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苏教版与人教版的《雷雨》节选部分相比,除了苏教版直接把"作为工人代表的鲁大海与资本家周朴园谈判"这个片段的矛盾冲突删除之外,鲁侍萍的戏剧语言还有十二处是不同的。本文以鲁侍萍的语言及与她有关的舞台说明为例,列举其三加以分析,从不同中可以揣摩到鲁侍萍更为复杂的性格心理。其一人教版:选自1978年版《雷雨》(《曹禺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相似文献   

2.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全是假的吗──《雷雨》人物浅析康瑛学习曹禹先生的佳作《雷雨》时,学生最不容易把握的是:周朴园三十年来对鲁侍萍的种种怀念是否全是假的。虚伪的?准确理解这一点,对分析全文,尤其是分析人物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作者笔下,周朴园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戏剧语言的表现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最精当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话剧《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有口皆碑的名篇。剧中,当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不期而遇后,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一时没有认出侍萍,此时周朴园的几句问话,虽然仅是只言片语,却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很值得我们去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4.
教材解读     
戏剧语言的表现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最精当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话剧《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有口皆碑的名篇。剧中,当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不期而遇后,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一时没有认出侍萍,此时周朴园的几句问话,虽然仅是只言片语,却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很值得我们去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一座丰碑,人们在不同时期对《雷雨》给予了不同的理解和再创作。而关于周朴园对鲁侍萍感情的解释更是莫衷一是,其中有"少爷对丫鬟的玩弄说"、有"虚伪说"、"抛弃说"。无论哪一种都没有真实地反映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在否定以上几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情实感说,提出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并且爱得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7.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纠葛是《雷雨(节选)》中的主要矛盾冲突之一。在两人的对话中,周朴园对自己的称呼、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称呼、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呼都发生过变化。称呼变化背后反映出的是周朴园个体的矛盾性、人性的复杂性,鲁侍萍传统思想和反抗意识的交织。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雷雨》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一场戏。在这出戏中,人们通常都把分析的重点落在周朴园的身上.把“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作为讨论的重点.而对鲁侍萍却关注不够。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鲁侍萍在面对周朴园时的心情是悲愤的,她述说自己辛酸往事的台词就像利箭一样戳穿了周朴园的假面具。然而笔者以为这样的分  相似文献   

9.
杨惠琴 《文教资料》2012,(28):12-13,22
自《雷雨》问世以来,周朴园便备受瞩目,关于他的论述层出不穷,而任何评论首先应该建立在周朴园是《雷雨》中一个生命体的基点之上,否则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透过情场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周繁漪之间的感情纠结,亦可再认《雷雨》中立体、全面的周朴园。  相似文献   

10.
<正>年年教《雷雨》,年年有感叹。"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这句一针见血的歌词简直可以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对于爱情话题的感叹。《雷雨》当然也不例外。一个多情而残忍的周朴园,一个坚强而又恋旧的鲁侍萍,这二人注定了《雷雨》必然是一出好戏。初读《雷雨》,我曾经怀疑: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周朴园与这样的鲁侍萍吗?他们的恩恩怨怨叫人还敢相信爱情么?三遍《雷雨》读下来,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自己读懂了《雷雨》,读透了  相似文献   

11.
古大勇先生在《鲁侍萍的悲剧根源是不愿当周朴园的小妾吗?》一文中认为,曹禺《雷雨》中周家没有给予鲁侍萍当周朴园小妾的机会,如果给予她这个机会,鲁侍萍有充分的理由愿意留下.鲁侍萍不可能为了平等和人格尊严而追求周朴园正房妻子的位置,因为她无法超越时代的限制,去挑战当时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和妻妾制度,她所受的教育水平、文化程度、思想意识等决定着她只能认同而不是反抗现成的婚姻制度.笔者认为鲁侍萍是一个高贵的女子,具有强烈的独立的女性主体意识,向往纯真的爱情,以平等的姿态与周朴园真心相爱,不愿与人分享爱情,主动放弃做周朴园小妾的机会,不愿使自己处于屈辱地位,才被赶出周家的.  相似文献   

12.
李波 《学语文》2003,(2):16-16
《雷雨》第二幕第一场,写了周朴园与鲁侍萍邂后相识的过程,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未认出鲁侍萍。他认出鲁侍萍的经过,要让我们来写,可以写得非常简单:在周朴园问对方“你贵姓”时,即可让侍萍自报家门。而作者却舍简就繁,用了洋洋近千字的篇幅,写他们的相识。作者之所以选用繁笔,是因为它具有多方面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3.
《雷雨》中的语言极其含蓄,却蕴含丰富,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特点。“哦”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虚词,却往往大有乾坤。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里反复出现一个虚词“哦”字,展现了人物的多面复杂性,透露出了人物的心理及性格。赏析《雷雨》中的“哦”字,就是揭露周朴园矛盾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材中,《雷雨》是一篇经典老课文,节选的是周鲁会面的那一场。通常我们喜欢通过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怀念情感的真伪来剖析周朴园本质上“只爱自己”的伪善,而忽视了对鲁侍萍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所谓潜台词,是指戏剧语言要有言外之意。也就是说,要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本文仅以《雷雨》中有关代词的使用为例作一分析。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鲁侍萍和周朴园不期而遇。于是有了如下的对话: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曲,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鲁侍萍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  相似文献   

16.
【教例简述】教学内容:课文《雷雨》中的第一场次。教学重点,分析周朴园的性格。教学设计思路: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周朴园与鲁侍萍重逢。这场戏通过鲁侍萍与周朴园层次丰富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了周朴园复杂性格的多侧面。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设计出三个能  相似文献   

17.
曾金昌先生在《浅析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一文中认为,与其说是命运安排鲁侍萍和周朴园在三十年后不期而遇,还不如说是鲁侍萍终于把握机会,重寻真爱。在第二幕中,鲁侍萍初到周公馆与四凤的对话就能看出她风尘仆仆到周公馆不仅仅是为了看看四凤。因为她知道丈夫和女儿所在的周公馆的老爷正是当年与她相恋的周家大少爷——周朴园。与周朴园重逢的这天是鲁侍萍期待已久并精心筹划的。笔者认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重逢纯属偶然,是不期而遇的,她为带走四凤来到周家客厅,完全不知道这里就是周朴园的家,她也绝没有与周朴园重圆旧梦的打算,因此更谈不上是精心筹划的。  相似文献   

18.
廉刚 《现代语文》2009,(7):102-103
针对《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一情感问题,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周朴园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立足于“人”的观念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是曲折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有着许多真实的成份。在周朴园的身上,既有凶神恶煞的一面,也有软弱、温情脉脉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曹禺名作《雷雨》的主要线索,一般认为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矛盾,但我认为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才是主要线索。理由如下:一、创作《雷雨》是当时时代的需要。曹禺创作此剧正值二十世  相似文献   

20.
一、整体把握 《雷雨》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传统篇目,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形象分析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教参附录了多篇解读《雷雨》的文章,有《作家本人谈《雷雨》》(原载《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吴建波《伪善者周朴园》,刘艳、刘俊《曹禺剧作《雷雨》解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