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风暴瓶(Storm Gloss)是在18世纪出现的一种能预知天气的神秘装置。相传,那位指挥了『小猎犬号』并载着达尔文进行了环球考察的传奇气象学家罗伯特·菲茨罗伊(Robert Fitzroy)曾在自己的航海日记中,这样记录了风暴瓶的用途:『如果瓶中有小沉淀,天气变得潮湿或有霉;如果瓶中有片状物质,将是阴天;如果瓶底有晶体,将有自霜冻』。传说的真假我们无法考证,但非茨罗伊证实的风暴瓶配方流传了下来。你知道如何通过调配各种化学溶液,制作一只酷酷的风暴瓶吗?风暴瓶是属于理科男的浪漫,更是只有学霸才会制作的奇妙装置。  相似文献   

2.
一次,我在医院输液时,看见有些病人输液的时候输完了第一瓶,还要换第二瓶。有些病人在输液时因疲倦而睡着了。听大人说,如果人在输液时睡着了,在液体输完时,未能及时更换液体,空气进到血管里,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小发明,能一次一、我的发明当有两瓶以上的液体需要输入时可用一个输液器完成。我是将两个输液管的其中一个输液器的输液管剪断,接到另一个输液器滴壶的接嘴上,也就是缓冲池上方的连接处,然后把两瓶都挂在输液架上就可以了。经过多次实验,效果很好,操作也很简便。二、液体输液器的说明请看图1:两个输液器是…  相似文献   

3.
想想看答案     
一、谜底:咆辛弃疾二、这位检验工先在天平两边各放三瓶药。如果平衡了,说明那少的一瓶一定在另外三瓶里,再从这另外三瓶中取出两瓶放在天平上称,如果平衡了,没有称的那瓶是  相似文献   

4.
《黑海风暴和天气预报的产生》(高语六册)是一篇剖释哲学事理的说明文。文章一共有十三个小节(自然段),作者用了两个小标题,将其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举出典型事例,引出具体问题(说明中心)。第1节:简述事例:黑海风暴与天气预报的产生。第2节:分析“黑海风暴”、“天气预  相似文献   

5.
人们穿针引线时,把线头紧紧捏住,然后凑近针眼,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于是线一下子就穿歪了;如果想把液体灌入细颈瓶,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在医学界,这种现象就称为“目的颤抖”。  相似文献   

6.
<正>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一种可以观察温度变化的瓶子:瓶中装上水,如果水结冰了,气温即低于零度,进入寒冬了;如果冰融化,则气温回升。这种瓶子称“冰瓶”,也叫“水瓶”,在先秦时已被中国人使用。《吕氏春秋》中有这样的记载:“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意思是:人们看到瓶子里的水结冰,就知道天气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藏了。“冰瓶”是古人利用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形态变化来测温的工具,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温度计,被视为现代温度计的雏形。  相似文献   

7.
凡·高在《亲爱的提奥》中说:“有眼睛的人都可以在各种天气中发现某种美好的东西。他看出雪的美,燃烧的太阳的美;看出风暴的美,风平浪静的天气的美;喜欢冷,也喜欢热;爱每一个季节,不愿意让一年之中溜走一天。”  相似文献   

8.
《家教世界》2009,(6):43-43
老师把两只分别标有甲、乙字样的玻璃瓶放在讲台上。甲瓶中仅有一点水,而乙瓶中的水快要溢出来了。老师问学生:"如果把甲、乙两瓶分别比作甲、乙两人,你们看,谁是穷人?谁是富人?""甲是穷人,乙是富人。"学生回答。"为什么?""因为甲瓶水少,说明甲拥有得少,所以是穷人;而乙瓶水多,说  相似文献   

9.
所谓沉淀是指在液体环境中不能溶于这种液体的固体,沉淀具有相对性,即某种固体在这种液体中是沉淀,在另一种液体中它就不是沉淀,它是固体在某种液体中的溶解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有文章为了证实“如果物体下表面与液体不接触,不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就不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即为了演示浮力产生于液体压力差设计了一个实验: 将一个剪去底的塑料高检瓶倒置,用一个开有细槽的软木塞把瓶口轻轻堵上.向瓶内注入水如图1所示,虽然软木塞排开一定量水,但并不浮起,说明不受浮力作用. 然后,用瓶盖将瓶口盖上(或用手掌堵住瓶口),让从细槽流出的水聚积在木塞底部,使其受到水向上的压力,木塞一下就浮起来了(如图2所示).我们重复做这个实验发现,文献[1]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不够细致和准确,其实验设计思…  相似文献   

11.
在可乐瓶上戳三个小孔 ,可用来演示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在瓶盖上戳一个小孔 ,将盛有适量水的可乐瓶倒置 ,可演示大气压强的存在 ;也可用可乐瓶和小玻璃瓶做一个浮沉子 ,来演示潜水艇在水中浮沉的原理 ;另外在可乐瓶中盛满水 ,可演示放大镜成像。以上这些应用为同行所熟知 ,在这里不详细阐述。下面介绍另外二种重要的可乐瓶的应用。1 测液体密度如图 1所示 ,用橡胶管将三通管A和两根竖立的玻璃管B、C及可乐瓶D连接起来 ,B、C两管分别插入装水和某种待测液体的杯中。用手挤压可乐瓶 ,使B、C管下口排出适量空气。放手后瓶…  相似文献   

12.
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  相似文献   

13.
方形漏斗     
漏斗的下端一般都是圆形的。用这种漏斗往瓶子里灌水或其他液体,常常要提起漏斗,使漏斗与瓶口之间有一个空隙。否则,就会“噗噗”地直冒气泡,液体流得很慢,甚至流不下去。 如果把漏斗下端改成方形,往瓶里灌液体  相似文献   

14.
乌龟与小白兔第三次赛跑输了之后,也开始关注起天气变化来。一天,他听天气预报说第二天有大雨,心想,小白兔最怕下雨了,何不约他明天进行第四次赛跑呢?如果他同意比赛,那么明天他就输定了;如果不同意,就说明他害怕了,也算是输了。乌龟来到小白兔的住处,约他比赛,没想到小白兔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天气果然发生了变化。只见乌云翻滚,冷风飕飕,一场  相似文献   

15.
曾经有一次,我正在给初二某个班的学生上“液体的压强”课,为了说明液体对侧壁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时,我先做了初中物理第一册P108页图5—17所示的实验(用大的塑料雪碧瓶做容器),左手拿着在不同深度扎有三个小孔的雪碧瓶。让水流洒落在水泥地板上,是下面小孔中的水流喷得最远,中间的次之,最上面的最近,实验现象与教材中的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9页有一知识点是"液体药品的取用",它强调学生必须把握"液体的倾倒"的有关注意事项: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子上;在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缓慢地倒:拿细口瓶倒液体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等.  相似文献   

17.
医学上常用吊瓶式输液器给病人输液,具体的做法是将两只装有液体的瓶用一根软管串接悬挂起来,安装如图1所示.A瓶下面接有一根输液的软管和注射针,在B的下面插入一根小的导气管,观察其液体流出的情况,有以下现象:(1)液体基本上匀速流出的;(2)B瓶内液体逐渐流向A瓶,连接A瓶的针管虽有液体流出,但A瓶内液体高度不变,直至B瓶内液体减少到零,A瓶的液体才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热学中,讲到“沸点要随液面上的气压而改变”时,课本中介绍了一个演示实验:在烧瓶中抽出些空气,将看到低于100℃的水也会沸腾,从而说明在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降低.而好多老师,在此基础上往往对这实验加以扩充,即再演示一下,往烧瓶中打气,原来沸腾的水立即停止沸腾这一现象,从而说明在气压增加时,液体的沸点就要升高.却不知,后一实验存在着模糊观念.譬如学生提出,瓶中水停止沸腾,是因为打进瓶中的是“冷空气”,它要从水  相似文献   

19.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属于事理说明文。“看”是观察的意思 ,“识”是辨别的意思。这一标题简洁、明确 ,高度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文章不仅要写云 ,而且更要写出云和天气的关系。阅读文章时 ,如果我们能按照题意考虑文章的内容 ,就能做到高屋见瓴 ,心中有数。一、分门别类 ,清晰地说明事物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云”,云的特征是“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如何把大自然的这一特点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介绍清楚呢 ?这是至关重要的 ,而这一部分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写…  相似文献   

20.
舒心空间     
刚刚还是晴好的天气,转瞬间乌云密布,暴雨倾盆,气象小姐说,这叫雷阵雨。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遭遇一场暴风雨其实是自然界的规律,蛮正常的。气象小姐最后这么总结。风暴来临的时候,站在屋檐下等等,一会儿风暴过去,又可以重新上路。可是,如果遭遇一场流言蜚语的突袭,我们是不是仍然有淡定的心情和从容理智的态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