文章着眼于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旨在探讨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语文教育要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语文的美正不断地流失着,我们有必要对今天的语文和明天的语文进行重新审视与展望,从而还语文以本来面目。"一部现代语言学史是汉语的人文精神与汉语的科学主义矛盾、困扰的历史。"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在《语文的阐释——中国语文传统的现代意义》中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现代语言史永恒的争论主题。这一争论至今还在延续。但不管如何争论都无法抹杀汉语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双重特性,也很难准确界定二者孰轻孰重。语言是人文的语言,人文是语言负载下的人文,二者水乳交融的关系告诉我们,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刻  相似文献   

17.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警惕重人文性的开发,疏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载体。离开了语言文字,离开了工具性来谈人文性,等于有舟无水。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就会空洞,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不能否认,科学有效的训练的确是语言实践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适合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被指责为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过于摇摆,灌输式的训练与乡愿式的散漫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同时并存。其思想背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人文性以及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在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恰当平衡,前提是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与统一基础予以辨明。维持二者在实践中的平衡需要顾及到学生发展着的心理特质和水平,坚持中庸原则,通过创设优美、优雅和优质的语言环境,实施基本的语言文字训练。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被指责为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过于摇摆,灌输式的训练与乡愿式的散漫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同时并存。其思想背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人文性以及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在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恰当平衡,前提是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与统一基础予以辨明。维持二者在实践中的平衡需要顾及到学生发展着的心理特质和水平,坚持中庸原则,通过创设优美、优雅和优质的语言环境,实施基本的语言文字训练。  相似文献   

20.
人文,即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便是人文这条大河中最美丽最迷人的一条支流。“每一句话里都有一颗心”。一个人的言语活动同时也就是他的心灵活动、精神活动。语言不但在人之外,更在人之内,甚至就是人本身。如果语言是一架钢琴,那么,在语言上的弹奏必然会引来人们心灵的共舞。同时,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流淌于语文的河道上,便与语文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从而体现为一种尊重语言、珍视语言、热爱语言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人文之于语文,理应是一种纯粹的“语文式”的精神关照:她是语言的、文字的;她是听说的、读写的;她是理解的、揣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