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这一宗旨体现出《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在净化社会环境、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具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人文性"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学者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探究,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大学语文》教材编选作品蕴含的人文情怀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经典文选的智慧之光驱散生活的迷茫,打开心灵的纠结,坚定真善美的价值观。最后,我们统计并分析商洛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检验并分析案例教学的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既非纯工具意义和纯基础意义上的语文,也非纯人文意义和审美意义上的语文,而是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人文性是提高,是求善;审美性是升华,是求美。大学语文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人格修养,也即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语文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敏 《现代语文》2008,(10):12-14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的教育功能现已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为此,全国各高校相继将其列入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应修、必修范围。然而,面对中小学已开设十二年语文课的现状,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不同而不产生厌倦与懈怠情绪,从而真实高效地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目标呢?笔者从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得出,挖掘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突出其审美性与人文性固然重要,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在学生人格培养上的重要地位,而其悲剧审美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更具独特条件和意义。本文以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悲剧作品的审美解读为切入点,从悲剧审美价值、审美心理、审美意境等角度促进学生人格培养作了思考与探寻。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79):27-28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各大高校的处境越来越尴尬。文章以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为例,在分析《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模式,以期《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初步探索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实践。作者提出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国外先进文化经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从而在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提升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进而培养出人格完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是这门课程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新一代大学生富有文化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面临一些困境,存在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不具现实意义等问题,严重影响《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为此,笔者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新一代大学生富有文化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面临一些困境,存在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不具现实意义等问题,严重影响《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为此,笔者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进行探讨,分析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问题,并提出教学优化策略:从语言建构与应用着手,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与情感;从提升人文情怀入手,给予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从审美鉴赏入手,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从文化传承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是以积淀深厚的中国文化和文学为依托的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探索意识、人文关怀和审美素养。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注意“大学”这个教育背景与教育环境,采取形式多样的“主体间性”教学,从而使大学语文教育真正有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淑梅 《考试周刊》2008,(49):22-22
大学语文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且尤其注重审美性与人文性的课程。诗词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味,培养健全人格,树立自尊、自强、达观、进取的精神,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所在.如何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历时性考察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历史渊源,从现时性剖析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从实践性探究大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4.
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特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大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本文以张铭远、傅爱兰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以其中所编选的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为分析对象,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及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这一角度,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并就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养,实施人文教育提出了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是高专各专业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职业修养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完美地落实高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高专教育特点,实施适应学生心理、课程结构和时代要求的教学创新,是每个高专《大学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高专《大学语文》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定位,探索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在医学院校承担着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培养良好医德人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可是在很多医学院校《大学语文》的授课存在着教材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文章就《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医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大医精诚”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性、应用性的人才,但其最终目标应落实在培养人、教育人上。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是既充满理性思维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大学语文教学应把“学语言”与“学做人”结合起来,从关注人成长的视角,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学会审美欣赏,强化思维感悟,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常民强 《文教资料》2012,(14):65-66
大学语文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开设而又难以提高学生兴趣的一门公共课。反思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明显存在目标定位不一、教学理念不明等诸多不科学、不和谐的问题,这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大学语文教学应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上,在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意识,使其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世界和谐。大学语文应该把语文教育真正变成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在教学中应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谐理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重视教学中的情感、美感及文化因素,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始终,立足"精神成人"教育,最终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启迪大学生心灵和精神、完善自我人格并走向成熟的神圣殿堂。围绕"和谐"教育,从系统与专题、精讲与泛读、知识与精神等方面切入,大学语文教学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性、应用性的人才,但其最终目标应落实在培养人、教育人上。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是既充满理性思维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大学语文教学应把“学语言”与“学做人”结合起来,从关注人成长的视角,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学会审美欣赏,强化思维感悟,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