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质疑观”,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有目的地去挑战与质疑他人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能自觉地安排和组织好自己用已熟悉的知识去对新接触的内容提出质疑并展开主动思考与尝试摸索,从而去发现更多新的问题与提出更多新的想法.质疑是思维的指南针,是触发学生开启创新的导火线.只有当学生真正形成自己独有的“质疑观”后,学生的学习才能从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转入到主动去构思、主动去发掘、主动去探究的高效学习阶段,才能从逃避学习的状态转变到渴望学习、习惯学习及善于学习的深度学习领域.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有意识地去播撒质疑的种子,去启迪学生树立数学“质疑观”,让学生在不断地数学质疑中去收割创新的果实.  相似文献   

2.
叶裕新 《教学随笔》2014,(10):20098+98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我们一定要把阅读和思考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但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创新教育的呼唤。教学中要做到: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因为掌握质疑方法并形成质疑能力,才能发展学生思维、才能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进而能够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3.
语文阅读强调学生个性阅读的开展,激发、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针对质疑进行问题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中获得突破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会思考、会提问,能够有刨根究底探究的渴望与能力,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本文就高中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提升学生探究的能力做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生本课堂主张问题导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中的学习,都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质疑,思考解疑。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预习导学和课堂合作探究学习中都极为关键。通过实践和探究,笔者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5.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课程,它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教师只有处理好实践课程中的角色,正确指导,学生才有更多的发展、更深的体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主动性。一、实践课程中角色的综合转变  相似文献   

6.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究;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悬念,让他自己去质疑;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这是新课程“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以这个要求为指导,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我校领导注重了“自主高效学习型课堂”的建设,提出了课堂教学“15+30”的要求,课堂改革全面展开。针对这一要求,我们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7.
我们要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一、课前质疑,激发兴趣学生由疑而问,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进入师生课堂学习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课文自主质疑,培养他们主动质疑的精神。我们不必要求学生提出多么切合文本主题的问题,只需要他们去发现、去思考,在读书中提出自己的疑惑,以激发他们研读文本的兴趣即可。例如:我了解作者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究,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借疑引思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质疑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探究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做到"三思":课前思考;课堂思考;课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一题多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质疑.从某种角度说,是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探究的表现.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只有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才能真正做到积极参与,才有创新的可能,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指点质疑的途径、教会质疑的方法、培养质疑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2.
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具有明确的放行。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好的问题情景,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能使他们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3.
教师要把教学的镜头和舞台给学生,站好自己的角色,是组织者,是导师,是发挥个人的智慧,设法使他们积极主动去学习,去汲取知识充实自己,从而提升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去质疑问难,同时教师也给他们设计共同探讨、共同研究、相互交流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促进探究的发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这样才能较好的克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死记硬背的消极学习状态。现在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做法。  相似文献   

14.
"疑"是思维的开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因为学生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自己去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得出结论轻探究过程、重形式设计轻内容方法,思维培养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的问题,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有让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勇于质疑、积极表达,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6.
质疑,从某种角度说,是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探究的表现,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只有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才能真正做到积极参与,才有创新的可能,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指点质疑的途径、教会质疑的方法、培养质疑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学认为,实施语文的主体性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质疑,他们已经习惯了只学不问,但这并不代表他已经理解了老师所教的内容。卢梭指出:“如果老是由你去指点他,老是由你去告诉他,结果你用这个方法的确会使他变成一个傻子的。如果你用你的头脑去指挥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事实上,一个成功的老师更应该激发起学生质疑的兴趣、勇气、信心和能力。让他们敢于对老师质疑,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会学习,体验创造的魅力!一、启发学生发现问…  相似文献   

18.
质疑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能力,但现状是学生质疑能力薄弱,很多学生不会质疑。"疑贵有法",笔者提出首先要在阅读课上集中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 ;"疑重坚持",质疑能力离不开有效系统的训练;"疑恒有情",只有在评价中不断激发学生乐于质疑的激情,才能让质疑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强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是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将自己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那么“探究”课应该怎样教,已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我们在物理探究课教学中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课程。它要求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参与实践,大胆探究,敢于质疑,主动创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让学生"做""参与""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